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种从“旧世界”一直延续到“新世界”的古老烈性传染病,从青铜器时代在中亚细亚被发现,时至今日仍在全球除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流行着。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自然界中的传播、存续不仅仅依靠宿主之间的“接触”,特定的生态环境、动物种类、媒介种类构成的特定区域形成自然疫源地,疾病的自然传播通常发生在自然疫源地内。鼠疫流行传播研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鼠疫的生态学特征,自然疫源地海拔、纬度、植被、坡度、降水等生境特征,宿主种群、媒介昆虫种群,以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等。

当前,我国的鼠疫防控工作依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国内共有12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报告的鼠疫患者近300例。近年来,鼠疫疫情不断发生,2020年内蒙古、云南、宁夏、西藏相继报告散发病例,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肺鼠疫更是输入到首都北京。同时,在健康中国和全球卫生的理念下,全社会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更为重视、也更为敏感。这些都预示着我国的鼠疫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而且鼠疫的预警要求不断提高,监测策略也亟待优化。作为调整制定各类鼠疫监测、预警,乃至防控技术方案的基础,我们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掌握我国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学结构特点。

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学的著作,囊括了具有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9个省份,从生态地理景观、土壤、宿主种群、媒介生物生态位、菌株生态学、季节变化以及人文景观等多方面描述各地不同类型疫源地的鼠疫生态结构特征。

本书的四位主编是多年从事鼠疫防控与科学研究的优秀学者,编委更是集结了我国鼠疫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为从事鼠防工作与其他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控,以及相关自然环境、动植物乃至地理气候研究的同仁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与成果,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添砖加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