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暴雨砸在虹桥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漫过巡铺兵老赵的牛皮靴。他望着蹲在排水渠前的青衫少年,蓑衣下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刀柄——这已是程家三郎今日探查的第七个沟眼。
“程公子,这积水当真能治?“老赵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上回工部员外郎带着罗盘来,说这是汴京地势使然...“
程颐没有抬头,修长的手指探入翻涌的浊流。水压透过指缝的触感让他蹙起眉头,这流速已超过每秒三立方米。他忽然抓起块碎石掷向水面,看着波纹在丈外撞上石阶又折返。
“不是地势,是涡流。“少年沾着泥浆的衣袖在青砖上划出弧线,“十二道排水渠呈放射状汇聚,暴雨时水流相互对冲形成旋涡,反而阻滞了排水。“
老赵身后的河工们面面相觑,他们听不懂那些古怪词句,却能看清青砖上炭笔绘制的图案。那些交错的水道被朱砂标出七处转折,竟与工部珍藏的《汴渠全图》有八分相似。
“赵都头!甜水巷淹到门槛了!“浑身湿透的厢军小校撞开雨幕,腰间蹀躞带的铜扣在雷鸣中叮当作响。
程颐霍然起身,蓑衣上的雨水在青砖上溅出扇形水痕:“取二十根毛竹,要打通竹节的。再备三车粗麻,煮沸的桐油有多少取多少。“
“这当口要毛竹作甚?“老赵的络腮胡挂着水珠。
“做文丘里管。“少年已大步走向积水最深的街口,青色襕衫下摆翻飞如鹤,“再迟半刻钟,虹桥下的暗渠就要形成真空虹吸。“
五更天的梆子声穿透雨幕时,程颐正将第八根毛竹插入暗渠。竹管连接处用桐油浸泡的麻绳缠紧,二十丈外的排水口突然传来闷响,淤积的腐叶被激流冲上半空。
“神了!“老赵扒着石栏往下看,漩涡中心形成一道三尺宽的漏斗,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几个河工跪在泥水里叩头,嘴里念叨着河伯显灵。
程颐却盯着竹管接口处的渗漏皱眉:“承压不足,得用铁箍加固。“他转身时撞上一双绣金线的乌皮靴,抬头正对上一张阴鸷的圆脸。
“三郎好大的手笔。“程家五爷摩挲着翡翠扳指,身后管家捧着鎏金算盘,“这一夜糟践了三十贯钱的物料,不知要卖多少盏琉璃灯才补得上?“
雨势忽疾,程颐抹去睫毛上的水珠:“五叔可知,若虹桥积水漫入御街,开封府的板子可不认程家的算盘珠子。“
“放肆!“管家刚要呵斥,忽被一阵马蹄声打断。黑漆平头车在丈外停住,车帘掀起时露出半截绯色官袍,玉銙上的云雁在雨中泛着冷光。
“好个'真空虹吸'。“车中人声音清越如磬,“小友可否详解这竹管导流之法?“
程五爷的胖脸瞬间堆满笑意:“包待制见笑,我这侄儿就爱鼓捣些奇技淫巧...“话音未落,车中掷出一卷泛黄的图纸,正落在程颐脚边。
《汴京水经注》的残页上,有人用朱笔圈出十二处暗渠交汇点,批注小楷写着“涡流相冲“四字。程颐瞳孔微缩——这分明是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定理!
雨停时已是申时三刻,程颐在琉璃坊前驻足。檐角铁马叮咚作响,他望着门楣上“程记“二字,眼前浮现出半月前穿越时的情景。
那日他在黄山考察古桥,为救失足游客跌下悬崖。再睁眼时,就成了这个因坠马昏迷三日的程家庶子。原主的记忆如残卷零落,只记得生母早亡,在家族琉璃生意中做些记账杂活。
“三郎还不快滚进来!“尖利的嗓音刺破回忆。程五爷的侍妾春娘倚着门框,丹蔻指甲戳向他额头:“五爷说了,今日烧坏的十盏琉璃灯,全从你月钱里扣。“
作坊内热浪扑面,八个陶炉映得匠人们满面通红。程颐避开飞溅的炭渣,目光扫过满地琉璃碎片——炉温不均导致的热应力破裂,典型的古代玻璃工艺缺陷。
“三郎倒是清闲。“烧炉师傅老吴阴阳怪气地递来铜钩,“五爷交代了,今日你负责挑料。“
程颐接过钩子却不动作,他凝视着陶炉中翻腾的硅砂,突然抓起把草木灰撒入坩埚。匠人们惊呼声中,原本浑浊的玻璃液竟渐渐澄澈。
“你疯了!“春娘尖叫着后退,“这炉料值二十贯钱!“
少年充耳不闻,又取来硝石粉投入炉中。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琉璃窗时,老吴颤抖着捧起片成品——薄如蝉翼的琉璃盏泛着淡青色,竟比官窑的贡品还要通透。
“这...这是玉京天青釉?“门口传来程五爷的吸气声。他圆滚滚的身子撞开匠人,翡翠扳指在琉璃盏上叩出清响:“说!你从哪偷的秘方?“
程颐退后半步,后背贴上滚烫的陶炉:“五叔可听说过纯碱?“
暮色初临时,程颐蹲在染布坊后的污水沟旁。他刚用硝石制出第一批纯碱,此刻正盯着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出神——这是最原始的酸碱指示剂。
“程公子好雅兴。“清冷女声自墙头传来。杏黄襦裙的少女坐在槐树枝桠间,裙裾下露出缀着银铃的绣鞋。她指尖转着支古怪的铜管,管身刻满蝌蚪状的纹路。
程颐瞳孔骤缩,那是自制的单筒望远镜!
“崔姑娘又来看星象?“他故意提高声量。三日前这医家女翻墙拾药,撞见他调试日晷仪,此后便时常神出鬼没。
崔芷兰轻盈落地,腰间药囊发出金石相击之声:“申时三刻雨歇,戌时二刻却现虹光。“她忽然举起铜管对准程颐,“公子可知《梦溪笔谈》有载,虹乃雨中日影所成?“
“那是光的折射。“程颐脱口而出,又暗叫不妙。这书要百年后才由沈括写成,眼前少女却已眯起凤眼:“公子说话倒像格物院的老学究,可据我所知...“她忽然旋身,铜管指向东南天际,“荧惑守心的天象,公子作何解?“
夜风骤起,程颐顺着铜管方向望去,却见三颗赤星成犄角之势。他尚未开口,街巷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二十名禁军举着火把疾驰而过,铁甲在青石板上擦出火星。
“走水啦!“更夫的铜锣声撕破夜空。程颐望见冲天火光的位置,正是他白日改良过的虹桥排水渠!
子时的汴河泛着血色波光,焦黑的毛竹残骸漂浮在水面。程颐扒开人群,看见老赵正指挥厢军打捞尸体。那具烧焦的尸身右手紧握,指缝间露出半片鎏金腰牌。
“是辽国捺钵的狼头纹!“人群中有行商惊呼。程颐却盯着尸体腰间未燃尽的麻绳——那正是他特制的桐油麻绳,遇水不腐却极易引燃。
崔芷兰忽然扯了扯他衣袖,玉指在掌心快速划动。程颐辨出那是契丹小字,意为“火浣布“。他猛然想起白日见到的油花,转身就往琉璃坊狂奔。
月光透过残破的窗纸,白日制成的纯碱不翼而飞。程颐摸到暗格前的青砖尚有余温,忽闻头顶瓦片轻响。他抄起烧炉的铁钩掷向房梁,黑影闷哼一声跌落,怀中滚出个油纸包。
“硝石硫磺配比不对。“程颐踩住黑衣人手腕,“这样制出的火药最多...“寒光乍现,他偏头躲过飞刀,再回头时刺客已撞破后窗。
崔芷兰的银针晚到半步,钉在窗棂上嗡嗡作响。她捡起油纸包嗅了嗅,突然扯过程颐的手腕:“快走!这是西域火龙膏的味道!“
两人刚冲出巷口,身后便传来惊天巨响。琉璃坊的陶炉在火光中炸成碎片,飞溅的琉璃渣如星雨坠落。程颐将崔芷兰扑倒在青石板上时,一片锋利的琉璃盏擦着他耳际划过,在墙面钉入半寸。
“咳咳...公子倒是惯会救人。“崔芷兰从药囊摸出个瓷瓶,淡黄色药粉洒在程颐渗血的手背。药粉接触伤口的瞬间腾起青烟,疼痛竟立时减轻大半。
程颐顾不得探究这神奇药理,他盯着废墟中闪烁的蓝紫色火焰:“硝石遇油脂燃烧的温度不对,有人在原料里混入了白磷。“
“不止如此。“崔芷兰用银针挑起块焦黑的陶片,“看这龟裂纹路,爆炸前炉温被人刻意提到千度以上。“她突然贴近程颐耳畔,“贵府匠人里,可有用惯西域火浣布的?“
话音未落,废墟中传来瓦砾翻动的声响。程颐抄起半截烧火棍冲过去,正看见账房先生王全在灰烬中翻找什么。这个素来佝偻的老头此刻身形矫健,右手虎口处有道新月形疤痕。
“王先生好身手。“程颐的烧火棍抵住他后颈,“三日前你说老家在应天府,可这疤是辽东猎户惯有的狼夹伤。“
老头突然暴起,扬手洒出把石灰粉。崔芷兰的银针破空而至,却只钉住片翻飞的衣角。程颐追到后巷时,只见几个乞丐正围着具口吐白沫的尸体——正是王全,他太阳穴上插着支契丹制式的骨笛。
五更天的梆子响过三遍,程颐在开封府衙前跺了跺发麻的脚。他望着门匾上“明镜高悬“四个大字,想起包拯白日里那卷《汴京水经注》。绯袍官员的身影忽然出现在滴水檐下,手里捧着个鎏金匣子。
“程公子可知此为何物?“包拯掀开匣盖,露出块蜂窝状的黑色石块,“在你改良的排水渠旁发现的。“
程颐手指轻触石块表面,硫磺味混着焦油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猛火油凝固物,但纯度比西域火龙膏高十倍。“他忽然用指甲刮下些碎屑,“里面掺了鲸脑油,只有辽国东海女真部才这么炼油。“
包拯抚须的手顿了顿,年轻的面庞在灯笼下忽明忽暗:“公子对辽东物产倒是熟稔。“
“家父生前经营海贸,留下些图志。“程颐面不改色地扯谎。他穿越后整理原主书房,确实发现几卷标注着奇怪符号的航海日志。
府衙深处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展昭浑身湿透地奔来,鱼鳞甲上还挂着水草:“大人!汴河捞起具浮尸,怀里揣着程家的对牌!“
程颐跟着众人赶到河岸时,晨曦正刺破云层。尸体面部被鱼啃食殆尽,但腰间蹀躞带的玉扣他认得——正是三日前失踪的烧炉匠周大。崔芷兰突然轻呼一声,银针挑开尸体的衣襟,露出胸口诡异的青斑。
“这不是溺亡。“女医的手指在尸斑上按压,“青中带紫,形如蛛网,是中了岭南箭毒木的征兆。“
展昭的巨阙剑突然出鞘半寸:“看他的手!“尸体紧握的右手指缝间,隐约露出半片烧焦的纸页,墨迹晕染的“神臂“二字依稀可辨。
程颐回到程府时,日头已上三竿。他绕过正堂的喧闹声,却在西厢月洞门前被拦下。程五爷捧着新制的琉璃盏,脸上堆着罕见的笑意:“三郎昨夜受惊了,五叔特备了压惊茶。“
茶汤泛着诡异的碧色,程颐余光瞥见廊柱后闪过的春娘。他忽然端起茶盏泼向墙角,青砖顿时腾起白沫——竟是剧毒的鸩羽!
“五叔好大方。“程颐扣住程五爷手腕,“这茶怕是抵得上半间琉璃坊。“
胖男人突然惨叫起来,翡翠扳指在程颐指间咔咔作响:“放手!你这克死爹娘的灾星!自打你坠马醒来,家里就没安生过!“
“那五叔可知,“程颐贴近他耳畔,“纯碱配方若加上芒硝,能烧出透视琉璃?比如...您藏在佛龛暗格里的账本?“
程五爷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突然扯开衣襟大喊:“杀人啦!庶子要弑亲啦!“家丁们闻声涌来时,程颐早已翻过后墙。他最后望了眼生活月余的宅院,将纯碱配方塞进老吴窗缝——这个总克扣他饭食的烧炉匠,昨夜偷偷给他塞过两个炊饼。
暮色降临时,程颐蹲在州桥夜市的面摊前。他数着仅剩的三十文钱,盘算如何用硝石制冰赚取第一桶金。忽然有清冽梅香袭来,戴帷帽的少女在他身旁落座,月白衣袖下露出半截鎏金手镯。
“公子可要尝这梅花汤饼?“少女揭开食盒,琉璃盏中清汤映着星月,“用你教的纯碱方子烧的器皿,果然不沾油腥。“
程颐的竹筷停在半空。这声音他在暴雨那日听过——正是包拯车中的清越嗓音!
“姑娘跟了我三条街,就为送碗汤饼?“
“奴家姓赵,单名一个徽字。“少女掀起帷帽薄纱,杏眼中映着州桥灯火,“公子可知,今晨御史台八百里加急?黄河在郑州决口了。“
程颐的汤勺撞在盏沿。按照史书记载,景祐元年的黄河大汛该在两个月后!
赵徽忽然按住他手腕,指尖在桌面疾书。水渍写就的竟是道微积分方程!程颐猛然抬头,少女却已消失在人流中,只剩桌角留着方丝帕,上面绣着行小字:
“洛水西畔天工阁,卯时三刻。“
夜市喧嚣声中,程颐摸到丝帕夹层里有硬物。借着灯笼光看去,竟是枚刻着量子云纹的青铜钥匙——那图案不属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