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外科学(第2版)
- 郑珊 张潍平 夏慧敏主编
- 7363字
- 2025-03-15 03:49:05
第三章 外科相关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超声诊断和治疗
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向人体器官组织内部发射并接收其回声信号对疾病进行检查。超声诊断与CT、X线、核医学、MRI互为补充,在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居重要地位。超声检查对人体无损伤,无辐射,患者无痛苦,且显示方法多样,简单易行,可在床旁或手术室进行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广泛应用。
一、超声诊断方法
1.A型超声诊断法
小儿多用于脑中线、脑积水、颅内血肿、颅内肿瘤、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肝脏大小的探测。缺点是不能显示解剖学断面图像。
2.B型超声诊断法
具有真实性强、直观性好、容易掌握、诊断方便等优点,是目前小儿超声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M型超声和超声多普勒诊断法、谐波技术、经静脉声学造影等新技术,某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X线检查。
3.M型超声诊断法
常用此方法探查心脏及大血管,观察各结构的运动形态和幅度,能准确反映心脏各层结构的活动曲线,故通称M型超声心动图。
4.多普勒诊断法
在人体,心脏和血管内具有回声散射特点的红细胞处于不断运动中,利用多普勒原理能敏感测出血流方向、速度及变化,并通过可听声音和频谱方式加以显示。目前许多二维超声显像仪兼有多普勒频谱显示功能,也称双功超声诊断仪。通常所说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指在超声显像基础上加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
二、超声的声像图分析及意义
1.脏器和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
新生儿及婴幼儿要观察肝脏、脾脏、胆囊和大血管的位置,注意有无转位,脏器形态有无异常、有无肿大、缩小,有无重复或缺失;肿块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根据肿瘤位置及内部回声,结合临床多数肿瘤能够定性诊断。
2.边界回声
脏器的包膜是否光整、有否增厚且凸凹不平。肿块有无边界、包膜,边界回声增强,提示肿物壁或囊壁有钙化。
3.内部回声
正常小儿体内各组织的回声由强到弱分别为肾窦、胰腺、肝脏、肾皮质、肾髓质、血液。当出现病理改变时,组织回声增强,回声点增粗、增多,或回声减低、回声变细,或回声不均匀。超声可清楚地显示囊性肿瘤、血管内瘤栓及含液器官内的肿瘤。
4.后方回声
后方出现声影示病灶的声衰减极大,如结石、钙化、骨骼。后方回声增强示病变的声衰减系数较低,如囊肿、脂肪肝等。肝内彗星尾征提示肝内胆管积气。
5.毗邻关系
病理改变时超声可根据毗邻脏器或组织的位置及受压推移情况鉴别病变性质和肿物来源。
6.活动度
可以根据肿瘤随呼吸与某一脏器运动是否完全同步,进一步鉴别该肿瘤与此脏器的关系。
7.排空功能
婴幼儿胆囊的排空可除外胆道闭锁。胃及十二指肠内的滞留液合并蠕动增强,可提示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膀胱内残余尿增多,排空功能减低,可提示神经源性膀胱;如排尿过程中探查后尿道扩张,还可诊断尿道瓣膜。
三、小儿超声的检查方法应用
1.操作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室温24~28℃,冬季略增高。
(2)耦合剂加热至30~35℃。
(3)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内定期消毒。
(4)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临床症状、以往影像学结果及检查要求和目的。
(5)定期清洁、消毒探头。检查新生儿前应清洁探头;检查传染病及皮肤病时,用一次性薄膜包裹探头可减少交叉感染,减少探头消毒次数。
(6)空腹,3岁以上小儿当日晨禁食、禁水。新生儿禁食、禁水4小时,婴幼儿禁食、禁水6小时。如需要胃充盈,可饮奶、水或不含气体饮料。
(7)泌尿系统或盆腔检查,必要时需饮水后使膀胱充盈。
(8)哭闹不合作患儿,需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入睡后进行检查。
(9)较大女孩检查胸部或盆腔者,应照顾其生理特点,避免过分暴露。
2.介入超声
在实时超声引导和监视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的操作,提供细胞学、组织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腔内超声
包括经食管、经直肠超声及血管内超声,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由于腔内超声有一定痛苦,且并非各厂家仪器都有适用于儿童的探头,目前在儿科应用不多。
4.术中超声
用术中专用探头,在开放性手术时经器官表面直接探查,可直接显示深部的解剖及病变情况,血管与肿块的关系和血管内血流情况。
5.声学造影
能通过肺毛细血管的微泡超声造影剂目前已研制成功。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得到的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谐波成像,使造影剂区回声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使图像质量大大提高。
四、各系统疾病
(一)肝脏疾病
正常肝脏声像图可见肝包膜光滑,左肝下缘锐利,右肝下缘稍钝;肝实质呈均匀的中低水平回声;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胆管内为无回声。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管腔较宽,在图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呈树枝样自然走行,由于门静脉的管壁厚度介于动脉和静脉壁之间,在图像上门静脉管壁的回声较肝静脉壁强,加之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走行方向相反,很容易区分;肝动脉和胆管的管径细小,正常时仅能显示一、二级分支,胆管内无血流信号。
1.肝脓肿
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图3-1-1),内有液性无回声区,有时可呈中等水平回声,内散在点絮状回声漂移,后方回声增强,挤压邻近血管。脓肿壁可光滑、规则,亦可较模糊和不规则。脓肿外周有时可见低回声新环形带,代表炎性水肿区。慢性脓肿壁常较厚。
2.肝肿瘤
肝母细胞瘤(图3-1-2)多单发,边缘清楚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中等偏强回声为主,肿物内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钙化强回声及囊状无回声,肿物周缘有时可探及低回声晕环,是由于肿瘤水肿或肝组织受压所致。
间叶型错构瘤(图3-1-3)多为肝内可探及多房分隔性囊性肿块,囊大小不一,也可为一个大囊腔,或囊实相间。如继发出血,囊内可见细小回声漂移。少数错构瘤也可显示实性回声,当肿瘤呈蜂窝状囊腔并实性成分较少时需与淋巴管瘤鉴别。
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图3-1-4)单发包块型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多样化,可相对均匀,也可回声强弱不均,部分瘤体内部可探及囊腔或钙化,少数可探及粗大的、发育畸形、走行紊乱的静脉血管,或周边呈中等回声,中心为低回声的坏死区并较多点状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呈富血供表现;多发结节型肝内多发大小相似或大小不一的球形低回声结节,或小灶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匀,有的大结节内可见肝静脉的异常分支迂曲穿行,结节间的肝实质回声正常,严重者可见动静脉瘘频谱。

图3-1-1 肝脓肿声像图
患儿,男,2岁。超声显示肝右叶实质内可见11.4cm×8.5cm×12.5cm大小的无回声囊腔,内可见细回声点提示液体浑浊,脓肿边界清晰,内壁极不规整。

图3-1-2 肝母细胞瘤声像图
患儿,女,3岁。发现腹部包块4~5日就诊。超声横切显示肝右叶可见一高回声为主不均回声包块,肝中静脉贴瘤体内缘,占据第二肝门。

图3-1-3 肝间叶错构瘤声像图
患儿,男,2岁。发现腹部包块就诊。超声上腹部横切显示肝实质内巨大囊实混合性包块。

图3-1-4 肝脏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声像图
患儿,男,5个月。超声显示肝右叶及左内叶可见包块,肿物紧贴门静脉工字区内缘,肿物外围呈中等回声,内部中心区呈低回声并点状钙化。
3.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肝门部正常门静脉结构消失,找不到正常门静脉主干,代之以蜂窝状或多条扭曲管状无回声结构,并可见强回声的厚壁。彩色多普勒显示蜂窝状无回声区内血流方向不一,形成红蓝镶嵌的彩色网。频谱多普勒记录到连续性低速门静脉样血流频谱。肝内门静脉系统普遍狭窄,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肝脏不大或缩小,肝实质回声正常。脾门静脉增宽,脾大。
(二)胆道疾病
超声显示胆囊大小、形态和肝内外胆管管径准确、简便、可靠,黄疸时可照常进行检查,基本可以替代胆囊造影。特别是胆囊较小,胆道较细时,超声仍能辨别,往往优于CT。
1.胆囊炎
典型急性胆囊炎囊壁水肿、增厚,故出现两层强回声中间低回声的夹层,亦称“双边征”。囊内可出现细回声点漂移或有沉积物。慢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常增厚、边缘模糊,典型者胆囊萎缩变形,内有结石征象。
2.胆石症
①胆囊内出现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大的结石可呈弧形或近球形结构;②回声强度超过同水平的胆囊壁;③伴有声影;④结石随体位变动而移动,但嵌顿于颈部和黏附于胆囊皱襞时不能移动。超声探测胆囊结石的敏感性很高,能够发现直径小至2~3mm的结石,诊断准确率为95%~98%。
3.先天性胆管扩张
超声于门静脉前方可探及管状或囊状无回声,可伴或不伴肝内胆管扩张,囊内可有强回声结石或胆泥团。由于病变位于门静脉前方特定的解剖位置,只要仔细辨认,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可达100%。
4.胆道闭锁
胆囊充盈差,内壁厚,形态失常,囊腔细小,囊内液透声差,哺乳前后胆囊体积无明显变化;部分胆囊闭锁,在胆囊窝处仅可及条状的高回声。肝门区结构不清,不能显示正常的胆总管结构,部分病例可在肝门区探及条索状的中等回声,即“三角形索带征”。还有病例闭锁位于胆总管下段,超声探查可在肝门区发现囊状或梭形的无回声区,即“胆湖”,一般较小(直径< 30mm)(图3-1-5)。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肝门区暴露扩张的肝动脉,其流速明显增快、阻力指数增高。

图3-1-5 胆道闭锁声像图
患儿,女,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2个月就诊。超声显示胆囊形态扭曲僵硬,胆总管区见一囊腔,即“胆湖”。
5.胆道蛔虫症
①胆总管常呈轻度扩张;②于胆总管内可见平行的双线状强回声,中间低回声带为蛔虫假体腔,横断面为圆环状强回声;③胆囊内有蛔虫时可见胆囊内有平行线状或虚线状回声,多呈弧形或蜷曲状,需与胆泥鉴别;④超声有时可显示蛔虫在胆管或胆囊内蠕动。
(三)胰腺疾病
正常胰腺表现为条带状均匀点状回声,回声水平与肝实质相近或略低。胰腺无包膜,需根据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脾动静脉等相邻血管和邻近器官对胰腺进行解剖学定位、定界。检查时需空腹,否则易受胃肠气体干扰。
1.胰腺炎
水肿型胰腺炎超声可见胰腺普遍均匀性肿大,多呈腊肠样,内部回声减低;出血型和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回声不均匀,内可见低回声区,胰腺周围或盆腔内可有无回声区。合并脓疡及假性囊肿时于胰腺实质内或周围可见囊状无回声,前者于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细回声点漂移。此外还可探及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超声可探及胰腺稍大或不大,边缘不规则,实质回声增强,均匀或欠均匀,胰管扩张可伴扭曲。部分病例周围可探及囊状无回声区。有时可见钙化或胰石,后者为粗大点状回声,伴有声影。
2.环形胰腺
超声可见胃十二指肠扩张,胃内大量滞留液。胰腺形态失常呈圆环状,探查不到正常的胰体及胰尾。十二指肠降段经环形胰腺中心穿行,长时间观察可见十二肠腔内气体或液体经过环形胰腺。
3.假性胰腺囊肿
于胰腺周围可探及囊状无回声区,壁薄,边缘清晰,多见单房,偶见多房,囊肿一侧边缘与胰腺组织无分界。囊肿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伤所致时可见胰腺断裂处的缝状低回声或无回声。慢性胰腺炎所致时,可见胰腺实质回声增强,胰管扩张。囊肿内出血时,囊内可见散在细回声点漂移。
(四)胃肠道疾病
1.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空腹时观察胃内有无潴留,观察和测量幽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时(图3-1-6),幽门呈实性中等或低回声团块,横切面呈“靶环征”,纵切面呈“宫颈征”,幽门管呈“双轨征”。多数文献将幽门肌厚≥ 4mm,幽门管长≥18mm作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部分病例幽门肌呈不对称性增厚,横切时未显示典型的“靶环征”。一边给患儿喂奶一边观察幽门形态,可见幽门无蠕动,形态无改变,幽门管无开放。
2.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超声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肠系膜血管的扭转移位征象。典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低回声团块,从上至下的横切面显示“靶环征”或“螺旋征”,即团块的中央为肠系膜上动脉横断面,外周为肠系膜和肠系膜上静脉自上而下呈顺时针环绕。新生儿的团块直径约10mm。CDFI显示中央为点状搏动性血流信号,外周呈红蓝相间的环状血流;频谱多普勒显示中央为动脉频谱,外周为静脉频谱。
3.肠套叠
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图3-1-7)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呈现多条平行排列的低回声带。近年来推行在超声监视下低压灌肠复位治疗,更为方便和安全,复位过程中超声可观察到套头逐渐缩小,最后消失,无回声液体进入小肠。

图3-1-6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声像图
患儿,男,1个月。呕吐20日,加重1日,右上腹可触及包块就诊。超声显示幽门长轴幽门肌层厚0.4cm,幽门管长1.8cm。

图3-1-7 肠套叠(回结型)声像图
患儿,女,8个月。以“呕吐、血便”就诊。超声显示右中腹部可见“同心圆”包块,套入部内可见小淋巴结。
4.阑尾炎(图3-1-8)
超声对已形成浸润肿块及脓肿者检出率较高,表现为右下腹可探及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多为低回声内夹杂不规则强回声,部分内可见斑块状强回声。周围可伴有扩张肠袢。脓肿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边界清,如探头压迫低回声,包块内可见细回声点漂移。有时腔内也可见斑块状强回声粪石。超声检查显示阑尾外径> 0.6cm,伴有阑尾系膜增厚、肿胀,并结合临床症状即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图3-1-8 急性阑尾炎声像图
患儿,男,12岁。阵发腹痛1日,呕吐2次就诊。超声长轴位(A)显示阑尾肿胀,阑尾壁增厚,腔内未见粪石及积脓;肿胀阑尾横切面(B)显示局部系膜增厚。
5.腹股沟斜疝
超声于腹股沟或阴囊内探及管状回声,横切面为类圆形,纵切面呈条状混杂回声,其下界清楚,上界缺乏。
(五)头、颈、胸部疾病
1.脑积水
超声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的扩张,阻塞部位以下脑室正常或缩小。对于侧脑室增大的评估,一般通过侧脑室比值来评估。
2.甲状舌管囊肿
大多在颈部正中探及,可略微偏离中线,呈类圆形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CDFI显示无血流信号。
3.鳃裂囊肿
可探及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近下颌角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呈类圆形,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感染时,包膜增厚,内部可及密集细小点状回声。
4.胸腔病变
(1)胸腔积液:
超声检查用于确定有无积液(或积脓、积血),特别是少量积液;当X线检查一侧或双侧胸腔大片致密影,难以确定是肺内病变还是胸膜病变,后者是胸膜增厚还是积液,或二者兼有时,超声鉴别常有较大的帮助;还可用于协助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对于临床穿刺失败或包裹性积液患儿的定位诊断和指导穿刺抽液更具有实际意义。
(2)先天性后外侧膈疝:
左侧后外侧膈疝超声于左侧胸腔内可探及多数管状回声,其壁可见层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和气体回声,部分可见其延伸至腹腔。长时间观察可见蠕动现象。腹部肠管明显减少,仅可探及胃及部分结肠。胃下移至中腹部;心脏多有右移。
(六)泌尿生殖系统
新生儿及2~3个月婴儿肾皮质回声与肝脏相似,但4个月以上肾皮质回声比肝实质回声低。肾窦由肾血管、肾盂、肾盏、脂肪及结缔组织构成,为强回声区。新生儿75%单侧或双侧肾盂可有少量尿液,表现肾窦回声分离,其前后径可达1cm。正常情况下于膀胱后方探查不到充盈的输尿管,但在强迫性不排尿时,少数患儿可于单侧或双侧见到充盈的输尿管,扩张和收缩交替出现,一般最大内径不超过0.5cm。
1.肾脏囊性病变
①婴儿型多囊肾:双肾明显增大,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高频探头探查可发现肾内密集分布的小囊肿,呈放射状排列,肾包膜下可探及呈低回声带的肾皮质;②成人型多囊肾:皮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互不相通,肾脏形态失常,部分病例在新生儿或低龄时囊肿不见或少见,随着年龄增大,囊肿增多,肾实质减少;③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患肾无或只有少量肾实质回声,仅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囊肿块,囊肿互不相通,无肾盂、肾盏显示;④髓质海绵肾:双肾大小及形态正常,肾锥体顶端可及放射状排列的小结石(直径1~3mm),呈簇状,大多不伴声影。
2.重复肾
上肾积水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无回声区,患肾的双输尿管均可扩张,膀胱内可伴有输尿管囊肿。发育不良型的重复肾无肾实质回声,仅表现为患肾上部的囊性占位,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发育型重复肾的超声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肾窦为互不相通的两个高回声区,CDFI显示两组肾血管从肾门进出。
3.先天性肾积水
当肾盂宽度≥10mm时,可诊断为肾积水。轻度肾积水时肾脏大小正常,仅肾盂增宽;中度肾积水时,肾脏增大,肾盂、肾盏扩张,肾切面呈“烟斗征”“画碟征”;重度肾积水时,肾脏明显增大,肾盂、肾盏高度扩张,肾实质菲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狭窄处呈“鸟嘴样”。超声可以测量肾实质的厚度,可作为判断患肾功能的参考。
4.输尿管囊肿(图3-1-9)
充盈的膀胱内可探及单侧或双侧囊肿回声,其壁薄且清楚光滑,多数可见蠕动现象及扩张的输尿管与囊肿相连。异位型输尿管囊肿可于阴道、尿道内显示。
5.膀胱输尿管反流
超声对于轻度、中度反流不敏感,其膀胱和输尿管无异常声像图;对于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表现为输尿管扩张,其开口宽大,呈圆洞状,可伴肾盂增宽;CDFI可显示膀胱内输尿管开口处的喷尿彩流。
6.后尿道瓣膜(图3-1-10)
经腹探查,可显示双侧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膀胱增大、膀胱壁增厚,后尿道扩张呈三角形。当梗阻严重时,可探及扩张的后尿道内呈膜状高回声的瓣膜。当梗阻不明显时,经会阴部矢状位扫查,可显示扩张的后尿道及瓣膜。

图3-1-9 双侧输尿管囊肿声像图
患儿,男,2岁。常年腹痛就诊。超声显示膀胱内三角区双侧可见囊状无回声。

图3-1-10 后尿道瓣膜声像图
患儿,男,7个月。排尿困难6个月就诊。超声显示会阴部尿道纵切面,后尿道扩张,梗阻处可见瓣膜回声。
7.巨输尿管
超声于患侧可探及无回声的扩张的管状结构,延伸到膀胱后方,上端探查不到正常肾脏,或可发现重复肾。如输尿管明显迂曲、扩张,需与巨大肾积水鉴别。
8.外伤
肾轻度外伤可造成肾实质回声改变,有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严重者肾脏结构不清楚。肾部分破裂时可见肾外形不完整,无回声区向肾实质内伸入。完全断裂肾脏分为上下两半,二者之间为无回声区。肾破裂时周围间隙及腹膜后间隙无回声区多为积尿,低回声区或中等回声区则提示血肿。通过CDFI可了解肾内血供情况,损伤局部可无彩色血流显示。
9.子宫、阴道积液
表现为盆腔内“囊性肿块”,其位于膀胱后方,上方与子宫相连,或子宫偏位、显示不清。用高频探头经会阴部扫查,可显示阴道横隔位置较高,处女膜闭锁位置较低。部分阴道积液因压迫输尿管,可致一侧或双侧肾积水。
10.睾丸扭转
早期,睾丸、附睾增大,形态无改变,回声略低;12小时后,睾丸、附睾缩小,回声增强,如有坏死则出现无回声区。
11.鞘膜积液
超声表现为阴囊内睾丸周围无回声区,或精索区可探及长圆形无回声囊,边界清晰光滑。
12.隐睾
超声表现为腹股沟管或其内外环口处可探及椭圆形均匀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晰光滑,患侧阴囊空虚。腹腔型隐睾因其位置深,易受肠气干扰而探查困难。当隐睾萎缩极小时超声仔细探查往往可以找到。
13.附睾睾丸炎
CDFI显示附睾及睾丸内血流信号较健侧丰富明亮,以动脉血流为主,血流速度加快。患侧阴囊壁可增厚,精索增粗,可伴有鞘膜积液。部分附件扭转,于附睾或睾丸周围超声可探及直径1cm左右高回声结节,内探及不到血流信号。
(七)肿瘤
1.肾母细胞瘤(图3-1-11)
肾母细胞瘤较小者,肾脏稍增大,轮廓完整,肾内结构清楚,于实质部分可探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可为低回声、中等回声或强回声。肿瘤较大者回声多不均匀。肿块形态有时不规则,从肾内经肾门向外延伸生长,肾盂、肾盏可有轻度或中度扩张、变形,肿瘤移位,肾盏张开拉长,即“爪征”。肿瘤较大时,周围探不到肾脏组织,患侧找不到正常肾脏也可作为诊断本病依据之一。

图3-1-11 肾母细胞瘤声像图
患儿,男,16个月。因“发现腹部包块”就诊。超声显示右肾下极巨大包块,中等回声,边界清晰,上后方见残肾与肿瘤呈握球状。
2.腹膜后畸胎瘤
于腹膜后可探及囊状无回声区,内或周围夹杂不均匀的实性回声肿块。肿块边界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囊腔内可见不规则分隔,每个腔内的回声可以不一致,是由于腔内液体的黏稠度及成分不同所致。部分腔内可见细点状强回声漂移。实性部分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肿物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后伴声影的强回声,有时可辨认出长骨及骨块。肿物包膜完整。
3.神经母细胞瘤(图3-1-12)
腹膜后可探及外形不规则肿块,多数较大,无明显包膜,大多数边界不清,内部通常呈不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也可见低回声区,偶见无回声区。约半数可见散在细颗粒状或点状强回声钙化。腹膜后大血管多被推移、包绕,常见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静脉及下腔静脉。患侧肾脏不同程度被推移。腹膜后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如肿物位置较高,则多位于胰腺及脾静脉后方,胰腺及脾静脉前移,也可继续向上延伸,与胸部后纵隔病变相连。部分病例肿块与肾脏分界不清,甚至侵入肾门和肾实质。来自肾上腺的神经母细胞瘤,对肾脏推移明显,包绕血管少见,肿瘤多呈类圆形,相对规则,边界清楚。
4.卵巢肿瘤
盆腔内附件区可探及肿块,边界清楚,内为囊实相间,囊性部分多占比例较大,多见分隔。实性部分回声不均匀,部分病例内可见强回声钙化。同侧卵巢多探及不到,对侧卵巢正常。
5.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表现为睾丸不同程度增大,实质内可探及异常回声包块,边界清晰或不清晰。
6.膀胱横纹肌肉瘤
在膀胱无回声区内,探及自膀胱壁向腔内突入的团块或结节,多数为分叶状或葡萄簇状,边界清楚,内部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很少见有钙化。肿瘤侵蚀膀胱壁,使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毛糙不光整且僵硬,层次不清,肿瘤与膀胱壁或膀胱壁肌层相延续,无分界,膀胱壁逐渐变薄。

图3-1-12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声像图
患儿,女,15个月。发现腹围增大就诊。超声显示腹膜后巨大实性包块(A),横切面可见腹主动脉、双肾动脉瘤穿行(B)。
(八)骨骼、关节、肌肉等疾病
1.先天性肌性斜颈
声像图呈多样性,大部分呈团块样,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边界清晰,纵切面呈梭形,横切面呈椭圆形,内部肌纹理紊乱,不均质。对于无肿块肌性斜颈的患儿,超声表现为胸锁乳突肌前后径及左右径较对侧增大,肌纹理紊乱,局部回声不均。
2.发育性髋关节异常
超声作为早期诊断和随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主要手段,当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向后向外脱出于髋臼,纤维髋臼受压变形,股骨头与髋臼之间距离增大,股骨头发育较差,骨化中心不明显。早产儿在新生儿可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经过随访,部分婴儿在3个月后髋关节可发育正常。对于α角及β角在正常范围,但股骨头覆盖率较小的患儿,可以结合动态弹出试验,如果股骨头外移超过1mm,或α角明显减少、β角明显增大,则可诊断为髋关节发育不良。
3.化脓性髋关节炎
早期图像显示滑膜回声增强、较对侧增厚,关节腔内探及无回声区,提示有髋关节腔积液;股骨头的软骨被破坏时,可见股骨头表面不光整,回声不均;合并病理性髋关节半脱位时,可见股骨头向外移位,股骨头与髋臼距离增大;脱位时,可见股骨头与髋臼分离。
(贾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