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第3版)
- 丛玉隆总主编
- 8803字
- 2025-03-18 18:20:10
第七章 血液凝固仪检验技术
第一节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
随着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栓与止血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飞速发展。凝血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关检验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门独立的检验诊断学科,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与疗效观察、围手术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前状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凝和溶栓治疗等。
血液凝固分析仪(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简称血凝仪,是血栓与止血检验中最基本的仪器。目前,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手工方法发展到半自动和全自动血凝仪,从单一凝固法发展到免疫法和生物化学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血凝仪发展简史: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血凝仪,以测定血液凝固时黏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1922年,Kugelmass用浊度计透射光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电流法血凝仪。20世纪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以开发。20世纪70年代后,因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20世纪80年代,因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可进行一般筛选试验以外,还可进行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单个因子检测。20世纪80年代末,双磁路磁珠法发明给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带来了新概念,因其设计原理独特,免除了影响光学法检测的一些因素。20世纪90年代,全自动血凝仪免疫通道开发又为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一、检测原理
早期的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标本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因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目前,常用血凝仪检测方法主要有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胶乳凝集法等。凝固法又分为光学法和磁珠法,因光学法几乎可涵盖各种检测项目,为了降低仪器制造成本,全自动血凝仪以光学法居多,但也有少数全自动血凝仪在凝固法检测时采用双磁路磁珠法,而其他检测采用光学法,并可同时进行检测。在血栓/止血检测中最常用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F)、肝素(heparin)、蛋白 C(protein C,PC)、蛋白 S(protein S,PS)等均可用凝固法检测。故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均以凝固法检测为主,而全自动血凝仪则一定包括凝固法检测原理。
(一)光学法
光学法血凝仪主要采用比浊法检测原理,即根据凝固过程中血浆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常用方法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
1.散射比浊法
根据待测标本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检测通道的单色光源与光检测器呈90°直角,当向标本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着标本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标本散射光强度逐步增加,仪器把这种光学变化描绘成凝固曲线,当标本完全凝固以后,散射光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检测器接收光学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视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当测定含有干扰物(高脂血症、黄疸和溶血)时,因本底浊度的存在,其作为起始点0%的基线会随之上移或下移,仪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用本底扣除的方法来减少标本干扰对测定的影响,但是,这是以牺牲有效信号的动态范围为代价,对于高浊度标本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2.透射比浊法
根据待测标本在凝固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与散射比浊法不同,该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样呈直线安排:来自光源的光线经过处理后变成平行光,透过待测标本后照射到光电管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后由监测器处理。当向标本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开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随着反应管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标本吸光度也逐渐增强,当凝块完全形成后,吸光度趋于恒定。血凝仪可自动描记吸光度的变化并绘制曲线,设定其中某一点对应的时间为凝固时间。
就浊度检测原理而言,散射比浊法更为合理、准确。在这类仪器中,光源、标本、接收器呈直角排列,接收器得到的完全是浊度检测所需的散射光。透射比浊法的光源、标本、接收器成一直线排列,接收器得到的是很强的透射光和较弱的散射光,前者是有效成分,后者应扣除,故要进行信号校正,并按经验公式换算到散射浊度。此法虽仪器简单,但精度较差。
3.方法学评价
优点:光学法检测灵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不足:如有标本光学异常、测试杯光洁度问题、加样产生气泡等均成为检测的干扰因素。针对光学法血凝仪遇到较高初始浊度的标本就无能为力的弱点,不同型号的光学法血凝仪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措施。例如,有用本底扣除的百分浊度法,这对中、低初始浊度有补偿作用,而不能解决高浊度标本的测试;也有的利用一阶微分的峰值作为凝固终点,但微分处理会引起重复性变差。
在上述设计中,都是吸光度从弱变强,而有的产品设计正好相反:吸光度从强变弱。例如在光电磁珠法的设计中,在待测标本中加入具有一定浊度的试剂和一粒钢珠,钢珠在磁场的作用下起搅拌作用,样本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丝不断缠绕于钢珠上,使液体逐渐变清,吸光度值逐渐降低。此法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大(可检测结果超高和低纤维蛋白原的各种异常血浆),但因仍以检测吸光度变化为依据,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溶血、高脂血症或乳糜微粒、浑浊等干扰对检测的影响。
(二)凝固法
凝固法采用生物物理法检测原理,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由计算机分析出数据并换算成最终结果。
1.早期磁珠法
为平面磁珠法:在检测杯中放一粒磁珠,与杯外一根磁铁金属杆紧贴呈直线状,标本凝固后,因纤维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离金属杆,仪器据此检测出凝固终点。平面磁珠法虽能有效克服光学法标本本底干扰的问题,但也存在检测灵敏度低等问题。
2.现代磁珠法
曾被形象地称为摆动磁珠法,现用双磁路磁珠法更为确切。检测原理:在测试杯两侧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交替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黏稠度增加,小钢珠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试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
3.方法学评价
采用双磁路磁珠法血凝仪的长处在于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受溶血、黄疸及高脂血症影响,甚至不受加样产生气泡的影响。另外,试剂用量少:光学法血凝仪试剂用量只有手工检测用量的1/2,而磁珠法试剂用量只有光学法检测用量的1/2。这是因为光学法在比浊测定过程中,激发光束必须打在测试杯的中间,故要有足够的试剂量;而磁珠法检测时,钢珠在测试杯的底部运动,因此试剂只要覆盖钢珠运动即可。
双磁路磁珠法与光电磁珠法的区别:血凝仪检测过程中,充分搅拌有助于凝血过程描述和凝固终点判断,可降低检测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双磁路磁珠法测试杯和钢珠采用专利特殊技术制造,测试杯底部弧线设计与磁路相关,直接影响测试灵敏度,小钢珠经多道工艺特殊处理,完全去掉磁性(为保证检测准确性,钢珠使用应一次性)。
(2)一些光学法半自动血凝仪采用磁珠搅拌或离心方式,常被误以为即磁珠法,而实际上,是以检测吸光度变化来研究凝血过程方法,实际属于光学比浊法,均未能回避光学法的缺陷。至此,也就容易理解磁珠法为何测试不受标本黄疸、溶血等混浊的影响。
(三)发色底物法
发色底物法采用生物化学比色法检测原理: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测物质的含量和活性。检测通道由一个卤素灯为检测光源,波长一般为405nm。检测器与光源呈直线,与比色计相仿。通过人工合成与天然凝血因子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顺序并有特定作用位点的小肽,将可水解产色的化学基因与作用位点的氨基酸相连。测定时,因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不仅作用于天然蛋白质肽链,也能作用于人工合成肽段底物,从而释放出产色基因,使溶液呈色。产生颜色深浅与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关系,故可进行精确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几十种,最常用的是对硝基苯胺(para-nitroaniline,PNA),呈黄色,可用405nm波长进行测定。发色底物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而且易于自动化。发色底物法通常使用以下3种形式检测:
1.激活法
先激活被检血浆中的某种酶,然后由此活化的凝血因子水解人工合成底物而呈色,如纤溶酶原测定、蛋白C测定等。
2.中和法
向被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试剂,中和相应的抗凝因子,然后测定残余的酶活性,如抗凝血酶活性测定、α2-抗纤溶酶测定、肝素测定等。以测定抗凝血酶(AT)为例: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过量凝血酶,后者与血浆中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凝血酶作用于合成的凝血酶底物S-2 238(H-DPhe-Pip-Arg-pNA·2HCl),释放出显色基团 PNA,显色反应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的量呈正相关,而与AT的活性呈负相关。
3.直接测定法
直接测定被检血浆中某种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如凝血酶测定、凝血因子Ⅹa测定、尿激酶测定等。
(四)免疫法
在免疫学方法中以纯化的被检物质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然后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自动化血凝仪常用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免疫比浊法又可分为直接浊度法和胶乳比浊法。直接浊度法分析既可通过透射比浊,也可通过散射比浊(如前所述)。此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好,便于自动化。胶乳比浊法是将待测物质相对应的抗体包被在直径为15~60nm的胶乳颗粒上,然后与被检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胶乳颗粒凝集,体积增大,使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变化更为显著,从而提高实验的灵敏性。用仪器或肉眼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目前,多用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 D-二聚体(D-dimer,DD)的检测。部分凝血检测项目适宜的检测方法见第三节。
二、基本结构
凝血仪不仅品牌和型号多,其结构也较复杂,在其从半自动向自动发展的过程中,其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检测方法增多,单位时间检测的样品增多,实际分配系统日益准确、精确、随机分析功能增强。
按照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血凝仪可分为半自动及全自动两种,前者主要检测一般的常规凝血项目,后者则有标本吸样/加样系统、清洗系统、标本传输系统、测试系统、加热制冷控制系统、操作显示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并具有数据传输、结果打印、质量控制等功能,除对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外,还能对抗凝、溶栓治疗进行实验室监测。
(一)半自动血凝仪
半自动血凝仪主要由标本、试剂预温槽、加样器、检测系统(光学、磁场)及计算机组成。有的机型还配备了发光检测通道,使该类仪器同时具备了检测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功能。针对半自动血凝仪受人为因素影响多、重复性较差等缺陷,出现了一系列的设计改进,提高了半自动血凝仪检测的准确性。
1.自动计时装置
告知预温时间和最佳试剂添加时间。
2.触发式移液器
将该移液器与仪器进行连接,使得试剂加入的同时启动测试,提高了测试时间的准确性。
3.移液器导板
在测试杯顶部安装移液器导板,在添加试剂时由导板来固定移液器针头,从而保证了每次均可在固定的最佳角度添加试剂并可防止气泡产生。
(二)全自动血凝仪
全自动血凝仪由主机、计算机系统、输出设备及附件等组成。对于主机,一般具有标本吸样/加样系统、清洗系统、标本传输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测试系统,而操作显示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结果打印、质量控制等功能通常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
1.标本吸样/加样系统
标本吸样/加样系统由加样针及加样针移动单元组成。加样针针尖和针内外壁工艺要求很高,通过选择和精良的加工,可避免挂液、滴液,减少残留,降低交叉污染。有些高端仪器,加样针同时具有预温和液位感应功能。而预温、液位感应功能的实现尽管给加样针的制作、加工增加了复杂度,但这些功能的实现给临床操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大多全自动仪器的加样针移动单元采用X、Y、Z三坐标的运动方式。在结构设计方面多以直线导轨、皮带传动等传动机构。在机械运动控制方面采取驱动器内置点到点功能、S曲线加速、直线/圆弧插补运动、电路细分等技术,并将所有运动加减速、最高运行速度实现参数化调整,使运动定位达到很高的精度。
2.清洗系统
一般包括管路、加样泵及阀门管件。通过驱动部件和控制电路实现各器件的动作实现流体控制要求。制造厂商通过调配专用清洗液以及洗针液,用以降低不同项目间、不同标本间的交叉污染。
3.标本传输系统
一般标本存放装置可放置几十份标本。吸样针将被测标本吸取后放于标本预温盘的测试杯中,可供重复测试,自动再稀释和连锁测试之用。血浆标本由传送装置依次向吸样针位置移动,也有通过吸样针的移动以及液位感应功能吸取固定位置的标本,并移动到测试杯位置加样。多数仪器还设置了急诊位置,必要时可使常规标本检测暂停以优先测定急诊标本。
4.温度控制系统
为避免试剂变质,全自动血凝仪通常设计了试剂冷藏位,各厂家的冷藏位从4~16℃不等,至少可放置常用测试项目的试剂,有些可同时放置多达70多种试剂。需要加热的部分有标本预温区、测试区、试剂区一部分,一些较为复杂的加样针也具有快速加热功能。通常加热温度控制在37℃,温度漂移以及温度梯度不宜过大,用以减少因孵育造成的检测误差。
5.测试系统
可通过凝固反应检测血浆的凝固,即当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检测散射光在波长660nm处浊液吸光度的变化;或通过凝固点检测,即计算达到预先设定好的吸光度值时的凝固时间;而磁珠法则是通过测定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小钢珠的振动幅度变化来测定血浆凝固点。发色底物法及免疫法是检测反应液在405nm、575nm及800nm时的吸光度变化来反应被检测物质的活性或含量。
6.计算机系统
目前,全自动血凝仪多数配备了计算机(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主机程序大多可实现操作显示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结果打印、质量控制等功能。根据设定的工作程序,并配合测试仪主机的控制系统,共同指挥血凝仪进行工作。同时主机程序编制了人性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将检测系统得到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测试结果。并将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储存,记忆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及进行质量控制有关的工作。
此外,计算机系统通常还考虑设计了各类报警系统、功能参数化/模块系统、运动控制测试系统、专用调试系统。附件主要有系统附件、自动穿盖系统、条码扫描仪、阳性标本分析扫描仪等。
三、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使用不同测试原理的仪器所能进行的检测项目也略有不同。目前,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可进行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测定。
(一)检测项目
1.凝血系统
可进行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也能进行单个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的测定,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Ⅹ、Ⅷ、Ⅸ、Ⅺ、Ⅻ等。
2.抗凝系统
可进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PC、PS、抗活化蛋白 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LA)等测定。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可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α2-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α2-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FPA),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FDP,DD 等。
4.临床用药监测
当临床应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及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时,可用凝血分析仪监测相关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性能特点
目前,全自动血凝仪大多具有如下性能特点:
1.检测速度快、检测项目全
目前广泛使用的全自动血凝仪的检测速度多在每小时50~300个测试,最快达每小时700个测试;检测的项目,除常规的凝血筛选实验外,可进行单个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因子的检测,也可进行抗凝及溶栓疗法的监测。
2.活性与抗原性同时检测
目前,有的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利用血浆凝固法和发色底物法进行有关因子活性检测外,尚可利用免疫比浊的原理对这些因子的抗原含量进行测定。
3.多通道检测
性能优越的全自动血凝仪多有4个检测通道,同时检测的项目可多达10个以上。
4.标本检测位多
全自动血凝仪标本位一般超过50个,有的尚设有急诊位可使紧急标本优先检测。运用条形码使仪器对标本及所需检测的项目进行快速识别。性能优越的仪器设有多达20个制冷试剂位,可满足多个检测同时进行的需求。因配备了盖帽贯穿式进样机,有的仪器检测时可不打开标本管,从而使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又有提高。
5.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
可进行全自动多浓度稀释分析,根据与标准曲线呈平行状态的平行线来获得不同稀释浓度的测试结果。
6.智能连续复检
当检测结果异常时,有的全自动仪器可根据先前的设定,自动对标本进行稀释重检或不稀释重检,并进行自动连续筛选实验。如当APTT检测结果异常时,仪器可自动进行重检,如结果仍然异常,血凝仪自动进行PT测定,若结果正常,仪器可根据设定自动检测FⅧ:C、FⅨ:C、FⅪ:C或FⅫ:C;若PT的结果亦为异常,仪器可自动检测FⅩ:C、FⅤ:C、FⅡ:C 及 FG 的含量。
7.质量控制
某些全自动仪器拥有10组各2个质控文件,1个为现用质控文件,另1个是新批号质控文件,以全面支持实验室质控要求。在均数或L-J之外,有的仪器还另附加了1种新型的多规则质控方法(Westgard),从而为检验提供具有高可靠性的测试结果。
8.结果存储和传递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仪器可进行大量检测数据的储存(10 000个),通过特定接口可使检验结果迅速传递到各临床科室。
9.科研通道
目前,高端的仪器均预留了科研通道,由用户根据需要设定程序,使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大。
10.开放试剂系统
针对我国国情,许多仪器厂商在仪器上设置了开放的试剂检测系统,使用户可灵活选用不同试剂进行检测。
四、质量管理与仪器维护
血凝仪的检测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依赖于整个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1.检验人员
血凝仪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适当经验,在首次使用和操作血凝仪前,需经仪器生产商或授权的售后培训人员系统培训;在仪器使用前,检验人员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并了解有关仪器的基本特征。
(1)仪器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及所需空间,这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电源及是否抗电磁干扰等;一般而言,仪器的恒温系统需要环境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要了解仪器需要何种电源,高档的仪器应配置稳压电源。
(2)仪器的工作原理,要了解仪器是采用何种原理对标本进行测试,是凝固法,产色发还是免疫法。大多数仪器是采用凝固法,对于此类仪器要进一步了解仪器是测量标本的光密度变化,黏度变化,还是纤维蛋白的形成量,要了解何种标本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进行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仪器对试剂的纯度,混浊度有何要求,最后还要了解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即哪些仪器可自动完成,哪些仪器需要手工操作。
(3)仪器的检测项目:要了解仪器所能进行的检测项目能否满足本实验室的需要,仪器应用何种原理及方法来检测各种项目。
(4)仪器的结构和工作流程,这包括仪器的加样系统,恒温系统,测定系统,清洗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输出系统等。
(5)仪器检测标本的速度,要根据检测速度来购买合适的仪器。
(6)仪器的物理性参数,这包括孵育器及冷藏器的温度,仪器储藏标本的量等。
(7)仪器的各种组件的使用期限。
(8)仪器运行的成本核算,要对仪器的一些具体参数包括精密度,可比性,携带污染率等进行评价,对仪器进行鉴定,对仪器所有的检测项目,通道进行检测,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来进行。
2.器材和试剂
所有仪器、器具维护应当按厂商提供的方法进行,使用试剂之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说明操作;应保持试剂批号、参考材料(如参考血浆、质控血浆等)和血液采集装置(如有)的可能地点等正确和完整的记录;所有试剂应标有认可的有效日期和重组日期(如需要)。
3.检测过程
应每天检查质量控制结果,按仪器的参考方法顺序测定三种标本A、B、C、10~20次,所有的测试应使用同一批试剂,且所有的测试应在1小时内完成,测试完成,计算CV值,以便评价凝血检验的趋势和变化程度。应周期性进行评估(一般按月进行),在四周的20天内,每天进行上述测定,计算日间差异,以寻找分析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室间评价;记录和评估系统故障和错误造成的不正常和不可能测试结果;应有完整的质量控制程序,以对可比性进行分析,如收集40个新鲜标本,应尽可能包括正常和各种异常的标本。用此40个标本应用仪器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所有测试应使用同一批试剂,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测试完,标本中应有一半来自正常健康成年人。测试完后,对数据进行t检验。凝血质控(正常质控和异常质控)血浆应与患者血浆同时检测;如质控血浆所得数据不在参照范围内,则患者测定结果将被认为是无效的,不能报告,应查寻一切引起测定结果无效的原因;应建立检验科自己的各凝血检测项目的参考值;建议每检测项目应测定2次,取平均值报告。
对于携带污染率分析,可采集两种标本A、B,按顺序A1、A2、A3,B1、B2、B3,在同一天测试 10 次,测试完后,按公式计算携带污染率R。

4.操作安全
(1)电气安全:
在仪器操作故障状态下,操作者应严格遵照产品说明书和仪器可见标识,防止事故。为了保证安全,仪器操作平台以及仪器周围禁止放置多余物品。如24小时开机的仪器,应相隔4小时后,在不运行情况下,对管路、线路行维护测试。
(2)生物安全:
所有生物制品(试剂、定标物、质控血浆和患者血浆)具有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应按生物安全规定要求进行个人防护、物品放置和操作。
血凝仪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仪器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如将自动离心处理的标本通过传输装置运至全自动血凝仪,ID条形码识别装置识别样本,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对样本进行分配,计算机对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并传输至指定场所;提高仪器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使检测结果更符合检测实际;逐步缩小不同仪器检测结果的差异,增强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进一步完善检测的标准化;建立血凝检测的网络化,使同一患者在不同医疗单位的检测结果可交互使用,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缩短诊疗的时间。
(李 健 张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