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尿路结石概论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居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首位。其中,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合称上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合称下尿路结石。

欧美国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尿路结石发病率为1%~20%。我国是尿路结石高发病率国家,并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尿路结石整体发病率为1%~5%,其中南方地区高达5%~10%,年新发病率为(150~200)/10万人,其中2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最新调查显示,约1/17的中国成人患肾结石。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以膀胱结石为主的下尿路结石发病率迅速降低,而以肾结石为主的上尿路结石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占绝大多数。

尿路结石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含钙性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等,形成机制及病因复杂。目前已知尿路结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一般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尿路解剖异常导致尿路梗阻和感染等,以及导致机体代谢异常的全身性疾病等因素。个体因素中,根据结石的成因,可以将结石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结石。原发性结石是指单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结石,包括胱氨酸结石以及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所致的结石。继发性结石是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感染、肾小管酸中毒、痛风以及胃肠道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代谢紊乱而继发的结石。而特发性结石是指缺乏明确遗传背景,但是具有一定家族聚集现象,却找不到明显致病原因的结石。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和职业等因素。比如,尿路结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可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源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气温高,出汗多,尿液减少,致尿液浓缩;通过水和饮食摄入过多的草酸盐、尿酸盐等,均容易导致结石的发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尿路结石的内科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机体内某些成分的吸收和排泄障碍以及新陈代谢紊乱会促进尿路结石的发生。尿液中影响晶体形成的因素包括尿液的过饱和状态、抑制因子、基质、结晶形成的位置和晶体生成的机制等,目前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此基础上,也激发了更多通过有效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尿路结石的可能性。譬如,在结石的预防方面,除了传统的多饮水和调整饮食结构的方法以外,又出现了针对机体内不同类型代谢紊乱而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所用药物包括枸橼酸盐、正磷酸盐、噻嗪类利尿剂、别嘌呤醇、D-青霉胺和离子螯合剂等。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尿路结石的外科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976年,世界上首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取得成功;1980年,Chaussy等人利用体外冲击波成功粉碎了患者体内的肾结石。近年来,随着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经皮肾镜和输尿管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各种腔内碎石技术的不断完善,尿路结石的处理方法日益革新。虽然开放性外科手术依然是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尿路结石的方法在许多国家已经变得十分罕见。相反,各种微创性结石处理方法正在不断问世。

尿路结石可引起疼痛、血尿、发热等临床症状,甚至导致反复、严重的尿路感染和急性尿路梗阻,引起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乃至肾脏切除等不良后果,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尿路结石复发率很高,给尿路结石的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经成为困扰泌尿外科医生控制尿路结石的难题之一。同时,尿路结石的防治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据报道,美国每年用于该病的诊断、住院和治疗的费用高达16.9亿美元。由此可见,确定尿路结石的危险因素,探究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系统回顾人类认识尿路结石的历史,深入阐述结石形成的病因和机制,全面总结其治疗方法,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正确运用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技术,选择最恰当的诊断方法,选用最合理的治疗技术,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这是我们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

(郑军华 胡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