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卡波西水痘样疹

住院病历摘要

患儿,男,1.5岁,面部反复红斑渗出1年余,水疱3日。患儿出生后3个月始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渗出、结痂,界限不清,范围逐渐扩大,伴剧烈瘙痒,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婴儿湿疹”,予“地奈德乳膏”治疗可好转,但仍反复发作。3日前突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右侧面部出现大量簇集性水疱,部分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少数疱顶可见脐窝状凹陷。追问病史,其父1周前“上火”,口周出现小水疱及糜烂面,平日有亲吻患儿的习惯。体格检查:T 38℃,R 23次/min,P 110次/min,精神一般,右侧颌下、耳后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有压痛,活动度良好,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大片红斑,界限不清,右侧面部红斑基础上有少量清亮渗出,可见大量簇集性水疱、脓疱,针尖至黄豆大小,少量已融合,部分疱顶可见脐窝状凹陷,个别疱皮破裂露出红色糜烂面,耳郭处有黄色厚痂皮(图6-2-1)。

图6-2-1 卡波西水痘样疹

右侧面部群集性水疱、脓疱,部分疱顶可见脐窝状凹陷。

【问题1】通过上述问诊,应考虑什么病?

通过病史询问,患儿有“婴儿湿疹”病史,3日前突然出现发热,右侧面部出现大量群集性水疱、脓疱,部分疱顶可见脐窝状凹陷。其父1周前单纯疱疹复发,平日有亲吻患儿的习惯。所以,应首先考虑卡波西水痘样疹。

知识点

卡波西水痘样疹的流行病学

1.本病多发生在患湿疹的婴儿或儿童,尤以5岁以内多见。偶然发生于患脂溢性皮炎、脓疱疮,落叶性天疱疮、鱼鳞病样红皮病、毛囊角化病、蕈样肉芽肿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的成人。

2.本病由单纯疱疹病毒或牛痘病毒所引起,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某些学说认为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为本病的易感因素,是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一种突然发生的并发症。

【问题2】通过皮损特点分析,应考虑什么疾病?

患儿皮损特点符合卡波西水痘样疹的典型表现。

知识点

卡波西水痘样疹的临床表现

由于接种牛痘或接触种痘及单纯疱疹患者后,经过5~19日(平均10日)潜伏期,突然出现密集成群发亮扁平水疱,以后很快转变为脓疱,疱中央有脐窝,周围有红晕。皮疹可局限于原有皮肤病的部位,也可超越原有皮损范围。1~2周后皮疹干燥结痂而脱落,部分残留浅表瘢痕及色素沉着。皮疹发出2~3日后可有高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症状。同部浅表淋巴结可肿大。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树枝状角膜溃疡或泛发性内脏损害。

【问题3】最终可确诊为什么疾病?

最终可确诊为卡波西水痘样疹。诊断依据:1.5岁幼儿,“婴儿湿疹”病史,突然出现发热,且原有皮损处出现大量簇集性水疱、脓疱,部分疱顶可见脐窝状凹陷。其父1周前单纯疱疹复发,平日有亲吻患儿的习惯。

知识点

卡波西水痘样疹的诊断

根据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通过水疱液电镜检查和组织培养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好发于3岁以内患湿疹或异位性皮炎的婴幼儿,多有种痘或接触单纯疱疹患者的病史,潜伏期1~2周。

2.出疹前有高热、全身不适、嗜睡等全身症状。

3.皮疹为突然发生的密集水疱,并迅速变为脓疱,基底明显红肿,部分疱中央呈脐窝状。皮疹可互相融合成片,但周围仍有散在典型皮疹。

4.皮疹多局限于面部、肩部、臀部等原有皮肤病变部位,少数可发生于正常皮肤上。

5.1~2周后皮疹干燥结痂,留下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而愈。

知识点

卡波西水痘样疹的鉴别诊断

1.原有皮肤病继发感染 表现为原有皮损加重,可出现脓疱,无典型脐窝状凹陷,可伴发热,抗生素治疗有效。

2.水痘 发热同时或1~2日后,躯干部皮肤始出现红色斑疹,迅速变为米粒到豌豆大的丘疹、单房性水疱,中央可有脐凹。疱液初清亮,后渐混浊,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数目不定,4~7日后水疱干燥、结痂,不留瘢痕。皮损以躯干为多,面部、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始在躯干,然后到头皮、面部、四肢,呈离心性发展。皮疹分批出现。

3.天花 天花全身反应重,开始即39~40℃高热,热度下降后发疹,皮损中央有明显的脐凹,颜面疹多,愈后遗留凹陷性瘢痕。

【问题4】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全身治疗 重症患者应积极地给予支持治疗,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全血或血浆。高热者或并发脑炎、内脏损害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对皮疹广泛、病情较重者,可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制剂,并应适当应用磺胺及抗生素等以预防或控制感染。亦可用丙种球蛋白,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ml,肌内注射,连用3~5次。

2.局部治疗 原则为保护患处,预防感染。可外用抗菌、消炎、收敛等药物,如用0.1%乳酸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或用复方阿昔洛韦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3.加强护理,给予支持疗法。

【问题5】该病如何预防?

1.患有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的儿童,应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接触。

2.发病后立即隔离,以免传染其他儿童。对其用具与衣物亦应消毒。

3.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时消除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