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安全

临床实验室是指为提供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信息,或为评价人类健康,对源自人体的物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化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及其他方面检查的机构。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和现实危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医院临床实验室是医务及科研人员职业感染的高危区域,为了保证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需要深入了解实验室安全职能及范畴,并依此进行有效管理及防护。现分析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化学及物理安全现状,阐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针对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提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生物危害

生物危害是指生物载体或其中部分具有直接或潜在危害的传染因子,通过直接传染或者破坏周围环境间接危害人、动物以及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而导致的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源是指任何导致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问题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实验室或临床病原体和变应原。在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做临床检验、试验、研究等操作时,需要直接处理病原微生物或者隐匿微生物,很容易引起生物污染。

(一)生物危害源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源根据种属大致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及其他病原体。

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鲁氏菌等。

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青霉菌等。

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立克次体、疟原虫等。

(二)生物污染

对人有害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根据生物危害的侵袭对象分为物体表面污染、空气污染、人体污染和水污染等。

1.物体表面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质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2.空气污染

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源于在对人体的血液、痰液、尿液等或其他生物标本进行临床检验、试验、研究操作时产生的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这些固态或液态颗粒的密度与气体介质的密度可以相差微小,也可以很悬殊。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是近乎球形,诸如液态雾珠,也可以是片状、针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从流体力学角度,气溶胶实质上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液体微粒子形成胶溶状态的分散体。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振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

3.人体污染

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其被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划伤、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或针头刺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通过动物抓伤、咬伤、体液接触而发生。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发生。

(4)其他,如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实验后不洗手或不遵循规范洗手法而感染。

4.水污染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或者综合医院传染病房及临床实验室的污水可能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等,若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直接污染环境和水源。当直接或间接接触或食用污染水或土壤时,可能使人畜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三)生物危害防护

生物实验室危害防护措施是每个实验室作业人员进入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日常查询病史、体检及院感监控流程难以鉴定出患者及环境中的所有病原体,所以当临床医护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和处理生物样本时,均应执行“常规防护措施”。为保证每个实验室人员操作安全,所有作业人员可采用以下方式做好个人防护:

1.使用、处理能够通过黏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戴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3.实验室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前、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都应该进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4.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过的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利器盒内并及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程序进行销毁。

二、化学危害

化学危害是指由具有对人类健康构成不良影响或存在危害潜力的化学媒介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危害。临床实验室化学危害源是指可能导致化学安全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指临床或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具体包括: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害化学品等。临床实验室作为各种化学物品使用和反应的场所,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污染物,包括一些有剧毒或能致癌的有机和无机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

(一)化学危害源

临床实验室化学危害源根据形态大致可分为液体危害源、气体危害源及固体危害源三大类。

1.液体危害源

如酸(硫酸、盐酸、氢氟酸、甲酸、硼酸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秋水仙碱等);强氧化剂(重铬酸钾、过氧化钠等);有毒金属(重金属汞等);有机溶液(Tris、β-半乳糖苷酶、苯酚、叠氮化钠、多聚甲醛、二甲亚砜、考马斯亮蓝、氯仿等)。

2.气体危害源

如化学实验中产生的SO2、CO、NO2、P2O5等。

3.固体危害源

如重金属盐沉淀、废旧电池、金属片(铝、铁、锌、铜等)、破损的玻璃仪器等。

(二)化学污染

化学实验室污染根据污染源类型及污染对象大致可分为废液污染、废气污染和废渣污染三大类。

1.废液污染

临床化学实验室大多数的常规分析实验都会产生废液。废液包括剩余的样品、实验产生的残液、洗涤用水等。废液大多毒性大,其中的重金属离子如果在人体内聚集超标,会引发人体生长发育缓慢、骨骼疼痛等,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人的生命。二甲苯、氯仿等有机废液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盐酸、硫酸、硝酸、氢氟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酸碱废液会引起水体污染。亚硝酸盐、环氧氯丙烷等会引发人体癌变。浓酸、浓碱等化学试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2.废气污染

化学实验中产生的窒息性或刺激性气体能够刺激或损伤角膜,甚至引起造血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坏。

3.废渣污染

废渣特别是重金属试剂、有毒试剂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掩埋或倒入城市垃圾系统,最终可溶部分会渗入到土壤或地下水,间接影响农作物和居民饮用水,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化学危害防护

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特点是种类多样、成分复杂、变化特别大,而污染大多是人为失误造成的,因而潜在的危害也与日俱增。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及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实验室化学危害防护措施是每个实验室作业人员进入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保证每个实验室人员操作安全,所有作业人员可采用以下方式做好个人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他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所有人员在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

3.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4.任何使用酸、苛性碱或腐蚀剂的地方应设有洗眼及急救淋浴装置,并定期做性能检查。

5.合理处置医疗废弃化学用品或试剂,及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程序进行销毁。

三、物理危害

物理危害是指在工作中机械操作带来的具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临床实验室的物理危害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紫外线、激光源照射、电磁物、用电起火、噪声等。

(一)物理危害源

实验室物理危害源包括放射性化学品、放射性废物、紫外线和激光源、产生电磁波的大型仪器以及易引起用电危险的大功率、高压、高频实验设备等。

(二)物理污染

临床实验室存在的物理污染主要包括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污染等。

1.放射性辐射

实验室中放射性化学品的使用和保存不当可使放射性核素通过环境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造成危害。同时放射性废物的不规范处理也会引起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2.电磁辐射

大功率电器设备引起的脉冲放电和功频交变电磁场产生高频电磁波会危害人体健康。高频电磁辐射,如γ射线、Χ射线可以破坏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甚至会损伤生物体内的DNA,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等多方面的疾病。

3.噪声污染

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分散注意力,易致失误,实验室应注意减少噪声,完善实验室布局、通风、环境等条件,有效避免环境方面引起的实验室安全问题。

(三)物理危害的防护

相比于化学危害与生物危害,物理危害更容易进行风险分析和预防。实验室对物理危害的防护主要在集中在放射性核素的安全防护和用电安全的防护。长期暴露于放射性核素环境中对工作人员身体造成极大危害,而用电安全通常是实验室防护的重点内容。为保证每个实验室人员操作安全,所有作业人员可采用以下方式做好个人防护:

放射性核素的使用和储存应有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的法规。如批准使用放射性核素之前,应保存核素的获取,使用处置记录;操作和接触核素的实验人员接受放射性基础知识,定期评审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情况;放射性废物应有标志并存放于防辐射的专用储存库;在每个需要弃置的包装上应清楚地标明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储存和处置应遵守相关规定等。对于紫外线和激光源的使用,应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应当有适当的标识公示。

对于实验室的大型电器设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用电安全相关规定,大功率实验设备用电必须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线共用,谨防因超负荷用电着火。对实验室内可能产生静电的部位、装置要心中有数,要有明确标记和警示,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有妥善的预防措施。实验室内所用的高压、高频设备要定期检修,要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实验室内不得使用明火取暖,严禁抽烟。手上有水或潮湿请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电器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止漏电或感电)。实验室内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本室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