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崇祯三年朝廷国库的盈亏结算

崇祯四年开年,朝廷在南京城是稳稳扎根,外廷六部是各有两任尚书、十几个侍郎,都在紧张忙碌的做着工作。

因为吏部在职能上,被加入了商会的十几名代表,任免县令及之上的官吏,就需要通过商会代表的考核,官僚系统与商会本就黏性差,加上朱由检给了商会的人,以言官一样不受文官掣肘的地位后,这些商会代表往往很飘,对文官多有冒犯和敌对。

因为县令、知府的任免而陷入骂战,就不下二十次,商人因为皇帝对皇商们的扶持,逐渐也就不怕这些吏部官僚了。

好在有内阁在,内阁挑人调和,解决不了的上呈皇帝案前。

今年的开年,最忙的就要数户部和兵部。

户部本就是要负责清田和查账的,今年与以往是大有不同,这人口普查的结果吧,就已经不好意思再用所谓的五千五百万,以及六千万人口来征税了。

皇帝对大明人丁已经一清二楚,那你就得乖乖按照这实际人口生民算税,也就自然而然的废掉了祖宗朝的三千二百万石米征税额,开始按总人口算正税。

今年的旧历作废不是少数,比如征正税的额度,在农税上是从大动脉上砍了一刀,民田从三升三合五勺一口气砍到了每亩一升三合,只有湖广和江南两地稍高些,征一升五合。

并且税务上,所有省都实行征税用以六成本色、四成折色的标准征税,就是说征农税的时候,粮食征六成,折算成的银两也征四成。

这也是皇帝朱由检提前要求的,就统一按规定来办,所以需要提前与各州府的新任通判、推官、知府详细告知,并在地方府衙县城处张贴告示、邸报,宣布新制。

毕竟这不是现代,想要消息快速流入大江南北广阔陆地,以及四川之类地形崎岖难走的地方,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这对地方和户部,都是比较大的计算压力,朝廷毕竟在这两年还确实办了不下百个通判,底下官吏是杀了一批不听话的,需要人手加入。

于是在开年的县、府、院试,再到乡试、会试上,特意加入数学,需要考教千位数字间的加减法考题。

数学的加入是在崇祯三年夏,便提前半年发在各地县报的,要求考生通晓“西洋数学”的加减法。

除了经史子集,在实学方面的数字,有了更多的需求。

由大堆数学的加减法内容掺杂试卷之中,全对方可进入下一轮。

当然这也代表今年的大部分人才,会纳入户部以及兵部。

今年的户部是最疯的,计算量疯狂加码,并且是为了避免皇帝强调的抄错问题,需要将记录反复核对两次。

最终算上来,并报于皇帝的报告,共计崇祯三年的全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如下:

折色税,银两计:内地商税和海关税,总计是一千二百六十五万两白银,黄金一百三十万两。(包含通胀银和通缩金)

矿税银:是一百一十七万两。

杂项税:是九十四万两。

正税额:总计算中排除了盐务专司马政后,共计四千三百六十三万两白银。

此外就是本色征税尚有八百四十四万石。

不算本色,光是折色就是五千八百三十九万两白银!另外还有一百三十万两的黄金。

这个数据足以震动朝野,至少内阁、户部以及兵部都已经是半场开了秋露白,无不是感慨,地方那些贪官们真是不见刀子不落泪,自己真是低估地方官的敛财能力了,没想到大明最赚钱的还是在地方任职。

这个数据,其实还是比朱由检估计的少了一千多万两,毕竟大明人口瞒报至少在七成的样子。

原来大明朝就能收上来近两千五百万两白银,简单乘三就知道大明应该收到多少银子了。

黄册上,对于大明人口的记录,永远都是五六千万人口,而事实上大明人口,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到一亿八千万左右。

是的,朱由检明白,应该还有人在偷偷的隐藏人口,自己手里只有一亿四千六百万人口,肯定是依旧不太准确的,一些豪绅和世家依旧在尽力避免人口普查。

但是没关系,朱由检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把人口给皇帝老老实实交出来。

不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吗?

这些人头铁的很!

既然我是皇帝,就我说了算。

你不服?不服你可以造反啊!我要没压着你不让你反对吧,你反了,诶我们来比比刀子谁硬,那皇帝就给你干掉,把土地和家财通通抄没了,顺便皇帝自己还能赚点小钱。

算出来的财政收入都是入国库的,皇帝自己还有几笔银子是皇商们纳入内帑的,他也就不去参与瓜分这笔朝廷税收了。

内帑这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二百七十万两的银子和八十来万两黄金,其中包括了马六甲城的财富,都入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藏着。

这些是没算进去的。

算了收入,当然就要算开支了。

兵部很兴奋,今年对他兵部才是真的优待。

兵饷大致为:结清历年积欠兵饷计一千八百八十三万两白银,加上今年的边军兵饷,总计是三千八百九十二万两白银。两京营共二十一万京兵,经过裁撤和择选,仅剩下北京部分的六万驻军,以及南京京营八万,今年的拨费是五百八十六万两白银。

这还不算完,今年重开兵役制度,朝廷将征二十户取一丁,征兵一百三十五万人,训练并配发甲胄、弓箭、兵器等,用于长城沿线的防御。

九边的原本五十万人,要替下来三十八万,余下十二万的边军来重点操练役兵。

这最终剩下的驻防七千公里长度的长城防线,就是这一百四十七万兵马的任务了,这个数字已经是原本长城防线的三倍兵力了。

并且这一百三十五万人,一年需花费朝廷大概一千八百万两白银,皇帝考虑到行粮,给提高到一千八百五十万两,用于分配吃嚼的用度。

但这些军队的吃饭,就得耗掉今年全年本色征收的大半粮食。

皇帝倒是不心疼,毕竟役兵负责的就是城防,能够让他把边军从长城沿线释放出来,参与到以后的战争中。

这其中是包括裁撤掉军队,总计都以及重新招募的辽兵六万,后总计募兵数量为七十三万九边镇兵。

算计掉大明朝依旧要丢在长城上面的十二万人,也有六十一万能够运动作战的兵力,大明终于摆脱了长期以来“村战”的战争强度了。

六十一万人还不是极限,朱由检还可以调两京的十四万人。

以及守长城的这一百四十七万人,还是可以抽调几十万战斗的,也就是说。

大明动员了征兵制,配合一亿五千万的人口,仅仅是二十户抽一丁点情况下,就拥有能够野战的百万军队了。

当然那是粮食和补给允许的情况下。

这个兵力规模还是很可怕的,真正可以拿来野战的军队达到一百万人,哪怕抛开里头的辅兵,也就是六七十万人。

粮食这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本色税粮基本上今年是五分之四砸到大明军队里,是要给军队们吃嚼的。

并且因为战马的数量提升到近两万匹,豆料上的需求,目前也是皇帝内帑在向皇商收购,花费至少也在六十万两上,这还仅仅是不到两万匹战马的情况下。

马的吃用,比买马的价格还要高。

满清之所以养得起一二十万匹的战马,纯粹是因为他们那多的是野生豆料,黑土地就在那一块,天寒地冻,但是豆科本就是抗寒能力比较强的作物。

而大明朝这边的农力有限,农民都比较喜欢种主食的稻米和小麦,若不是朱由检提前向皇商提出黑豆等豆类等作物的需求,大明也事实上是养不起几万匹马的。

是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就是那么的低下。

农民种地只够自己吃的,和庄园经济本就是有一定的鸿沟。

之所以大明还在使用小农经济,纯粹是因为朝廷的文官集团需要让百姓处于小农状态,这样便于儒生对地方进行管理。

而一旦大明越过了庄园经济,直接部分进入商业繁荣的小资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就是几何倍数的增长。而且还是在小冰河期,北方总体农业歉收的情况下。

商人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在逐利的过程中,给社会总体,提供前进的驱动力。

朱由检就要用六千二百一十一万两白银,砸出个强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