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眼科疑难病例精析: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1
- 魏文斌 周海英 佘海澄主编
- 2110字
- 2025-03-15 02:40:29
四、类脂质蛋白沉积症
郝怡然 李晓月 潘志强 接英
【摘要】
17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双眼眼睑黄白色丘疹5年余,进行性增多,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依据双眼睫毛根部见串珠样黄白色半透明丘疹,不伴睫毛脱落,出生1年后出现声音嘶哑,皮肤易在轻微外力下受伤,不易愈合,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等病史,经过耳鼻喉科会诊及背部皮肤瘢痕病理检查,诊断为类脂质蛋白沉积症,并进行密切随访。
【关键词】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 细胞外基质蛋白 突变
【疾病概要】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为位于染色体1q21 的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突变所致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以类脂质蛋白沉积于皮肤、咽部、黏膜为特征,严重患者可累及大脑和其他内脏器官,部分患者婴儿期即出现声音嘶哑,眼睑睫毛根部串珠样半透明丘疹,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窝、舌面可见黄白色透明斑片等,部分患者因颞叶或海马钙化产生神经精神症状。2014年5月一例类脂质蛋白沉积症患者首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现报告如下。
【病例回顾】
患者女性,17岁。因发现双眼眼睑黄白色丘疹5年余,进行性增多,无明显不适感,于2014年5月2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部情况:双眼视力1.0,双眼睫毛根部见串珠样黄白色半透明丘疹(图4-1),不伴睫毛脱落,双眼睑皮肤无潮红、无鳞屑附着,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余眼部体征未见异常。追问病史患者发育正常,神经系统无障碍,出生1年后出现声音嘶哑,皮肤易在轻微外力下受伤,不易愈合,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面部、背部、上臂及臀部皮肤可见片状萎缩瘢痕。父母非近亲结婚,且无类似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X线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耳鼻喉科会诊,诊断声带慢性炎症。皮肤科会诊,取背部皮肤瘢痕行病理检查,过碘酸希夫染色(PAS)强阳性,嗜伊红透明物质增厚(图4-2)。诊断:类脂质蛋白沉积症。治疗:眼科暂不干预,密切随访,全身暂无有效治疗。

图4-1 双眼眼睑黄白色丘疹
患者睫毛根部可见串珠样黄白色半透明丘疹

图4-2 光镜下观察双眼眼睑黄白色丘疹患者背部皮损组织,真皮层内可见淡红色均质无结构透明蛋白样物质沉积,PAS染色强阳性(PAS染色,40×)
【病例讨论】
疾病概述
1997年证实类脂质蛋白沉积症为位于染色体1q21 的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突变所致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自1929 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共报道250多例,共报道41个ECM1突变位点,其中p.C220G 在我国发现。ECM1与一种基底膜蛋白聚糖perlecan 相互作用,而perlecan 又与纤连蛋白、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血小板生长因子7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真皮中重要的蛋白相互作用,因此推测ECM1的减少或缺失将导致这些蛋白功能的紊乱,真皮结构异常而发病。
临床表现
该病以类脂质蛋白沉积于皮肤、咽部、黏膜为特征,严重患者可累及大脑和其他内脏器官,部分患者婴儿期即出现声音嘶哑,眼睑睫毛根部串珠样半透明丘疹,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窝、舌面可见黄白色透明斑片等,部分患者因颞叶或海马钙化产生神经精神症状。该例患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首诊,应与鳞屑性睑缘炎、眼睑阴虱感染、蠕形螨感染性睑缘炎等累及睑缘疾病相鉴别。
鳞屑性睑缘炎为睑缘皮脂溢出引起的睑缘慢性炎症,睑缘干痒、刺痛和异物感,睑缘充血、潮红,睫毛和睑表面附着鳞屑,睑缘表面有黄色蜡样分泌物,干燥后结痂,睫毛易脱落,长期不愈可致睑缘肥厚,后唇钝圆,泪小点肿胀外翻,溢泪。
阴虱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由于成虫叮咬皮肤引起剧痒,经搔抓可出现皮肤潮红,甚至继发感染,其虫卵在睫毛寄生时酷似分泌物,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虫卵,取虫体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是确诊的最有效方法。
蠕形螨寄居于睫毛,眼部症状性质和程度不等,痒、异物感、眼干、眼红、眼分泌物增多、反复睫毛脱落、倒睫等,睫毛根部的鳞屑有两种,一种为圆柱状鳞屑或袖套状鳞屑,另一种为非圆柱状鳞屑,睫毛蠕形螨镜检可确诊。
该患者皮肤病变应于皮肤科就诊,排除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黄瘤病、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等疾病。
治疗方案
该病目前有个例报道口服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肤、喉部症状显著减轻,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对DMSO不耐受的患者,采用口服青霉胺及维生素B6。另有报道用阿维A酯治疗3 个月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后真皮内PAS 染色阳性的沉积物几乎完全消失。也有试用口服糖皮质激素、青霉胺、阿维A酸、异维A 酸治疗成功的报道。手术治疗并发症有如显微喉镜术、声带切开、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术、眼睑整容术等。总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眼科暂不需治疗。
参考文献
[1]HAMADA T,MCLEAN WH,RAMSAY M,et al.Lipoid proteinosis maps to 1q21 and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gene(ECM1).Hum Mol Genet,2002,11(7):833-840.
[2]CHAN I,LIU L,HAMADA T,et al.The molecular basis of lipoid proteinosis: mutations i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xp Dermatol,2007,16(11):881-890.
[3]MONGIAT M,FU J,OLDERSHAW R,et al.Perlecan protein core interacts with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CM1),a glycoprotein involved in bone formation and angiogenesis.J Biol Chem,2003,278(19):17491-17499.
[4]张洁,李冬芹,尹光文,等.类脂质蛋白沉积症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2):809.
[5]OZKAYA-BAYAZIT E,OZARMAGAN G,BAYKAL C,et al.Oral DMSO therapy in 3 patients with lipoidproteinosis.Results of long-term therapy.Hautarzt,1997,48(7):477-481.
[6]KAYA TI,KOKTURK A,TURSEN U,et al.D-penicillamine treatment for lipoid proteinosis.Pediatr Dermatol,2002,19(4):359-362.
[7]刘文斌,徐文,张丽,等.类脂质蛋白沉积症临床分析.中国医刊,2012,47(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