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在辛丑牛年腊月之中,我有幸受主编邀请阅读书稿并写书序。掩卷而思,颇有感触,不禁而发。首先,祝贺56位眼科和内分泌科的精英专家在大疫之年同心协力完成了这部重要的专著。其次,为了说明这部专著的临床重要性和实用性,我愿意在此浓墨重彩多写几句关于糖尿病背景的文字。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中华文明史中,很早就有对糖尿病的最初察觉。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糖尿病的相关记载。公元前4世纪,黄帝《素问》称之为“消瘅”。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的“消渴篇”中,对“三多症状”有全面记述。他提出“消渴症”的肾气丸方,至今仍在沿用。古埃及也是很早记载“多尿症”的国家。在两千年间,欧洲、古罗马、土耳其、印度人对此也有描述,并称之为“Diabetes”。在18世纪,英国人William Cullen等又在“Diabetes”后面加上一个形容词“mellitus”,即“糖尿病”。随后发现“甜尿”中的糖是葡萄糖。文献中对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详细记载。

糖尿病又是一种现代的疾病。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发生很大转变,糖尿病遂成为世界流行的重要疾病。其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引起了全球的警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1950年应运成立。它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全球糖尿病事务最高的非政府机构。IDF以促进全球性糖尿病关护、预防和治疗为使命,已在170多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了230多个组织。WHO和IDF于1991年共同发起成立世界糖尿病日(2006年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定为每年的11月14日,以纪念发现胰岛素的班廷的诞辰)。每年的IDF大会,是该联盟的一项核心活动,通过提供全球性平台,讨论最新的科学进步和前沿信息,以及各种糖尿病问题,包括相关教育、护理和宣传。据IDF在2019年的报告,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有2.319亿,即一半患者未被诊断,而且绝大多数患者为2型糖尿病,年龄在20~79岁范围之内。

我国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据2007年调查、2010年发表的数据,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达到9 240万。而2010年调查、2013年发表的这个数据是11.6%,患者人数达1.14亿,其中6 520万未被诊断,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的人占50.1%。这个数据也是2019年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中的我国数据。实际上,这些数据是我国10年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的十年间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2007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了4次全国性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按照WHO的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总的加权患病率从2007年和2010年的9.7%,增加到2013年的10.9%,以及2017年的11.2%。依照201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在2015—2017年针对全国范围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75 880位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总患病率为12.8%。而按照WHO的标准(无糖化血红蛋白≥6.5%的指标),糖尿病总患病率为11.2%,其中新诊断的为6.8%,糖尿病前期占35.2%。值得强调的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一直在20.0%以上,这提示在眼科就诊的中老年人中,每5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这应该引起各个眼科亚专业医师对潜在糖尿病患者的警惕。

现代社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也经历了历史的过程。19世纪著名的德国眼科学家von Graefe曾提出,糖尿病与视网膜并发症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的证据。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Duke-Elder已明确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当代眼科的一大悲剧。我国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5%以上,占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首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调查估计,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定期眼科检查,70%的患者未接受过规范的眼科治疗,90%具有视网膜激光治疗指征的患者未经治疗。糖尿病不仅影响眼底的结构和功能,还对整个眼球和眼附属器产生广泛的影响和损害,摆在我国内分泌科和眼科工作者面前的防治任务极其艰巨。

据我所知,近十年来,我国中西医眼科医师根据糖尿病眼病防治的强烈需求,撰写和出版了大约十几种相关的专著。其中我也曾参与编写或参阅。相对地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张新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领衔主编,56位两个学科的中青年专家们撰写的《糖尿病相关眼部病变》一书,在知识更新和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首先,该书强调了糖尿病作为系统性疾病和眼部并发症之间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而且是由内分泌科专家和眼科专家分别阐述疾病整体和眼病的关系及防控策略。局部病变产生于整体失衡的大环境中,调整机体整体状态对眼病的防控是基础性的。该书共设置五篇,其中第一篇讲述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第五篇是关于糖尿病系统并发症的综合管理。这两篇都是从患者整体角度出发,全面介绍对糖尿病的现代认知。这两篇尤其需要眼科医师认真阅读,以建立或更新关于糖尿病诊疗和患者管理的知识库。实际上,眼科医师需要随时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全身问题,不能只顾及眼部病变。例如,许多疾病会引起黄斑水肿,但起始的原因不同;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起始原因是高血糖因素,由此造成临床表现和对干预措施反应的差异。再如,对于晚期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手术医师也许自认为做了比较完善的玻璃体手术,但对一个同时伴有晚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地不好。

其次,该书以三个篇章详细阐述各种糖尿病相关的眼部病变,强调糖尿病对整个眼球和眼附属器的影响和损害,这也体现了除视中枢之外的视觉系统的整体观,值得引起各个亚专科眼科医师的关注。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干眼、屈光波动、眼外肌麻痹、白内障和青光眼等,都是眼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只有熟知这些眼病的发生机制和处理原则,才能更好地回应患者的治疗需要,避免发生延误和遗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最后,该书体现并强调了涉及糖尿病相关眼病的各类检查、干预和管理内容的临床实用性。在第三篇,包括眼表、眼底、随访和筛查等的各种现代检查的常规技术和方法,便于各类检查技术人员学习和遵循,提高检查的规范性和可靠性,也便于医疗单位间共同采信和使用检查结果。在第四篇的糖尿病相关眼病治疗,以及低视力的康复管理,第五篇对血糖、血压、血脂等的控制和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方面,都有对各种疗法、药物和实施办法的详细介绍,方便临床医生在临床处置中随时参照阅读,也方便各类工作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推介改善生活质量的各种管理办法。

此外,该书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引入了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和相关的临床指南,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估。

近年来,我国总体的医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新的医疗器械和检查技术、新的药物开发和应用、随机临床试验的开展和质量控制、疾病临床指南制定,都还需要不断地引进。反映在医学著作中,我们自己的经验总结还相对较少,引用的文献大多数是国外研究,这值得引起我们特别的重视,尤其是中青年医学科学家们要奋发图强,努力攀登医学科技高峰,获取新知识,积累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新经验,也为世界学术之林作出更大贡献。

毫无疑问,本书首先适合各级眼科和内分泌科医师阅读,适合老一辈医师的知识更新,适合中青年骨干的全面掌握和临床工作参照,也适合两个学科的研究生、进修医生和规培医生的深入学习。我国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比有明显提升,许多患者及家属也会自行寻求相关知识,显然本书的许多章节也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们阅读和了解。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这些知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管护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已进入民族复兴、科技创新的新时代。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糖尿病及其眼病的防治也将开启新的征程。我相信本书将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惠延年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