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货币权与重商轻农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461字
- 2025-04-03 10:21:36
好一会儿的功夫,朱由检也并未有过多的愤怒,也没如何、如何的采取什么反应措施。
他在沉思,在判断。
林丹汗对满清的战争激烈化而言,自己哪怕给钱给粮食,蒙古人要想对抗满清,就眼下来看仍旧是做不到的,毕竟林丹汗的实力有限,朱由检给他提供再多的甲胄都也是无太大作用,顶多就是撑得住他的势力不至于西迁罢了。
朱由检在意的是自己的预料,果然没错。
他对此时满清在境内大肆屠杀汉人包衣,是有预见性的。因为明朝与朝鲜停止了各种途径在粮食上对后金的输出,后金只要拖到春耕、秋收结束,就必然要对自己手中控制的汉人进行一波屠杀,要不然等到粮食收成了,恐怕也吃不了太久。
人,或者说汉人,对八旗根本就不重要,这些包衣本身也已经是要死的了,无论是被满清杀死,又或者被满清活活饿死,都是死路一条。
至于说大明朝若是出兵呢?
抱歉,朱由检不蠢,大明守得住险要地形这没错,只要扼住燕山以及山海关,任凭建奴有骑兵十万,也进不来。
但是打出去……
朱由检暂时没这个信心。
在开阔地形,或者说辽西走廊的位置主动出击攻打,没有骑兵优势,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就是送人头。
再一个是目前燧发火枪的射程,的确还没到大英龙虾兵的程度,可以硬杠鞑清的八旗骑兵冲锋。
当然,明军火枪兵的纪律性,在长山之战中的表现不输大英,但那又如何呢?
你那是火绳枪,不是击发枪,连燧发枪都不是,被骑兵踩蚂蚁一样冲脸乱砍,几次重新聚拢队形又有何用呢?
而燧发枪比火绳枪提升约一两成的效率,根本不足以真正的改变局势。
所以在朱由检早有预料的情况下,他更不会做什么动作了。无论是孙传庭还是卢象升,亦或者在朝鲜的梅之焕、曹文诏等人,都在自己的安排下,以守待攻,严密城防,检查内里就可以了。
打仗?
不是短时间内的事。
后金有惨痛的伤亡,大明朝一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至少现在大明的边防,依旧有大量的问题,毕竟边军在喜峰口一战的损失,至少也减员了五万多人,这些边防的战兵虽然已经在招募了,并且速度尚可,但也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野战,没有训练过的士兵,上了战场连流寇都不如。
曹文诏能拿几千骑兵肆虐十几万的流寇,皇太极也能用几万满洲大爷暴打没训练的明朝新兵。
一样的道理。
能拿来守城,但不能打仗。
朱由检遣散众使臣,短暂恢复了一下精力,并嘱咐王承恩,将毛文龙的呈文送往全天下的州府衙门,发邸报宣传,并表文昭告天下:天命昭昭,佑我大明!
让王承恩寻底下文员,开始舆论文章的攻势,这一点得抓住。
同时朱由检给他提供了一个词,将汉军旗全部打成汉奸,让舆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责骂,号召百姓与汉奸划分两道。
强化汉民族主义,非常有用!
民族主义是一把刀,当汉站起来的时候,搞的匈奴人战战兢兢,所谓一汉当五胡。
民族主义是国之柱,当柱子竖立成为旗帜,就能号令天下人站起去推倒旧朝天子。
民族主义其实就是国之魂魄,有人认同国,就有自述哪国人时,称汉人,称唐人。
大明朝已经二百五十年了,人人毫无违和感的去监守自盗,破坏朝廷法纪,实用主义到了利用一句话一个词去约束皇权,去夺取皇帝的话语权,让满朝公卿庸庸碌碌,专心敛财了。
那就得推倒……
那就得重来。
比方说!
货币!
朱由检从位置上坐起,令人去牵马来,他要出皇城。
大队的锦衣卫缇骑在得知太监传令,锦衣卫千户李若琏得到了这份差事,就连忙召集自己手底下的八百名缇骑,在太监们以及东厂番子间,皇帝跨上自己的那匹枣红色大宛马,皇帝亲自出宫并没有坐轿子或者马车,而是骑上了一匹战马。
“去银监司!”
炉火打的热气腾腾,一些工匠在不断的把上头的银水传递下来,热的发烫的银水,倒入青铜嵌钢底的模具中,等个约五分钟,便将上方机械水力的嵌板抽出。
由着朱由检自己设计滚珠、内外圈、铁嵌板,裹上油脂组成的粗制滥造“轴承”,再以环扣针配合圆柱铸铁从中掏空,不断累加的环扣做纽带,制造的十分简易的“水力冲压机械装置”。
将大块的高碳钢,由水力驱动加自由落体的势能动作,将即将固化的银元压实,压了两个呼吸时间,再有人去转动机构边上的绞盘,将这块后头吊着粗大铁柱的高碳钢吊起,这块银币就打造好了。
已经有了正面的精致花纹,背面也烙上高碳钢块的环形背纹,由下一个环节的称重工匠,将银币取出或者从高碳钢上摘下,用也是朱由检设计的简易称重装置进行称重,符合标准后再用卡尺测量通过的银币厚度和大概直径,全数符合的就摆到边上的铜盘上,一摞摞的堆叠一起等待点数以及校验的人做下一道程序。
朱由检看着眼前银监司的这个皇室大型工厂,四十几条流水线,不间断的重复简单的工作,速度很快,效率上感觉很满意。
他在和民间找来的众多钱庄商议讨论货币改革的做法,完全不被认可,这些钱庄个个含糊其辞,搞的朱由检怀疑,自己的锦衣卫是不是已经不顶用了,是不是得考虑换把刀了。
但他毕竟是个讲道理的明君,是不可能明抢的,所以他第一时间开始草创《新大明律》,并且开始制造钱币,反正早晚是要推动的。你们这些个商人答应也好,不答应也罢,该做的事情呢朱由检都是要做的,你尽量的适应,适应不了可以回到过去对吧。
总之朱由检是已经开始搞了,又为了避免有人从中牟利,他很明确的和亲信们说了,用不了一年,大明以后都会使用这种掺了半成铅、掺了半成铜的银币做生意,你们要是从中取利,搞小动作,不发现朱由检就不管,发现了就莫怪他待他们刻薄了。
当然,不管是监管者还是这些个工匠,所有人的薪水倒依旧是以这个银两来算,一个月一个工匠会领到六两三钱,而检查数量的文员则是一个月七两五钱,负责这块业务的十来个小太监,更是每月高达十两白银!
为什么给那么高的薪水?
当然是因为银监司的重要程度了,这个部门目前直接归王承恩管理,并且管理层的这些小太监可以直接面见朱由检,朱由检必须扩大规模,四十条产线,总共有工匠一千三百六十人,一部分做的是银币制作,一部分人是负责做备用的滚珠轴承,也有产线是专门制作其他零件的。
朱由检对自己的动手能力越来越佩服了,自己不仅能靠着自己的见识搞出一定的机械设备,还能完成一些简单冲压机床制造。
但比起这门技术,短期之内还是不大可能拿来大搞工业的,只能够拿来大量制造钱币以及明朝所需要的板甲。
正面保留一定曲线的板甲,需要一定质量的精铁,经过不断的水力冲压机械砸压,最后通过淬火、回火工艺,大批量的用流水线作业快速大量的制造板材。
整个兵仗局现在有十套产线,两套制作备件,其他都在制造这个备件,并且朝廷也已将该设备推向了,专门给朝廷制作铠甲以及枪管的商人。
在皇帝太监的监督下,有十几个民间工厂也在大量制造火枪枪管和新式铠甲提供给朝廷,每天枪管就能收到近千支,新式铠甲则是五日提供一次,两百套左右。
朝廷付钱,民间商人也获利可以扩大再生产,皇帝总之是很满意,他的要求很简单,不仅要满足全明朝所有士兵的火枪需要,还要大量生产,囤积到库房内去。
朝廷现在不差钱,也不介意每年砸近七八百万两银子在武备上大肆扩张,皇帝现在毕竟是习惯了一言堂,主持大局。
商人们有不少人,在得知是皇帝陛下自己制作的这种冲压机床后,在几大商帮购买这种朱由检眼里十分简陋机器的同时,也为该机器取了个民间名字。
“崇祯帝三年制,两千斤匣压机。”
这名字很不错,朱由检得知小太监禀报后,呵呵一笑,他倒不在意名字带不带自己,只要这些商人们愿意按照契书上的规定,今后利用该机械制造设备牟利时,给自己这个皇帝奉上四分的利,这个很重要,毕竟皇帝很讲诚信的。
商人们对皇帝讲诚信,皇帝也对商人们做承诺,也就讲信用。
像是对商税的改革上,在提高了海上贸易的赋税,并且派遣由户部、司礼监的太监们,带着地方兵马控制了沿海的一些贸易口岸,包括福建等地,都搜罗了私下海贸的可能位置,逐一封锁,严抓这些私下贸易海上的商家,并且在沿海各省的海港位置设立海关,重申商贸的关文,入关缴税,多少钱呢?
利润的比例,看货物。
瓷器,官窑当然是不可能卖出去的,民间瓷品纳两成三分的利税,直接利润中扣。
茶叶,收两成利。
丝绸,两成五分的利。
糖,一成五分的利。
要是说出船的货物不只是瓷器,还有漆器、丝绸、茶叶,怎么算?当然是按照比例算了,出船你来上报,最后由太监和户部官吏的人来一起盘查,登记后再放你出船,然后回来的时候纳税入国。
并且朝廷的海关会明文规定,若是海商以白银结算利润的海贸关税,需在总共需要缴纳的税费上,多征乘两成半的“通胀税”,若是用铜来称算,则无需税钱,若用黄金缴纳,则可以减少四分的税,称之为“通缩金”。
这个政策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年一次的更新,会提前发布在海关的邸报这。
这就是一系列的操作,于崇祯三年的正月开始实行,根据太监们的说法。
海关利润远胜过赋农。
不过据说郑芝龙有所异议,也是从周围安排的锦衣卫那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