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泌尿系统疾病分册
- 丁洁主编
- 1811字
- 2025-03-14 19:55:00
四、常见问题和误区防范
1.尿液颜色深或呈现红色需明确是否为血尿
正常人尿的颜色一般呈淡黄色,颜色的深浅与尿的浓缩程度有关,其他导致尿液颜色深的原因如下。
(1)尿液受邻近器官血液的污染,如月经血液混入尿中。
(2)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的红细胞,潜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尿呈暗红色或酱油色、肌红蛋白尿呈红棕色。
(3)卟啉尿,由血卟啉病引起,尿液放置或置于阳光下暴晒数小时会变成红棕色或葡萄酒色,镜检无红细胞,尿卟啉原试验阳性。
(4)某些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如胡萝卜、辣椒、番茄、紫色火龙果等,或是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氨基比林、维生素B2、大黄、黄连、番泻叶等,即尿液颜色随某些食物色素和药物颜色而变化。所以尿液颜色深或呈现红色不一定是血尿,即要鉴别真性血尿与假性血尿,鉴别的方法是查尿常规中红细胞数或尿沉渣,如尿中无红细胞即为假性血尿。
2.尿隐血(或潜血)阳性是否为血尿
尿隐血检查的原理:如果尿中有红细胞,则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有一种为亚铁血红蛋白,它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活性氧,而此活性氧使试纸条上的邻甲苯胺变成邻联甲苯胺形成蓝色,从而根据这种着色的深浅来判定尿隐血是否为阳性或阳性的程度,从而推测尿中红细胞存在的可能。
尿隐血试验阳性的原因很多,除了血尿外,还有很多不是血尿的原因也可导致尿隐血试验阳性。
(1)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血管内溶血如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剧烈运动和尿中红细胞破坏等)。
(2)肌红蛋白尿(常见于肌肉损伤如严重挤压伤和外科手术、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过度运动等)。
(3)菌尿或尿路感染时(细菌可产生过氧化物酶)。
(4)尿中含有氧化性物质。
(5)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液标本必须新鲜,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高温存放、低张尿和尿液pH值过高(使红细胞破坏)。
(6)尿试纸条过期、被污染、变质、尿分析仪过度敏感等。
在尿常规检查中如果发现隐血异常,临床医师冷静对待,不要立即诊断为血尿,尿隐血阳性可能是一过性血,如上呼吸道感染,需动态监测尿常规,同时进行尿沉渣检查,从而确定是否为血尿。因此,血尿患儿尿隐血阳性,尿隐血阳性也是血尿的一种表现,但尿隐血阳性不一定是血尿。尿隐血的检查仅适用于血尿的初步筛查。
3.明确诊断血尿后需区别其来源
尿中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区分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最常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Birch及Fairley首先提出应用相差显微镜下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来区别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依据尿中红细胞形态特点将其分为均一型红细胞和多形型红细胞,正常人尿中有红细胞约4%,其红细胞数为500~5 000个/ml,当尿中红细胞以均一形态为主(即尿中红细胞形态相对正常,大小均匀,表面光滑,与正常末梢血内红细胞相似,呈双凹镜状,且胞质内血色素含量正常),而畸形红细胞[即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胞质内血红蛋白含量都有很多改变,如环形类似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等]占红细胞总数20%以下时,称为均一型红细胞尿即非肾小球性血尿;尿畸形红细胞数占红细胞总数80%以上时,称为多形型红细胞尿即肾小球性血尿;尿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在20%~80%,为混合型红细胞尿。目前国内已普遍开展此项检查,对血尿定位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持续性或间断性血尿,无临床症状,是否需要治疗
首先需明确是否为血尿,而后明确血尿的来源,如是非肾小球性血尿,需根据不同的疾病给予治疗;如是肾小球性血尿,需根据血尿的时间和/或尿红细胞数确定:肾小球性血尿患儿离心尿红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下持续<10个,可长期观察;如离心尿红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下≥10个(2周内查3次,至少2次≥10个),同时持续性或间断性6个月以上,需行肾活检了解病理情况,并给予ACEI或ARB治疗或中药等治疗。
5.明确诊断肾小球性血尿,有家族史,如何诊断及是否需要治疗
遗传性疾病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患儿或患儿的家长提出此类问题,遗传因素导致的血尿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也可能以前缺乏相关的基因检测手段,相应的遗传性疾病未被发现),对有血尿家族史的患儿,而且持续性血尿超过6个月以上,建议行相应的基因检测,可以是皮肤或血或肾组织标本,如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皮肤基底膜COL4A5基因完全或部分不表达,可以考虑为X连锁显性遗传的Alport综合征(XLAS),治疗上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程为主,而Alport综合征的基因治疗用于临床尚需待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