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杂病源流犀烛
- (清)沈金鳌撰 田思胜整理
- 5590字
- 2025-03-18 22:57:54
卷首上 脉象统类
直看横推
提纲要脉,不越浮、沉、迟、数、滑、涩六字,以足该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气血也。盖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冷、为虚、为寒;数为在腑,为热、为燥、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能于是缕晰以求之,而疢疾莫能逃矣。顾浮沉以举按轻重言,若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至如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自殊,缘迟数以呼吸察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二脉,多主气血故也,故此二脉,虽无所统,亦平列于后,以为六纲云。
浮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乃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以上。
浮为风虚眩掉之候。阳脉浮,表热。阴脉浮,表虚。秋为正,肺脉宜,久病则忌。
左寸伤风、发热、头疼、目眩、风痰。兼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兼散,心耗虚烦。兼洪散,心热。
左关腹胀。兼数,风热入肝经。兼促,怒气伤肝,心胸满逆。
左尺膀胱风热,小便赤涩。兼芤,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兼迟,冷疝,脐下痛。
右寸肺感风寒,咳喘、鼻寒、清涕、自汗、体倦。兼洪,肺热而咳。兼迟,肺寒喘嗽。
右关脾虚,中满不食。兼大涩,宿食。兼迟,脾胃虚。兼滑,痰饮。
右尺风邪客下焦,大便秘。兼数,下焦风热,大便秘。兼虚,元气不足。
浮而有力为洪
即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也。
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夏为正,心脉宜。
血久嗽忌。形瘦多气者死。凡脉洪则病进。
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为口燥咽干。
左寸心经热,目赤、口疮、头疼痛、心内烦。
左关肝热,身痛、四肢浮热。
左尺膀胱热,小便赤涩。
右寸肺热,毛焦、唾粘、咽干。
右关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兼紧,胸中胀满。
右尺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浮而无力为芤
其象浮大而软,按之中有两边无,中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
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故虚而大,为芤之状。火犯阳经,血上溢,火侵阴络,血下流,三部脉芤,久病生,卒病死。
左寸心血妄行、吐衄。
左关胁间血气动,腹中瘀血、吐血,目暗而常昏。
左尺小便血、女子月事为病。
右寸胸有积血,或衄或呕。
右关肠痈瘀血,呕血不食。
右尺大便血。
古人云:前大后细,脱血也。夫前大后细,非芤而何?
浮而端直为弦
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
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春为正,肝脉宜,若肝木克土而至不食难治。疟病自弦。
凡脉弦,为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兼数,劳疟。兼长,中有积滞。双弦,胁急痛。
左寸头疼、心惕、劳伤、盗汗、乏力。
左关胁肋痛、痃癖。兼小,寒冷癖。兼紧,瘀血、疝瘕。
左尺小腹痛。兼滑,腰脚痛。
右寸肺经受风寒,咳嗽胸膈间有寒痰。
右关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
右尺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浮而迟大为虚
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豁然空,不能自固。
虚为气血俱虚之候,气血虚则脉虚,主多在内不足之证,久病脉虚,多不治。
凡脉虚,为伤暑,为虚烦,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寸血不荣心、怔忡、恍惚、惊悸。
关腹胀、食不易化。
尺骨蒸、痿痹、精血亏损。
浮而迟细为濡
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绵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
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病后产后可治,平人脉濡难治。
凡脉濡,为疲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无血少气。
左寸心虚易惊、盗汗、短气。
左关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懒、少力。
左尺男伤精女脱血、小便数、自汗多。
右寸烘热憎寒、气乏体虚。
右关脾弱,食不化;胃虚,食不进。
右尺下元冷惫、肠虚泄泻。
浮而迢亘为长
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
长为气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矣。长属肝,宜于春,诊无病肝脉,自见。
凡脉长,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热,为阳明热甚。
浮而虚大为散
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柢,如涣散不收。
散为气血耗散,脏腑气绝之候,在病脉主虚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兆也。心浮大而散,肺短涩而散,犹为平脉。若病脉见代散,必死。产妇脉散,临盆之兆,如未到产期,必致堕胎。
寸怔忡、雨汗。
关溢饮、胻肿。
尺肾绝。
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着于筋骨之间。
沉
沉为阴逆阳虚之候,主阴经、主气、主水、主寒、主骨,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内,冬为正,女寸男尺俱宜。
凡脉沉,为停饮,为癖瘕,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兼细,少气。兼滑,宿食停滞。兼迟,痼冷内寒。兼伏,霍乱吐泻。兼数,内热甚。兼弦,心腹冷痛。
左寸心内寒邪痛、胸中寒饮、胁痛。
左关伏寒在经,两胁刺痛。兼弦,痃癖内痛。
左尺肾脏寒,腰背冷痛、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兼细,胫酸阴痒、溺有余沥。
右寸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兼紧滑,咳嗽。兼细滑,骨蒸寒热、皮毛焦干。
右关胃中寒积,中满吐酸。兼紧,悬饮。
右尺病水,腰脚痛。兼细,下利、小便滑、脐下冷痛。
沉而不及为短
其象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应手而回。
短为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之候,俱主不及之病。短脉只见寸尺,若关部短,则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故关不诊短。短属肺,宜于秋,诊无病肺脉,其形自可见。
凡脉短,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兼浮,血涩。兼沉,痞块。兼滑数,酒伤肠胃。
寸头痛。
尺腹痛。
沉而微软为细
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
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故主诸虚劳损,或湿浸腰肾,应病则顺,否则逆。吐衄得之生,春夏与少年不利,秋冬与老弱可治。忧劳过度者脉亦细。凡细脉,病俱在内、在下。
凡脉细,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为积,为痛。
寸呕吐。
关胃虚,腹胀。
尺丹田冷,泄痢,遗精。
沉而弦长为实
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
实为三焦气满之候,俱主有余之病。
凡脉实,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寒,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左寸心中积热,口舌疮、咽喉痛。兼大,头面热风、烦躁、体痛、面赤。
左关腹胁痛满。兼浮大,肝盛,目暗、痛而赤色。
左尺少腹痛、小便涩。兼滑,茎中痛、淋沥不止、溺赤色。兼大,膀胱热结,小便难。兼紧,腰脊疼痛。
右寸胸中热,痰嗽、烦满。兼浮,肺热,咽燥而疼、喘嗽、气壅。
右关伏阳蒸内、脾虚食少、胃气壅滞。兼浮,脾热,消中善饥、口干、劳倦。
右尺脐下痛、便难或时下利。
沉极几无为伏
其象极重按之,至于透筋着骨,指下始觉隐隐然。
伏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脉伏者不可发汗,痛甚者脉必伏。
凡脉伏,为积聚,为瘕,为霍乱,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荣卫气闭而厥逆。
左寸心气不足、神不守常、忧郁。
左关血冷、腰脚痛、胁下寒气。
左尺肾寒精虚、瘕疝寒痛。
右寸胸中冷滞、寒痰积冷。
右关中脘积块作痛、脾胃间停滞痞积。
右尺脐下冷痛、下焦虚寒或痛、腹中痛冷、少腹痛。
沉而有力为牢
其象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
牢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劳伤痿极之候。大抵牢脉近乎无胃气者,故为危殆之脉。如失血人宜沉细,若浮大而牢,必死,以虚病反见实脉也。
凡脉牢,为气居于表,为骨节疼痛。
寸
关木乘土而心腹寒疼。
尺疝、
瘕。
沉失常度为革
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
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二脉相合之象,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故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证。久病死,卒病生。脉来浑浊变革,急如涌泉,出而不反,病进而危,去如弦绝者死。
寸
关
尺
沉而更代为代
其象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而动。
代为脏气多衰,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之候。若不病而羸瘦,脉代止,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必危。若因病而气血骤损,致元气卒不相续,或风家痛家,只为病脉,故伤寒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复脉汤主之。腹心疼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久痛之脉,不可准也。妊娠脉代,必怀胎三月,代脉有生有死,非定为死脉,宜辨之。
凡脉代,为腹痛,为便脓血,为泄利吐泻,为下元虚损。
迟
迟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去来极慢。
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也。居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也;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也。
凡脉迟,为寒、为虚。兼浮,表寒。兼沉,里寒。
左寸心上寒、精气多惨。
左关筋寒急、胁下痛、手足冷。
左尺肾虚便溺、女人不月。
右寸肺感寒,冷痰、气短。
右关中焦寒,脾胃伤冷物。不食,食不化。兼沉为积。
右尺脏寒泄泻、小腹冷痛、腰脚重。
迟而细软为微
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多兼于迟,按之如欲绝。
微为久虚血弱之候,又主阴寒或伤寒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亦有微细濡弱,不可为寒者,当以标本别之,总之气血微脉即微。
凡脉微,为虚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兼浮,阳不足,必身恶寒冷。兼沉,阴不足,必脏寒下利。
左寸心虚忧惕、荣血不足。
左关胸满气乏、四肢恶寒、拘急。
左尺男子伤精尿血,女子崩漏败血不止或赤白带下。
右寸上焦寒、痞痛、冷痰凝结不化、中寒少气。
右关胃寒气胀、食不能化、脾虚噫气、心腹冷痛。
右尺脏寒泄泻、脐下冷痛。
迟而无力为弱
其象极软而沉细,怏怏不前,无息以动,按之如欲绝,略举手即无。
弱为阳陷入阴,精气不足之候,亦主筋。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阳浮阴弱,应为血虚筋急、恶寒发热之病。老得之顺,壮得之逆。
凡脉弱,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元气亏耗,为痿弱不前。
左寸阳虚心悸、自汗。
左关筋痿无力,女人主产后客风面肿。
左尺小便频数、肾元虚、耳鸣或聋、骨肉间酸疼。
右寸身冷多寒、胸中短气。
右关脾胃虚、食不化。
右尺下焦冷痛、大便滑泄不禁。
迟而有力为缓
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纡缓,呼吸徐徐。
缓为气血向衰之候。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乃脾家之正脉。四季亦为平脉,非时即病。和缓而匀,无浮沉徐疾微弱之偏,即为胃气脉。
凡脉缓,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感风。兼沉,血气弱。
左寸心气不足,怔忡、健忘。亦主项背拘急而痛。
左关风虚眩晕、腹胁气结。
左尺肾元虚冷、小便频数、女人主月事过多。
右寸肺气浮、言语短气。
右关胃弱、气虚。兼浮,脾虚。
右尺下寒脚弱、风气秘滞。兼浮,肠风泄泻。兼沉,小腹感冷。
迟而时止为结
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复又来。
结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此为阴脉之极。按之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张车盖曰阳结,又有如麻子动抽、旋引旋收、聚散不常之结,此三脉,名虽同而实则异。
凡脉结,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结,为老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七情郁结。内为积聚,外为痈肿。兼浮,寒邪滞结。兼沉,积气在内。
又为气,为血,为痰,为饮,为食。盖先因气寒脉缓,五者有一留滞其间,因而为结,故仲景谓促结皆病脉。
数
数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数数然来。
数为君相二火炎热之候。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小儿吉,肺病秋深皆忌。
寸头疼、上热咽喉口舌疮、上血咳嗽。
关胃火,脾热口臭、烦满、呕逆;肝火,目赤。
尺肾火炽,小便黄赤、大便秘涩。兼浮,表热。兼沉,里热。
数而弦急为紧
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
紧为寒风搏急,伏于营卫之间之候。凡紧脉皆主寒与痛,内而腹,外而身,有痛必见紧象。亦有热痛者,必兼实数,热为寒束,故急数如此,但须有神气为妙。
凡脉紧,人迎伤寒,气口伤食。兼浮,伤寒而身痛。兼沉,腹中有寒,或为风痫。
左寸头热目痛,项强。兼沉,心中气逆,或多寒冷。
左关心腹满痛、腰痛、胁痛、筋急。紧甚,伤寒浑身痛。兼实,痃癖。
左尺腰连脐下及脚痛,小便难。
右寸鼻塞、膈壅。兼沉滑,肺实咳嗽或多痰。
右关吐逆、脾腹痛。紧太盛,腹胀伤食。
右尺下焦筑痛。
数而时止为促
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之状。
促为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之候。怒气逆上,亦令脉促。此阳脉之极。
凡脉促为气痛,为狂闷,为毒疽,为瘀血发斑,为三焦郁火,为痰积咳嗽或喘逆。
又为气,为血,为食,为痰,为饮,盖先因气热脉数,五者有一留滞其间,则因之而促。此促与结,非定为恶脉也,虽然,有加即死,能退则生。
数见关中为动
其象数见关中,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
动为阴阳相搏之候,关位前半属阳,后半属阴,阴与阳搏,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动脉即滑数二脉相兼为极甚者,故女人心脉动甚妊子。
凡脉动,为痛,为惊,为泄利,为拘挛,为崩脱,为虚劳体痛。阳动汗出,阴动发热。
滑
滑以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
滑为血实气壅之候,血不胜于气也,主痰饮诸病。脉为血府,血盛则脉滑,惟肾宜之。女人脉滑断绝不匀,经闭之验,诸脉调,尺独滑,必有胎。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数,为热结。
左寸心独热。兼实大,心惊舌强。
左关肝热,头目为患。
左尺尿赤、茎中痛、小便淋漓。
右寸痰饮、呕逆。兼实,肺热、毛发焦、膈壅、咽干、痰嗽、头目昏、涕唾稠粘。
右关脾热,口臭、吐逆、宿食不化。兼实,胃热。
右尺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利。女人主血热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有孕。
涩
涩以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涩为气多血少之候,故主血少精伤之病,盖气盛则血少,脉因涩,惟肺宜之。女人有孕而脉涩,为胎病;无孕而脉涩,为败血凡脉滑为无汗,或为血痹痛。
左寸心肺虚耗不安、冷气心痛。
左关肝虚血散、肋胀胁满、身痛。
左尺男子伤精、疝,女人月事虚败。若有孕,主胎漏不安。
右寸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酸。
右关脾弱不食、胃冷多呕。
右尺大便秘、津液不足、少腹寒、足胫逆冷。经云:滑者伤热,涩者伤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