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 范瑞强 陈颐主编
- 1669字
- 2025-03-18 19:53:34
第一节 中西医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认识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始于人类发现真菌的致病性并发明了显微镜以后。据文献记载,国外学者J.S.Wilkinson在1849年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取自女性生殖道的真菌感染组织,并证明真菌在人体腔道中的致病性,这被认为是西医认识VVC的开始。中医对女性“阴痒”的认识历史悠久。据中医古籍记载,对“阴痒”发病原因的认识首见成书于610年隋代巢元方等撰著的《诸病源候论》,该书《阴痒候》记载:“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表明中医很早就已认识到女性阴痒与“虫”邪作祟有关,这里的“虫”可看作是微生物。
VVC是临床常见病,关于其发病率目前尚没有确切数据,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有差异。国外学者Hurleyd的统计资料显示,75%的育龄女性至少患过1次VVC;也有文献报告,70%~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VVC,其中50%经历过1次以上的复发,其中约有5%~10%的患者会转变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临床中发现,部分健康女性阴道中存在念珠菌,但没有临床症状,这种情况称之为念珠菌“定植”或“定居”“寄生”“携带”。关于健康女性阴道念珠菌的定植状况,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为10%~30%。最近笔者的研究生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地区310例无症状健康育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和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广州地区健康无症状育龄女性阴道念珠菌定植率为9.67%,以白念珠菌为主、占53.3%;提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阴道念珠菌定植率会有所下降,但不同地区、不同生活卫生条件的人群定植率仍会不同。
另有国外学者发现,VVC患者中,80%的患者消化道内有念珠菌定植,且直肠和阴道定植的念珠菌有一定同源性,因而提出口腔、肛肠消化道可能是VVC病原菌和健康女性阴道念珠菌定植的源头。
目前,VVC采用Sobel分类法,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单纯性VVC是指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散发、由白念珠菌引起的轻或中度VVC。复杂性VVC包括RVVC、重度VVC、非白念珠菌引起的VVC,或宿主为妊娠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缺陷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治疗者(如糖皮质激素)并发VVC。
VVC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占70%以上,此外约20%~30%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近10余年,非白念珠菌感染(主要是光滑念珠菌)在VVC中所占比例有增高趋势。念珠菌是双相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呈酵母相,菌量较少,其危害性主要是传播定植;但在一定内外诱因影响下,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菌量增多,侵袭能力增强而引发疾病。常见的发病诱因主要有妊娠、糖尿病、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过度阴道冲洗等;其次,精神情绪、饮食营养、性行为、内分泌、免疫等因素也被认为与VVC发病有关。
VV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在多因素影响下,阴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致病念珠菌侵入黏膜组织而发病。已知整个致病过程包括念珠菌在阴道黏膜表面的黏附(主要是念珠菌菌膜的甘露聚糖黏附于上皮细胞受体上)、芽管和菌丝的形成、分泌蛋白酶、侵入上皮组织,引起阴道局部炎症。炎症导致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潮红、肿胀、瘙痒、疼痛。一般白念珠菌引起的VVC症状较明显,非白念珠菌致病的症状相对较轻。RVVC的形成和反复发作机制也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人体全身或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失衡和阴道微生态紊乱以及念珠菌耐药是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VVC主要由湿、热、虫三邪所致,反复发作则耗伤正气,伤及肝、脾、肾三脏,导致病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体质偏于肝胆(脾胃)湿热或脾肾不足的人容易患VVC并反复发作。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饮食失调,伤脾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生虫;或摄生不慎,下阴感染虫毒;或素体脾虚生湿,湿浊下注,蕴久生虫;或带下病日久,损伤肝肾,肝肾阴虚生虫。
该病发生在女性外阴、阴道生殖器敏感隐私部位,影响心理情绪和夫妻性生活以及生育,降低工作效率,困扰正常工作、学习,给女性身心健康带来程度不一的危害,因此对VVC防治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妇产科学、皮肤性病学和真菌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