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眉楼顾横波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499字
- 2025-04-11 09:05:07
五城兵马司的官兵结成四列,足有百人,有火枪兵和手持刀矛。
吏目挑头驱散人群,好让副指挥带人能够下马巡视此地。
刚刚到眉楼外,就见到外头有二十余个壮汉堵住了大门,此时把目光都投了过来,副指挥大人只感觉这些个汉子都没怕自己。
徐胤爵大喜,顿时喊出声道:“哪位兵使在此宵禁?我乃魏国公府中世子!快与我拿办了这些贼人!”
众声喧哗,但徐胤爵的声音洪亮,很多人都听见了。
此言一出,外头的副指挥使也是面容一肃,就要下令。
“锦衣卫办差,闲杂人等回避!”
门外众多锦衣卫并不多加纠缠,而是纷纷举起一些竹刻、或是铜面的腰牌,竟有许多个百户!
众官兵心头一凛,就是寻常兵卒也是退后不少人,就连眉楼内的众人也是面色大变,看向朱由检等人的眼神都变了。
这可是锦衣卫!
一大帮人都是!
这些就连徐家的家丁都不敢反抗了,顿时一个个被打倒在地。
“该死!”
徐胤爵大感不妙,他瞳孔微微一缩,但此刻他也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和锦衣卫作对?在眼下这个时局可不是什么好事。这已经不是众正盈朝了,一年多时间,厂卫再次崛起,攀附皇权,配合皇帝打断了大半个江南官僚的腰杆子。
文官集团此刻也是势力大不如前,不能与王阉等宦官对抗了。
他们南方勋贵,则更是不如。
好在,朱由检仁慈,并没有说太多,他有点疲惫地吩咐道:“把那小娃娃带上,咱累了。”
吴孟明立刻指挥两个亲信,去将女娃从老鸨手中夺走,老鸨战战兢兢,更是不敢多做什么举动。
临走了,朱由检才看向徐胤爵,走到他边上,在他耳侧轻声提醒一句道:“不用声张,回家别忘了备好银两,朕会派人来取。”
朕?
他是?
皇帝!
徐胤爵陡然激灵,他的膝盖都顿时哆嗦起来,整个人颤栗地看向朱由检,若不是朱由检提醒一句别动,他立刻就想要跪在地上请罪。
只是朱由检可没心思多看他,而是从锦衣卫手上抱过那个十岁左右女娃,觉得有些沉,又将人小心地放到地上。打量一下女娃娃,身上没什么伤,牵起小手朝外走去。
由吴孟明亲自挤开人群,并取出腰牌喝令官兵撤回,那副指挥使见到上面刻着的“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顿时面色大骇,“下官下官……”啰嗦了两句,才觉察过来,立刻大声命众人散开,并头都不敢回的带着众多官兵跑开,让出通道。
在百姓的眼中,锦衣卫那可是真正的凶神恶煞,在这些锦衣卫亮明身份的那一刻,这条街的百姓,仅仅用了不到一炷香就全都消失了。
这可是锦衣卫,在对百姓的盘剥上,用的手段也是残酷至极,都用不着诏狱,在外出办差时,锦衣卫怀疑哪个百姓有什么问题或者贪图财帛,是真可能拉到无人地方一通好打,抢走金银。
而一旦出了事,官府对锦衣卫都是管不得的,只能由地方御史告到皇帝这来。
如此倒是可以坐轿辇了,吩咐轿辇,皇帝还牵着小女娃的手朝皇城走,吴孟明心中是叫苦不迭,此事肯定是瞒不住那些文官的,用不了两天时间,他就得被言官痛骂一顿。
那些文官骂人,是真的很难听啊!
大明朝崇祯三年的十月四日,文官们是就揪着此事不放,言官斥言纷至沓来。
中宫倒是未有冤责,而是懿安皇后前来,对朱由检此刻的行径有所提醒,并直言周皇后的贤德和谦逊,对于朱由检的不端克制且忍让,认为理应嘉奖。
对此,朱由检答应的很痛快,赐下许多珠宝与黄金,并向懿安皇后允诺,会约束自己,回归政务中。
但说是这么说,但是对带回的小女娃,朱由检很是在意,在懿安皇后走后,他就命人将小家伙带到身边来。
……
偌大殿宇,让人特意加了许多的玻璃窗户,阳光由一面面玻璃窗,投射到金銮殿内,映射在皇帝本人的身上。
皇帝有些疲惫的处理着政务,直到小女娃踏入大殿内,他才抬头看过去。
小家伙怯生生地走进来,用太监教的礼仪朝着皇帝遥遥拜下:“奴婢顾横波伺候主子爷万岁金安……”
小小的个子,双脚并拢,哆哆嗦嗦地站在皇帝眼前,她不敢抬头去看皇帝万岁爷,因为太监警告的多了,那叫僭越,是对万岁爷的大不敬!
顾横波?那么巧?
“你,过来。”
咯噔!
顾横波颤抖地更加厉害,但皇帝的声音虽然平和,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口吻。
她迈出了一步,接着鼓足勇气走出第二步。
朱由检饶有兴致得看着这小美人胚子,朝自己一步一步地缓缓走来,畏惧又不得不做的样子,他似乎有些个理解,前些日子自己为何那么做了。
言官们的斥责之词又能耐他如何呢?
就算骂的再难听,于他而言,不过是些风声而已,眼前的小娃娃就很有意思。
“顾横波,名字很好。”
朱由检由衷赞叹。
“奴婢原名顾媚,只是要进眉楼,俗名不尚,于是自作主张取了个艺名。”
朱由检恍然,的确是他没想到的。
人女子进入青楼,烟花柳巷至此一生,困苦艰难常人无法想象。就是眼前十一岁的小小女娃,也会为了生计,去给自己替换个迎合文人的好名字。
这就是生活。
生存。
活下去。
“以后就由你来替王承恩,给朕研磨吧。”
朱由检给顾横波寻了个差事干,并看向身后的王承恩道:“宫中加设一个五品御墨供奉,就由顾横波担任。”
“是,皇爷,奴婢明白了。”王承恩规矩的答复道,随即看向还在发愣的顾横波,开口小声提醒道:“这可是皇爷恩赏,还不快快跪下谢恩!”
“啊!奴婢、奴婢叩谢皇爷!”
顾横波很懂事,只是呆愣着,经由王承恩的提醒,连忙跪下磕头谢恩。
朱由检倒是无所谓,挥挥手让她起来,让她研墨。
今日还是有些事要他知道的。
就比方说,北方。
毕竟是已经迁都到了南方,即便是快马加鞭的加急战报,也得用时半个月时间,方能收到。
一共传来了三份奏疏,其中一封是来自于卢象升的汇报。
在宣大地区的互市情况变得不大稳定,且蒙古人那边马匹因为寒冷天气的问题,也出现了大量的饿死、病死。
良马的价格飙升至二十石一匹,甚至最近有一支土默特部的分支赶到宣大,并遣派使者请求归附。
宣大总督卢象升并不敢直接答应放人入关,于是便允许让这些蒙古人,在距离宣大五里的区域内生存,并给予了五千石粮食与其换取了大量战马,并告诉他们可以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答复。
蒙古人愿意归附,朱由检还是愿意接纳的。
历史上的后金,在此时已经是大幅缩水了势力范围,毕竟在喜峰口、辽东、朝鲜三场大战,打掉了近三万的满洲兵,最精锐的六千巴牙喇铁骑至少报销掉两千多,外藩蒙古也战死了上万人,而皇太极拿来攻城的汉军旗和朝鲜火枪兵,几乎是全报销了。
汉军旗最惨,在几场屠戮中,这些汉军旗的家中被杀了个精光,一些人被毛文龙的内应勾结吸引,造了皇太极的反,但是弓骑兵对火枪步兵毕竟还是碾压,基本上皇太极没费什么功夫,就把这股汉军旗的叛军给荡平了。
这么一个巨大消耗,直接导致大金国对蒙古的几大部落管控力是大幅度的下降。除了早期的外藩蒙古因为被编成了蒙古牛录外,其他的蒙古部落再次成为了林丹汗与皇太极争锋的焦点目标。
这一支蒙古人大概就是两边剧烈消耗下,有余力逃到宣大附近的部落。
朱由检很快就答应下来,但在批奏上具体说了,要求这些蒙古人卖掉好的马匹给大明,而大明将提供庇护。
将这些蒙古人安置到陕甘的一些无人地区,划分一小块土地,允许他们放牧,并且也允许他们融入汉人群体。
再就是对他们的蒙古勇士,朱由检就是要求这些蒙古人至少要为大明提供一千名的骑兵,去洪承畴手下听用,参与到荡平流寇的战事中去。
当然,大明会支付他们和明朝骑兵一样的饷银。
明朝的铁骑可是很值钱的,兵饷也是所有军种中发的最高的,没有之一。
会骑射的骑兵比宣大的火枪骑兵,饷银还要高一截。
还有另外一份疏言,是来自于大明的辽东,也就是朱由检最仰赖的一员大将,孙传庭。
孙传庭直言不讳的表示,如果允许,他有一定信心,与后金这边获得一定优势。
他的意思很简单,从宁远补给,主动出击,以夜袭或者长途奔袭的方式,攻打盘踞蓟镇北部,朵颜蒙古中,苏布地控制的哈喇慎部。
言明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哈喇慎此时总人口约莫两万,拥有六千到一万名的善战青壮,只要自己出其不意的发动攻势,能够有能力肃清这一叛逆明朝的后金外藩。
对此,朱由检思索良久,看待孙传庭的意思,很明显是要用骑兵冲击的方式,长途奔袭至后金势力范围的边缘,突击杀伤哈喇慎。
这场战斗显然必须用到大部分的辽东骑兵,也就是辽东镇的全力出击。
成功的概率很大,毕竟现在的后金国,最大对手从大明,变成了拥有一定札甲、布面甲骑兵的林丹汗。
双方正围绕一圈摇摆的外藩蒙古部落,进入角力赛中,没什么精力能够及时干预到哈喇慎。
这次朱由检还是没能好好的一口气,确定下来孙传庭的奏疏,于案前揣摩,喝茶,依靠上龙椅休息。
踌躇两个多时辰,最终才在奏疏上添上一个“准”字,交代下去速办。
解决掉两件大事,剩下一件军事奏疏来自甘肃镇,一个叫神一魁的边军士兵,拉扯上千边军队伍造反,掀起一些波澜,聚拢一些想要南下的流民,队伍涨到了八千!
但很快就被虎踞于此的曹变蛟部击败。
曹变蛟亲率不到两千的弓马铁骑冲杀,一万八千名所部官兵赶到时,神一魁的兵马已被杀败。
曹变蛟亲手将之阵斩!
主心骨一死,剩下四千流民顿时四散奔逃,曹变蛟在甘肃镇,再次威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