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疾病危害

一、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一)什么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二)糖尿病还会出现什么症状?

除了“三多一少”症状外,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物模糊等。也可无任何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高血糖。

二、饥饿、心慌、冒冷汗,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低血糖?

多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所致的综合征,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值<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

(二)低血糖有哪些表现?

1.交感神经兴奋

可出现发抖、出汗、心慌、饥饿感、焦虑不安等症状。

2.中枢神经受抑制

头昏,甚至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

3.特殊情况

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出现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甚至无症状,测血糖时才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夜间低血糖。经常发生低血糖者,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三)居家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时怎么办?

(四)如何选择15~20g糖类食品?

1.葡萄糖片是最佳选择,约6~7片,可在药店或商场购买。

2.150~200ml橙汁。

3.一大汤匙蜂蜜。

4.三块方糖。

5.其他食物

(1)水果:含果糖较多,果糖升糖指数低,且新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影响血糖快速升高。

(2)巧克力:含大量脂肪,吸收速度慢。

(3)饼干:含淀粉类的多糖食物,消化吸收更慢一些。

以上食物均不能达到立刻升高血糖,如身边没有其他含糖食品时可选用。

(五)如何预防低血糖?

1.定时、定量进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食。

2.控制酒精摄入量,避免空腹饮酒。

3.每天运动量固定,不宜过大,如运动量增加应提前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4.遵医嘱安全用药,不自行增减药物。积极寻找发生低血糖原因,调整用药方案。

5.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

6.外出时,佩戴低血糖急救卡。

7.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三、呕吐、腹泻后突然昏迷,怎么回事?

(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哪些?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在各种诱因下导致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2.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HHS)

是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3.乳酸性酸中毒

是体内糖无氧酵解的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表现?

1.早期

出现多尿、烦渴多饮、乏力。

2.失代偿期

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

3.严重者

出现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4.晚期

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三)高血糖高渗状态有哪些表现?

1.口渴、多尿、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

2.脱水症状。

3.表情淡漠、嗜睡,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偏瘫、失语、昏迷等。

(四)乳酸性酸中毒有哪些表现?

疲乏无力、恶心、畏食或呕吐、深大呼吸、嗜睡等。

乳酸性酸中毒的表现

(五)急性并发症有哪些诱因?

1.DKA诱因

1型糖尿病有自发DKA的倾向,2型糖尿病在某些诱因下亦可发生,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

2.HHS常见诱因

(1)感染和应激因素:

如手术、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2)药物因素:

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等。

(3)糖摄入过多:

如静脉高营养、大量输入葡萄糖等。

(4)疾病因素:

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5)引起失水、脱水的因素:

限制饮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6)肾功能不全:

急、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

3.乳酸性酸中毒诱因

(1)服用苯乙双胍。

(2)肝、肾功能不全。

(3)缺氧性疾病:如慢性心肺功能不全。

(六)如何治疗高血糖危象?

1.尽快补液 首选静脉补液,根据脱水程度、血压、电解质、尿量等决定补液量、速度。能进食者可大量饮水补液。

2.胰岛素治疗 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法、用量。

3.纠正电解质紊乱 补钾治疗,尿量≥40ml/h应开始补钾。

4.纠正酸中毒 血气分析pH≤6.9考虑适当补碱治疗,每2小时测定1次pH,直至pH维持在7.0以上。

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预防低血糖。

(七)如何预防高血糖危象?

1.提高对高血糖危象的认识,一旦怀疑患病应尽早就诊。

2.遵医嘱用药,1型糖尿病患者坚持合理使用胰岛素,不随意减量、中断治疗。

3.严格控制饮食,多饮水,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糖,预防感冒。

四、糖尿病容易合并高血压、脑卒中吗?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发生于高血压、脑卒中之前或之后,也可引起或加重高血压、脑卒中。而脑卒中是我国成人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结局,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十分重要。

(一)如何筛查心脑血管疾病?

1.筛查频率

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2.筛查内容

(1)年龄。

(2)心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

(3)心血管风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4)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

(5)心房颤动。

(二)如何控制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在生活方式干预下,除积极控制血糖外还需做到:

1.降压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1mmHg=0.133kP)。

2.调脂治疗

至少每年检查1次血脂,服用调脂药物者可增加检测次数。

3.抗血小板治疗

若服用阿司匹林,饭后服用,大便变黑或出现血便时立即就医。

五、糖尿病会造成截肢吗?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伤及肌肉和骨组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有哪些表现?(表1-4)

表1-4 不同病因导致的症状

续表

(三)哪些是发生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汗液分泌减少,足部皮肤干燥、皲裂;感觉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异常或保护性感觉消失;运动神经病变导致足畸形,改变足底受力部位。

2.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周围动脉硬化、钙化、狭窄,微血管病变和循环障碍,导致下肢肢体缺血缺氧。

3.溃疡史、截肢史

既往有溃疡史者再次发生溃疡的危险是无溃疡史者的13倍,一半以上有截肢史者在5年内进行第二次截肢。

4.足底压力增高

Charcot神经关节病、畸形足、胼胝、鸡眼以及不合适的鞋袜均可导致足部皮肤压力增高,长时间受压、磨损,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炎症。

5.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血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渗透压升高,导致下肢肿胀,发生静脉性溃疡和感染概率增加。

(四)小小的溃疡如何导致截肢?

小水疱或皮肤破溃就像是引爆糖尿病足的“导火索”,感染是关键因素。患足伤口如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得到处理,感染迅速扩散,伤口不断恶化,最终患足可能因为感染、缺血、坏死而被截肢。

(五)得了糖尿病足该如何治疗?

1.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营养神经及神经修复。

2.改善血液循环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扩血管药物治疗,严重肢体缺血而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血管介入或外科旁路手术进行血管创建治疗。

3.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穿弹力袜、弹力绷带加压治疗、间歇性气压泵治疗、药物改善静脉功能,严重者行外科手术治疗。

4.抗感染治疗 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5.糖尿病足溃疡处理 清创引流、负压吸引治疗、高压氧治疗、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干细胞治疗、生物组织工程皮替代物的应用等。

(六)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1.控制血糖。

2.控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降压、调脂,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适度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愉悦的心情

4.每天检查双足与鞋袜 穿合适且具有保护足作用的鞋,包括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袜子以干燥透气、浅色的棉袜为宜。

5.正确处理胼胝与嵌甲 必须由接受过糖尿病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处理,不宜去公共浴室或修脚处进行处理。胼胝形成后立即修剪,约2~3周修剪一次,以不出血为原则,防止因皮肤受损引起伤口感染,修剪后建议使用减压鞋或鞋垫。

6.及早发现并处理足与关节畸形 早诊断,及时制动及患肢减负治疗,选择合适的鞋具,联合可拆卸的矫形器辅助治疗,严重者需行外科手术矫形治疗。

7.减压鞋和减压装置的使用 不可拆卸的减压装置和减压鞋对于糖尿病足底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效果,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减压装置预防足溃疡的发生。

足底压力过大

8.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处理 学会识别下肢静脉曲张的体征,如:静脉隆起、静脉迂曲、下肢肿胀等,根据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9.足部真菌感染的处理 足癣较轻者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混合细菌和真菌感染者建议使用特比萘芬。

10.监测皮温 加强皮温监测,有助于发现隐匿的糖尿病足、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是否存在感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11.加强足部皮肤日常护理。

(1)正确洗脚:水温不超过37℃,使用中性肥皂洗脚,洗脚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洗完用浅色毛巾擦拭,检查足部有无出血和渗液。保持足趾间干爽。

(2)保持足部皮肤健康:使用皮肤护理膏或霜,注意不要涂抹在溃疡伤口处。足底皮肤有皲裂的可以使用皲裂霜和按摩足部。

(3)正确修剪趾甲:水平修剪,边缘挫光滑,避免边缘修剪过深,损伤甲床或足趾皮肤。

(4)选择舒适的鞋袜:舒适的鞋应具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透气性、厚底而鞋内柔软、足底压力分布合理;合适的袜子应选择浅色、吸汗棉袜,袜口不宜过紧,并每天更换。

(5)避免足部皮肤意外损伤:任何时候不赤脚走路;不使用热水袋或足部电热器;注意保暖,防止冻伤;穿鞋前后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避免长时间行走。

(6)选择合适的运动:根据年龄、病情、足部皮肤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盲目运动导致足部损伤。

六、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小便有泡沫?

(一)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

(二)糖尿病肾病有哪些表现?

1.早期表现为间断微量蛋白尿。

2.病情进展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血压升高、水肿、肾功能恶化,表现为腰酸、乏力、贫血、少尿、恶心、呕吐等。

3.晚期出现肾衰竭。

(三)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病程、高血压、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环境污染等。

(四)糖尿病肾病为什么会出现泡沫尿?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间断或持续出现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有机物质增多,可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因此容易出现泡沫尿。

(五)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营养管理,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必要时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六)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

1.1型糖尿病确诊后五年和2型糖尿病确诊后每年至少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2.规律的糖尿病饮食和运动,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3.戒烟。

4.保持正常体重。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身体免疫力,避免尿路感染。

七、糖尿病患者眼睛看不清,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软性或硬性视网膜渗出、视力不同程度下降。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增殖性病变,如新生血管、纤维性增殖、视网膜脱落,可使视力完全丧失。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视物模糊、复视、视物变形或阅读困难。视野中有飞蚊症或斑点。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或视野有阴影、遮挡。眼球疼痛、压迫感或持续发红。

眼球压迫感

眼球疼痛

眼球持续发红

(三)哪些人群需警惕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妊娠、持续高血糖、高血压、吸烟等,眼部疾病未能及时诊断及治疗者。

(四)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现越早越容易治疗,更有可能保存视力,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抗炎药物等。

(五)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控制血糖

通过饮食、运动、药物、规律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

2.控制血压

可降低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3.眼科检查

每年进行,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视力下降。

4.戒烟

吸烟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小血管病变。

5.运动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但避免眼睛接触性活动,避免因冲击或增压引起的眼睛出血。

八、糖尿病患者手脚麻木,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1.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双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

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

多表现为一侧下肢近端严重疼痛,可与双侧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伴有肌无力、肌萎缩等。

3.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

可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等。

4.自主神经病变

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

5.多发神经根病变

单侧下肢近端麻木、疼痛等症状。

6.局灶性单神经病变

上眼睑下垂,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下降。

(三)如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针对病因治疗

控制血糖,神经修复,神经营养因子等。

2.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

3.疼痛管理

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阿片类药物等。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纠正代谢紊乱 血糖、血压、血脂管理等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2.定期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及评估,重视足部护理,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风险。

九、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吗?

糖尿病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感染后,病毒可通过受体破坏胰岛素,加重糖尿病病情发展。

如何预防感染?

1.控制血糖。

2.避免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而入院治疗。

3.注意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到人多聚集的地方。

十、睡觉打鼾,怎么回事?

(一)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型糖尿病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尤其是肥胖人群。OSAHS是指在睡眠中因上气道阻塞而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其特征表现为口鼻腔气流停止而胸腹呼吸尚存,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并造成多器官损害的睡眠呼吸疾病。

(二)OSAHS有哪些表现?

1.白天嗜睡、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头痛、烦躁、易激动、焦虑等。

2.夜间打鼾、呼吸暂停、憋醒、多汗、夜尿增多,睡觉时惊叫、说梦话、梦游等。

(三)打鼾该做什么检查呢?

1.多导睡眠图仪监测 目前诊断OSAHS的“金标准”。

2.睡眠呼吸初筛。

(四)如何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减重,戒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夜间睡眠改变体位或减少仰卧位睡眠时间。

2.控制血糖。

3.寻找OSAHS病因,对症治疗。

十一、糖尿病会引起皮肤病变吗?

(一)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皮肤病变?

因糖代谢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降糖药物等因素使皮肤组织受到损伤。

胫前色素斑

老年斑

(二)常见皮肤病变有哪些?

1.胫前色素斑

多见于胫骨前方,也可见于前臂、股下部前方、脚部。

2.糖尿病性水疱

好发于手足背和四肢,常突然发生,可自毫米到数厘米直径大小,疱液清亮,边缘清楚,疱周围皮肤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易破溃。

3.皮肤感染性疾病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包括真菌感染、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疖、痈、毛囊炎等)、带状疱疹等。

(三)糖尿病皮肤病变该如何治疗?

1.一旦出现以上皮肤问题,要积极就医。

2.糖尿病性水疱勿自行戳破,由医护人员根据水疱大小进行换药处理。

十二、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一)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否定怀疑

“我不可能得糖尿病,肯定是医生弄错了”。

2.愤怒拒绝

“我不治疗”。

3.恐惧紧张

“得了糖尿病,我会死吗”。

4.焦虑抑郁

“得了糖尿病后,工作生活怎么办”。

5.轻视麻痹

“我没症状,不用管”。

6.内疚混乱

“糖尿病要长期吃药,药费要占很大一笔家庭支出,怎么办”。

7.厌世抗拒

“这种病无药可医,早晚都是死”,自暴自弃,严重者自杀。

(二)如何调节情绪和心理?

1.心理评估

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有抑郁、焦虑史者,在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其他心理社会因素时,特别注意情绪评估。

2.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2)放松疗法

(3)音乐疗法

(林双 杨小玲 李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