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全球癌症统计(2020年版)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诊断恶性肿瘤1930万例,死亡人数也将突破1000万人,且中国人的死亡原因排名中恶性肿瘤已跃居第一位。恶性肿瘤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杀手之一,而且由于肿瘤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被诊断的时候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此外,多数肿瘤标志物在多种肿瘤中均呈异常表达,且某一特定肿瘤中也常有多种阳性的肿瘤标志物,这种“多对一”及“一对多”的现象,导致传统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为此,寻找更多、更敏感的可用于肿瘤筛查、早期诊断、伴随诊断、复发风险评估及治疗疗效观察的肿瘤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
长久以来病理活检一直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某些器官和组织活检标本不易获得以及侵入性操作对患者带来的损伤,探索和发现更为精准、更为方便获取的体液标志物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多组学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分析和鉴定新基因和蛋白的技术不断涌现,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步入了全面创新和发展的阶段。肿瘤标志物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基因和蛋白层面,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和外泌体等液体活检标志物的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展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极大改进肿瘤诊疗模式,使肿瘤防治“关口前移”,有效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肿瘤标志物领域已发展成为融合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本充分整合传统标志物及新型标志物的专著供广大临床及科研工作者使用。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集合专委会及领域内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权威专家100余位,历时2年时间,整合最全面、最经典的肿瘤标志物理论及发现,编纂《肿瘤标志物》一书,填补了国内该项空白。最后,介于时间有限,行业发展迅速,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斧正。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