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结核病年鉴(2021)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编写
- 2604字
- 2025-03-18 22:19:50
前言
在2022年春天,《中国结核病年鉴(2021)》圆满完成编纂,按时付梓。像往年一样,当我最后一遍审读完全部稿件,签署意见送出版社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时节如流,又是一年,《中国结核病年鉴》已走过七年。如果算上前身《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则是有十一年的历史了。转眼十多年,从当初的一个想法,落实到现在厚实的10多卷文献,其中既有艰辛的摸索、无言的感慨,又有收获的喜悦、豁然的醒悟。年鉴是集文献、情报、数据、资料为一体的多元化信息载体,《中国结核病年鉴》牢记既定的编纂方针和目标,追踪、记录、涵盖这十多年的结核病防治和研究情况,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一些困难和遗憾,但从总体看,显示出一条强劲有力的上升红线,瑕不掩瑜,功不可没。这不仅是每年放在读者眼前的一本年鉴,也是结核病防治领域发展历程的一年记录。一书在手,总览全局,以鉴为引,鉴往知来,更重要的是,这样既详实又概括的史料性大型工具书,融历史性、时代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真实准确勾勒出结核病防治和研究的历史脉络,生动再现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足迹,记录着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取得的空前发展、伟大成就以及学术事业的蒸蒸日上,实乃应时而需、应运而生。其中渗透着记录者的赤忱与心血,饱含了他们的欣慰、期望和评价。在此,我谨代表编委会,向奋战在结核病防治和研究一线、所有与结核病防治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单位和人员,全体作者、编者和读者,鼓励、支持《中国结核病年鉴》编纂出版的各位领导和相关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结核病临床诊治、基础研究和防控领域均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6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世界卫生组织“结束艾滋病人因结核病死亡:提升势头”视频会议致辞,呼吁各国各界人士携起手来、积极行动,加强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努力。2021年6月17日,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第18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会上产生了以唐神结为主任委员的新一届委员会。7月21日,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 000余名结核病防治战线的专家同道共同开启了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召开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大会主题为“鉴史明今,防治结核”,旨在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为提高我国结核病的防治能力,终止结核病流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而不懈奋斗。本次大会收到论文851篇,共设全体大会1场、护理论坛1场、青年论坛1场、学术专场19场、工作会4场、卫星会7场,学术报告共计316个,网上观看学术报告总人次逾6万。7月29日,2021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交流了健康促进对助推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各地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困难,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成果。同时,国外结核病防治和研究领域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绩显著。2021年10月19日,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第52届世界肺部健康大会在西班牙召开,大会主题为“全民肺部健康:新时代的解决方案”,会议探讨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对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挑战等问题,一名关注结核病的中国学者徐兴华做了线上主旨报告。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年鉴的质量体现在其权威指导性、信息可检性、知识可读性、资料备案性。随着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中国结核病年鉴》保持专业工具书本色,在框架与形式上创新,在内容与风格上调整,显得更加全面和更具可读、可鉴的价值,正逐渐成为一种权威的工具书。本卷年鉴在一些方面,又有一定的改进,如在“概述”中增加“评”的成分,正文中亦允许有适当的“评”。年鉴固然以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全面尽可能客观的资料为宗旨,常规年鉴主要是写实,是“述”,但编写者难免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倾向,也不可能不通过材料的选择、概括、编排,把自己的见解和倾向带进去,通过观察与思考,对热点剖析、对现象解析、对问题反思。当然,我们仍然强调年鉴主要是“述”而不是“评”,需评则评,是画龙点睛式的客观评价而不是啰啰嗦嗦的主观倾向。本卷年鉴将采用纸书和电子书同步出版的方式,以便于读者携带与阅读。本卷年鉴记述时限依例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因承续关系,个别地方上溯下限有所放宽。全书从国内外488种期刊中选出有关文献928篇,其中国内440篇,国外488篇,总计近37万字。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年鉴编纂是结核病防治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我们要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切实把年鉴编纂工作落到实处。将更加突出系统性,注重统筹协调,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精炼、体例结构合理,多审多改,层层审核,反复校对,数易其稿,去粗取精,务求精准、精细,确保编纂质量;既真实地记录结核病防治和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也真实地留下发展和进步中的脚印和身影,加大对机构、人物、活动、著作的搜集介绍,以更加客观地反映行业发展的全面轨迹。将更加突出创新性,不断调整优化,真实反映结核病防治和研究领域发展新貌,彰显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将更加突出实用性,体现学科、体现“专”字,加强检索功能,达到易查易读。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在人类抗击结核病的历史进程中,在未来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的道路上,付出新努力,做出新贡献!《中国结核病年鉴》作为结核病防治航船的一翼风帆,将全力助航!
本卷年鉴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们深知,无论在编纂思想还是编排方式、内容上,都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赐教指正。本卷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单位以及广大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铜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朱友生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刘一典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梁晨和于佳佳博士研究生等所做的大量编辑与整理工作。
唐神结 李 亮 杜 建
2022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