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医者,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但要能懂得看病、医治好患者、令大众满意,不是生来便会,是要学习系统和证明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

我们知道,医患面谈及互动是行医的基石。因此,有效的医患沟通在现今的医学照顾中至关重要。

本书的译者姜岳医生和李天姿医生等对全科医学的热诚,从他们选择翻译本书及细致和精确的译文中可见一斑。

作为全科医学的工具书,《全科医学的临床方法》带出不少简单易记的方法,如ICE或RAPRIOP。但更值得细读的是它多次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不少重要的全科医学概念,如三重诊断、以患者为中心的接诊、明确了解患者来就诊的原因、医患沟通的重要性,等等。

希望读者能善于运用书中介绍的概念,引申到其他与接诊或管理相关的方面,以达更好的效果。例如,以考虑患者的想法为其中一个接诊任务的概念,从而达到近年广受重视的与患者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的宗旨。又例如,在预见性照顾(anticipatory care)的概念上,不单应用在疾病的预防,而是扩展到用于在患者人生经历中或将面对的悲欢离合,如对将会出现的“空巢综合征”(empty nest syndrome)给予适当的辅导或治疗,便可以令照顾更全面更有温度。

虽然这书详细介绍了接诊模式,但读者不应只顾死背它的方法,硬搬到日常的接诊中。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接诊模式全都是建基于欧美的文化背景而发展,但在人与人沟通的复杂过程中,文化差异多少一定影响其中的细节。这也是全科医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实际上,全科医学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全科医生能够在接诊和分析医患互动时使用这些不同方法的元素,发挥自己灵活的接诊技能,提供优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科服务。

Fraser医生提出的接诊和管理模式较其他早期的同类模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从他发展出来的一种评估接诊效能的系统方法——莱斯特评估包(Leicester Assessment Packags,LAP)——被世界不少地方应用在全科医学教育评估上。

正如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终点,学习全科医学的路途也没有尽头。本书阐释了一套系统的临床方法,但另一方面,能促进良好的接诊过程、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的技巧,则要从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改进。

刘浩濂 香港家庭医学学院副院长

二零二一年九月八日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