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基因与“痘痘”遗传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提及研究者在不同层面的研究中发现遗传因素在痤疮,特别是在重型痤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是一个基因还是多个基因影响痤疮的发生呢?学者们通过家系亲属的患病率估算了痤疮的遗传模式,发现痤疮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也就是说,痤疮受两个以上致病基因累积效应的影响,但其发病不是单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在起作用。

既然是多基因遗传模式,是哪些基因影响痤疮呢?目前认为,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微生物及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团队的早期研究就利用了候选基因的方法来搜寻和分析痤疮的易感基因。候选基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与雄激素代谢、天然免疫、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等相关基因上。如雄激素受体AR基因,与雄激素代谢相关的CYP17HSD3B1CYP21A2基因,与机体的微生物免疫相关的TLR2TLR4基因,影响炎症过程的易感基因,如TNFATNFRIL1A。何黎教授研究团队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策略发现两个易感基因SELLDDB2是中国汉族人群重型痤疮新的易感基因,其中,SELL基因可能与痤疮的炎症过程和瘢痕形成有关;DDB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IL-6、IL-8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痤疮的发生。此后,团队还通过DNA同源片段传递一致性(IBD)分析法深度筛选了重型痤疮新的易感基因F13A1,可能与痤疮雄激素及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抗雄激素和抗炎症是痤疮治疗的靶点。

遗传基因上的什么变化影响了痤疮呢?对于痤疮易感基因的研究,目前主要分析易感基因上的某一个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是几个碱基的短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变化与痤疮发生的相关性。多基因遗传模式的特点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单独某个基因对疾病发生的贡献可能是微效的,且不同个体易感基因的组合还可能各不相同,这也加大了痤疮遗传易感基因研究的难度。目前发现的易感基因位点仅解释了痤疮的部分遗传易感性,因此,还需要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那是不是携带痤疮相关基因易感位点的人就一定会长“痘痘”呢?鉴于多基因遗传模式的复杂性,就算携带了个别易感基因的位点,也只是患病风险相对高一些,并不是一定会长“痘痘”,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多基因累积的共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文娟 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