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 范瑞强 陈颐主编
- 2856字
- 2025-03-18 19:53:38
二、阴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阴道黏膜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也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阴道抗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阴道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屏障结构及各种细胞因子。
(1)阴道黏膜屏障结构:
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1)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外阴及阴道有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如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均有利于防御外来病原体。而女性阴道壁由完整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健康完整的阴道黏膜是阻挡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有效防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体内。一旦阴道黏膜受损,阴道内的微生物便可黏附于宿主细胞。阴道上皮细胞能随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上升而不断增殖、加厚,也随内分泌周期的变化而周期性脱落,有利于病原体的消除。
2)弱酸性环境:
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佳酸碱度是pH 7.2~7.6。阴道的弱酸环境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定居繁殖。
3)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新生女婴阴道内没有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母体的雌激素影响尚未完全消失,阴道内就出现正常微生物菌群。此后,婴幼儿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些菌群保持在极低水平。青春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特别是前者使阴道上皮处于生长旺盛状态,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迅速形成,阴道内微生物逐渐繁殖增多。健康女性的阴道菌群由多种厌氧菌和需氧菌构成。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5∶1,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正常阴道菌群中,乳杆菌占优势,对维持阴道正常菌群起着关键作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内的糖原经乳杆菌的作用,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局部形成弱酸性环境(pH≤4.5,多在3.8~4.4),可以抑制其他寄生菌过度生长。此外,乳杆菌通过替代、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同时,乳杆菌分泌过氧化氢、细菌素、类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从而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4)分泌物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当外界微生物入侵时,生殖道上皮细胞会分泌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和抗微生物肽,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1(IL-1)、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8(IL-8)、人类防御素、溶菌酶、钙防卫蛋白、富组蛋白等,同时促进局部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建立。
反复阴道冲洗、性交等行为可造成阴道黏膜轻微破损,酸碱度改变,细胞因子被稀释等,从而破坏阴道的屏障作用。
(2)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第二道防线。
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这一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是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与阴道黏膜上皮一样,阴道黏膜内的淋巴细胞浓度也受血中性激素水平影响,在生育年龄妇女呈周期性改变,上皮间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浓度在黄体期最高。健康妇女的阴道内一般无淋巴细胞,但在月经期阴道内可出现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对女性生殖道免疫学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月经周期的阶段。但阴道感染如已发生,如常见的念珠菌、滴虫、衣原体等的感染,无论在月经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可引起阴道内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集结。一般情况下,当病原体突破黏膜屏障后,吞噬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部位,发挥其吞噬作用。病原体可被吞噬消灭,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能进入血液或其他器官,再由血液和其他器官的吞噬细胞继续进行吞噬杀灭作用。
(3)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正常体液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这些非特异性抗菌物质单独作用不大,常配合免疫细胞、抗体或其他防御因子发挥作用。
2.阴道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应答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应答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对损伤细胞的清除、对感染组织的识别,由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P)相作用所诱导。研究表明,阴道中的黏液蛋白可以通过多聚糖直接作用于各种微生物,包括念珠菌。
(1)PRR:
PRR可与念珠菌结合,对其进行识别,进而启动相关免疫应答。目前已知的识别念珠菌的模式识别受体有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C 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LR)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等。
1)TLR:
TLR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胚系编码的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组成;跨膜区是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胞内区含有Toll/IL-1受体同源结构域(Toll/IL1R homology domain,TIR domain),是起始下游信号转导的核心元件。TLR家族的信号机制与IL-1R家族的信号机制具有较高同源性,其特征之一是依赖于胞浆区的接头蛋白分子、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进行信号传导。除TLR3外的其他TLR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均依赖于髓样分化基础应答蛋白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88,MyD88)向下传导信号,激活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从而控制炎症反应。TLR2、TLR4是识别念珠菌的主要TLR,其中TLR4识别O-链甘露糖,TLR2与Dectin-1合作识别β-葡聚糖。TLR2、TLR4会随VVC不同阶段的发展产生变化,这些因子可能参与了机体对抗念珠菌的局部免疫。
2)CLR:
CLR主要包括Dectin-1、Dectin-2、树突状细胞特异性黏附分子和甘露糖受体等,识别甘露糖和β-葡聚糖,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仍有很多方面未被发现。Dectin-1是细胞表面可诱导表达的分子受体,能与念珠菌细胞壁的β-葡聚糖结合,诱导树突状细胞(DC)产生IL-10、IL-2细胞因子及IL-12家族。Dectin-1主要依赖调节Th1和Th17细胞来调控免疫反应。研究显示,Dectin-1在黏膜抗真菌的免疫反应作用强度依赖于宿主的遗传背景,它可以影响IL-17A、IL-17F及IL-22的表达,同时调整特异性免疫中Th1/Th17/Treg的平衡。人类Dectin-1缺陷可导致念珠菌的易感性,从而发生慢性黏膜性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3)MBL:
MBL是一种钙依赖性调节蛋白,可识别和结合真菌表面的甘露糖和海藻糖等糖类,结合后可诱导宿主细胞C3、C4激活,发挥调理素作用或吞噬作用。研究显示,MBL在炎症反应中存在Ca2+依赖。MBL可以直接与TLR4胞外结构域结合,进而减少了脂多糖(LPS)与细胞表面的结合作用。因此,推测MBL可通过调控LPS/TLR信号途径来影响免疫因子的表达。
(2)防御素5(HD5):
HD5属于人类防御素家族成员。防御素在哺乳动物中,位于黏膜表面,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有研究发现,HD5主要表达在与微生物直接接触、易受微生物侵袭的生殖道黏膜等部位,是妇女生殖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固有组成成分,并且上皮细胞在炎症刺激时能上调HD5的分泌以诱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在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不同生理和/或病理条件下,防御素的功效有差别,甚至相反。随着阴道局部非特异性免疫研究的深入,证实在不同的阴道感染状态下,阴道内HD5水平有明显升高,也提示非特异性免疫因子HD5参与了内生殖道感染的发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