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血意外抗体案例解析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组织编写
- 1198字
- 2025-03-15 10:11:26
前言
自1900年ABO血型系统被发现以来,输血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细化后的复杂新兴分支学科的增加,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在这种趋势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输血医学的内容和范畴也迅速扩大。基础研究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血液成分和血制品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安全:单采技术和血液辐照仪的应用提高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存活率;重组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血制品在血液病及溶血性疾病中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正因如此,输血往往与“给予生命”联系在一起,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安全的医疗行为。然而,输血的本质是“侵入性”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会给患者带来潜在的伤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输血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或不适当的使用可能造成血液资源的短缺、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血液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输血不良事件,为预防和避免相关输血差错制定有效的策略。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与干预”创新团队,致力于提高我国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19年5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批复国家癌症中心成立全国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监控分析系统,规范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的肿瘤患者血液预警计划正式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直高度重视血液安全的相关工作,为减少和预防输血差错的发生,制定了从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运输,到输血前实验室检测以及临床输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实际工作中,部分输血相关检测超出了技术人员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增加了错误输血的可能性。抗体鉴定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个疑难检测项目,检测者不仅需要了解操作规程,还要熟悉掌握AHG、LISS、PEG、吸收放散、酶处理、化学试剂处理等一系列实验原理和应用,并理解和正确应用这些方法来确定患者产生的意外抗体,所以我们经常说抗体鉴定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输血科自2013年开始探索、开展患者抗体鉴定试验,截至2020年3月,已累计完成近千例意外抗体检测工作(同种抗体阳性比例1.2%)。我们从中筛选出一些典型案例,将每个案例设计成一个独立章节,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讨论呈现抗体鉴定的过程;同时还补充了实验过程的描述和意外抗体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对抗体鉴定的学习和讨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将这项试验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些案例难易适中,大多数为单一的同种抗体,不包括自身抗体和药物性抗体,适用于输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临床输血技术人员、广大临床医生等多层次人员使用。
很早就有探讨抗体鉴定的想法,知易行难,经过多年的整理,我们编写了这本书,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能够给同仁们提供参考。感谢编写期间给予支持的所有编者及各位同仁。由于编写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李喜莹
2020年5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