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障与急救意识

我国一直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针对“敢不敢救”的问题,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俗称为“好人法”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规定:“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上述相关法律条文的完善,从法律制度建设层面保障了救助的相关法律问题,同时也在法律实施层面对全社会参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积极鼓励懂急救的市民第一时间对遭遇意外的患者及时施救,既有助于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又能够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与无奈。“好人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敢不敢救”的问题,但现实中,还有一个“会不会救”的问题。

以心肺复苏(CPR)为核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应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心脏停搏(CA)的患者,在迅速作出判断之后,必须敢救,立即做CPR!面对其他急需帮助的危重患者,如创伤、异物卡喉、癫痫、休克等,如果能借助于这本速查手册,冷静进行判断、果断采取行动,就有望为伤者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