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别用“听话”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把“乖”“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问他们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会脱口而出:“不听话!”对他们来说,“听话”就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李中莹老师一向反对听话教育,他认为让孩子“听话”的背后,其实是父母觉得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受到了冒犯。孩子听话,父母就轻松,万事大吉。当然,父母会为“孩子必须听话”寻找各种借口,比如,在理性层面他们会告诉自己:“孩子要是不听话,就会犯很多错误,成为一个失败的人。”

前面我们提到自我建立和人格发展,大家应该都发现了,一个人其实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听话”,正是扼杀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强“咒语”。如果培养出一个凡事只会听话的孩子,那么在教育这条路上,家长已经失败了一半。

第一,多听话便少用脑,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多动脑筋,一个人才会多办法、多突破。反之,凡事只要听话就解决了,没有思考的机会,便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遇到问题,听话的孩子只会束手无策。这样的人生,怎么谈得上突破和创造?自然也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听话是产生依赖型性格的温床。一些父母以为给孩子铺好了路,只要他听话照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可能是一个软弱无力、毫无主见的人,凡事都要有人“说话”,好让他去“听”,他才能行动。到一个没有人指挥他人生的阶段,他会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处,可能会经历很多挫折。

很多年前,李中莹老师的一名学生参加国际级心理治疗大师李维榕的“治疗工作坊”。在工作坊里,看到这样一对母女。

一位30多岁的女儿在爸妈的陪伴下参加“治疗工作坊”,轮到她的时候,李维榕说:“你过来,坐在我的旁边吧。”这个女儿不自觉地转过身,问一旁的妈妈:“妈妈,她叫我过去,我要不要过去?”妈妈说:“过去过去,乖女儿,妈妈陪你过去。”然后,这位妈妈就搀着女儿,走到李维榕的身旁坐下了。

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惊讶:30多岁的女儿做一个小小的决定,还需要“听妈妈的话”,这样的女儿怎么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呢?这位母亲看似慈爱,却摧毁了女儿的一生。在过去30多年的时光中,她没能培养女儿独立自主的能力,以至于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女儿都无法照顾好自己。这样的母亲其实并不少见,越来越多“妈宝”“巨婴”的出现,说明这种情况正在演变成社会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正是父母过分要求孩子听话,扼杀了孩子的自我。

第三,听话会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出生时没有半点自主能力,而18年、20年后,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已经充分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应该每年培养出5%的自主能力,也就是每年减少5%的“听话”。孩子不可能一辈子依靠父母,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发展出能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

第四,听话的孩子无法超越父母。父母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听话的孩子只不过是走父母的老路,而且复制父母也不能做到100分,最多只能得80分,最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孩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与父母保持相同的看法。试问,在今天这个高速变化的社会中,有多少事情是可以用20年前的方法成功的呢?未来社会瞬息万变,谁又能保证父母现在的成功经验,在未来还能100%管用?只有培养出独立性和自主性,顺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成长,而不是听话照做、复制父母的方法,孩子才能在未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我们开篇讲过“生命传承”,亲子关系就处于“我们成为父母,孩子在我们的照顾下成长”的阶段。它的先决条件是家庭的组建,它的后续阶段是孩子发展出足以照顾自己人生的本领,然后他才能展开自己的生命传承过程。一旦在“父母照顾孩子”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孩子没有发展出足以照顾自己的能力,那么接下来的生命传承就可能困难重重。

因此,亲子关系的目标十分简单,同时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能力,让他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生。试问:当孩子能够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够从一件事情中找寻到很多可能性并做出选择,遵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肩负责任时,父母又何须担心孩子不听话呢?

相信各位家长也都能明白道理,但我们往往担心的是孩子能力不足,不能独立。身为家长,我们唯一的责任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培养这份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不只是生活能力,还包括有效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策划未来的能力,等等。而这些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孩子必备的15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