附录A(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高气压环境是指压力高于海平面大气压力的特殊环境。高气压环境中的各种作业包括潜水作业、高气压作业(隧道工、沉箱工)等。

A.2 减压病是由于高气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而发生。减压不当是指未按规定减压,或虽按规定减压,但由于个体差异、劳动强度大或各种环境因素变化以致相对的减压不够。根据工作气压大小(或潜水深度)、以及高气压环境中(或潜水)工作时间确定减压方案,即对减压速率、各停留站的压力(或深度)、各减压站停留时间的具体规定。若从高气压环境中迅速回到正常大气压中,即减压愈快,则症状出现愈早,病情也愈重。

A.3 急性减压病多数在减压24h内发病,超过36h后发生的肌肉关节痛,基本可以排除急性减压病的可能。急性减压病疼痛症状应与一般外伤和炎症性疾病相鉴别,还应与其他潜水疾病,如肺气压伤、急性缺氧、氧中毒及氮麻醉等鉴别。难以与这些疾病鉴别的疑难病例,需要进行诊断性加压治疗以明确诊断。按照加压治疗方案加压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者,可以诊断为急性减压病。

A.4 减压性骨坏死不仅与潜水经历成正比,也与急性减压病病史成正比。减压性骨坏死的诊断需排除能引起缺血性骨坏死的其他病史,X射线、CT、MRI影像学检查见到较特征性的骨质破坏表现,主要发生于肱骨头及上段、股骨上/中/下段、胫骨上段,即四肢长骨的特定部位,而且可以限于一根骨骼的某一部位;关节方面,目前只见肩和髋关节有病变。无关节面破坏的壹期减压性骨坏死病灶,一般不引起自觉症状,X线检查常为可疑阳性。建议对X射线检查阴性但有关节疼痛症状者或X射线检查可疑阳性者行CT检查或MRI检查;CT对骨髓水肿的检出不敏感,MRI检查为肱骨或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金标准,推荐的序列为T1WI、T2WI及T2WI抑脂冠状位及轴位扫描。当X射线片符合叁期减压性骨坏死诊断时,CT、MRI影像学检查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严重的骨坏死表现。

A.5 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规范,根据双肩、双髋和/或双膝关节的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改变,对减压性骨坏死进行诊断分期。病损的部位、面积或体积、及有无关节塌陷是分期或分度的要素。X射线片、MRI或CT冠状位正中层面可以评估坏死病灶的面积;利用CT或MRI图像的2D或3D成像技术和通过坏死灶累及的层面数评估坏死体积。X射线、CT或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未累及肱骨或股骨头关节面的为减压性骨坏死壹期,其中按坏死的面积或体积与肱骨或股骨头的比例,将病灶分为小(<15%)、中(15%~30%)、大(>30%);出现关节面下新月征或骨髓钙化、水肿为减压性骨坏死 贰期,依正位X线片显示的新月征占关节面的长度的比例分为轻(<15%)、中(15%~30%)、重(>30%);出现关节的塌陷为减压性骨坏死叁期,依正位X线片显示的关节面塌陷深度分为轻(<2mm)、中(2~4mm)、重(>4mm)。每个患者则按照病损最严重的骨关节作为定期的依据。

A.6 急性减压病的治疗根据工作气压、在高气压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病情以及对治疗气压的反应,选择加压治疗方案。高气压环境下停留和减压时间不宜过短,按照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急性减压病后未能及时进行加压治疗,或未进行正确的治疗且症状未消失者,仍应积极加压治疗。急性减压病加压治疗方案参照GB/T 17870。

A.7 壹期、贰期的减压性骨坏死患者常无自觉症状。高气压环境作业人员应每年体检,如果发生过急性减压病,或者大关节长时间疼痛和活动障碍,可以提前进行应急体检。脱离高气压环境作业者进行健康检查的期限应延长到 3年。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应检查到确诊为止;如确诊有减压性骨坏死,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职业潜水员的上岗前体格检查和在岗期间体格检查参照GB 20827。

A.8 规范诊断命名格式,有利于积累临床资料、指导治疗,有利于及时处理和相关研究。命名的规范原则是在诊断职业性减压病后注明具体疾病的名称、分度(或分期)、和/或靶器官名称,其表达方式如下:

职业性减压病(急性轻度减压病)

职业性减压病(壹期减压性骨坏死)(左肱骨、右股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