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胸部的解剖及生理

一、胸廓

胸廓的骨性支架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肋软骨及1块胸骨构成,具有支撑和保护胸腔及纵隔的功能。第1~7对为真肋,由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第8~12肋的肋软骨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为假肋,第11~12肋为浮肋。胸壁的软组织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各个肌群,覆盖于骨性结构表面。覆盖在胸前外侧壁的肌肉包括胸大肌、胸小肌,侧方包括前锯肌,背侧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大圆肌、小圆肌,下后锯肌和骶棘肌等。肋间隙中有斜向前下方的肋间外肌和斜向后下方的肋间内肌。

二、胸膜腔

胸廓内有三个独立的浆膜腔,分别为双侧胸膜腔和心包腔。脏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间隙为胸膜腔。密闭的胸膜腔在呼吸周期中压力始终低于大气压,一般平静吸气时负压为-10~-8cmH2O,呼气时负压为-5~-3cmH2O,胸膜腔内负压可保证肺的膨胀和回缩,并有利于静脉回流入心脏。当胸膜腔密闭状态破坏时,可导致通气障碍和循环障碍。

三、纵隔

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区域为纵隔,其中主要结构包括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膈神经等,以及丰富的脂肪组织、淋巴组织和结缔组织。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分为若干区域,临床上最常采用的分区法是“四分法”,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下缘的平面为界,将纵隔横向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四、肺

左肺由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条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肺分为一尖一底两面(肋面、膈面)两缘(前缘、后缘)。根据肺内第3级支气管及其动脉分布,肺又可分成肺段,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右肺由10个肺段组成,左肺由8个肺段组成。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外界环境和肺泡间的气压差,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肺换气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膜由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膜、基质层、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6层组成。

五、食管

食管为消化道的起始部,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与咽相连,下端经膈肌的食管裂孔于11胸椎左侧与贲门相连,成人食管全长约25cm。食管由内到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层(又称纤维层),肌肉分两层,里面为环形肌,外面为纵形肌,食管的上1/4肌肉为横纹肌,下1/2为平滑肌,中间为移行区域。食管从上到下可分为颈、胸、腹三段,颈段为食管开口至胸廓上口水平,胸段为胸廓上口至食管裂孔水平,腹段为从食管裂孔至贲门口水平,其中胸段又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以奇静脉弓下缘及下肺静脉下缘为界(通常将腹段食管包含在下胸段食管之中)。食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是咽与食管相接处,由环咽肌围绕造成,距门齿约15cm,是食管的最窄处。第2个狭窄是由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跨过食管前壁和左外侧壁的压迹造成,距门齿约22.5cm。第3个狭窄位于膈肌食管裂孔处,由胃食管括约肌功能造成,距门齿约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