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性病学(第2版)
- 张学军 陆前进主编
- 1477字
- 2025-03-14 19:19:09
第二节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俗称“皮肤CT”,是利用新一代反射模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皮肤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成像的新型皮肤影像学诊断技术。皮肤CT有很多优势,其中无创性是其最大优点,它是非侵入性的,可对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动态扫描成像,对皮肤疾病作出辅助诊断;同时维持了细胞组织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当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难于确定取材部位时,皮肤CT可以在一次检查中观察许多可疑病灶,无须取材及组织病理学复杂烦琐的处理过程,在自然生长状态下进行检测,省时省力,迅速得到结果。另外,可实时、动态地进行监测,可以对同一皮损进行多次成像,以对其病程的发展变化、治疗后的改善状态进行观察。皮肤CT分辨率高,特别是能观察皮肤血流的动态变化;成像迅速,数据易于存储和输出。
一、皮肤CT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操作流程
(1)开机并录入患者信息,安装贴片,换好干净的床垫,检查者戴手套及帽子。
(2)告知患者检查时注意事项。核对检查部位,嘱患者脱鞋后平躺在检查床上,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3)将贴片黏合在金属圈上,并在其内侧加入适量耦合剂。
(4)在患处滴2~3滴蒸馏水,将贴片轻放在皮损处,检测探头与皮损需紧密贴合。
2.注意事项
(1)检查仪器是否清洁和消毒。
(2)告知患者放松,避免过度紧张。
(3)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尽量不移动检查部位。
(4)拍摄皮损照片时尽量对皮损进行平扫和竖扫,包括交界处皮肤的检查。
二、皮肤CT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图像特点
图像以明暗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由于不同组织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系数不同,所呈现出的黑白深浅有所不同。皮肤各层结构皮肤CT结构特点:
(1)角质层:
在正常皮肤的角质层成像,由于该层含有大量的角蛋白,因此成像非常明亮,角质细胞的边缘清晰可见。
(2)颗粒层:
正常皮肤的颗粒细胞核呈黑色,位于细胞中央,周围是明亮的胞质。
(3)棘层:
正常皮肤棘层细胞排列呈蜂窝状,细胞核呈深色,细胞膜薄而明亮;棘层细胞比颗粒层细胞小,细胞间隔明显。
(4)真表皮交界处:
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比棘层细胞小,明亮成簇分布,在真表皮交界处形成“花环状结构”,通常黑素细胞在真皮乳头顶端形成“帽状结构”,是真表皮交界处的特征性结构。
(5)真皮乳头层:
正常皮肤的真皮乳头层由于胶原对光的折射性强,常呈明亮色泽;另外,真皮乳头层中常见毛细血管中流动的血流。
(6)真皮网状层:
正常皮肤真皮网状的胶原纤维显得大而粗糙,分布于血管周围。
三、皮肤CT的应用
1.肿瘤性皮肤病
(1)良恶性黑素细胞瘤:
皮肤CT非常适用于黑素细胞性皮损,因为大量的黑色素会使胞质呈现明亮色,形成较强的对比。黑素细胞痣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聚集成巢状,并可见微血管血流量增加;黑素细胞瘤则表现为细胞多形性,包括排列紊乱的不典型多形细胞和不规则的多凸起的细胞。
(2)非黑素性皮肤肿瘤
1)基底细胞癌:
癌细胞聚集成岛屿状分布,折光度高,中央的黏蛋白间质折光度相对较低,周边分界清楚,细胞核呈极性,血管丰富,管腔增粗,可见浸润或位于癌细胞周围的单核细胞以及迁移中的白细胞。
2)日光性角化:
可见增大而暗的细胞核,结构混乱,环以明亮的细胞质,角质细胞明亮的折射特性显示颗粒层大范围的角化不良。
2.非肿瘤性皮肤病
(1)皮肤病组织分型及测量表皮厚度。
(2)观察和监测药物及化妆品渗透皮肤的过程。
(3)通过监测血流变化观察鲜红斑痣的疗效。
(4)光化性疾病、色素性疾病(如白癜风)、感染性皮肤病(如扁平疣,手足癣)等。
(5)其他常见皮肤病:银屑病、脂溢性角化、掌跖脓疱病、湿疹等。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