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先期兵源 伐木累

“公子!”

“二公子!”

“二少爷!”

苦竹溪旁正在砍树、修枝的江家樵夫们见到江河后,也都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向江河行礼,只不过却叫的各有不一,动作也不齐,让江河不禁瞧的微有皱眉。

不过这些樵夫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人,江河之前也没向他们统一过称呼,显得有些乱纷纷也是情有可原。

他出山的路上,却是已经在心中暗自考虑,要先把这队江家的伐木工给训练起来,做为自己先期的兵卒。

这群伐木工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全都是身强体壮,孔武有力,力气弱的,也根本干不了伐木工的活。

而且全都是青壮年,没有老弱,再加上砍树伐木,也是经常用刀用斧的,便已经在日常劳作中完成了大量基础的劈砍训练。所以这些人稍加整训,应该都是用刀的好手。

虽然明朝时期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而且越到后期,火器的作用也越大,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也越高,尤其江河身为穿越者,更加清楚热武器是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尤其是乱世之中,谁有枪有兵谁就有权,火枪等热武器越多,越先进,也越有优势。

但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开始倚重火器,并建立了神机营后,朝廷自然也会开始相应地对这种先进武器加强管控。就像以前的朝代基本都禁弩一样,现在的明朝是弩、铳皆禁,严禁民间私藏与私造。

所以他现在短时间内要想得到火器,并不容易,先期组建自己武装势力的话,还是得暂时以冷兵器为主。

好在现在的民间并不禁刀剑、弓箭这些,不像后来的清朝为了防范汉人造反,有段时间还曾下过禁武令,任何兵器都不准携带。

明以前的大多数封建王朝,除了禁弩,便是禁甲,只要敢私藏、私造这两样东西,但凡被发现,就能扣个造反的帽子,认为你有造反之嫌。尤其藏、造的数量一多,那是直接就以造反论处。

就像后世的大美利坚,民间不禁枪,却严禁防弹衣。因为一旦有防护,再有武器,杀伤力就是直线提升。在古代这种以冷兵器为主的社会,有甲没甲,更是区别极大。

有盔甲保护的军队,对上没有盔甲的,那简直就是碾压。

正因为已经开始打这队伐木工的主意,所以江河此时眼见这些人动作稀稀拉拉的不齐,才有些不满。不过眼下这些人到底还没经过专业训练,倒也情有可原。

这些伐木工身上,有的也携带了弓箭,毕竟是在黄山脚下作业,而且山脚下也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所以也需要防备些野兽。另外,则是这些人偶尔也会顺便打些野兽。

反正来都来了,如果正好遇见了什么野兽冒头,也是顺手的事,还能给家里添些野味,打打牙祭,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身体强壮,又善劈砍,会用箭,只需要稍加训练,应该就能形成一支武装力量。

最重要的是这些伐木工基本都是江家的佃户、庄仆出身,忠心问题也有保障。

徽州地区虽然山多地少,但土地对古代人来说,有着难以磨灭的吸引力,所以徽州的各家徽商大族在赚钱后,也是免不了在本地购地置产。哪怕土地实在不多,也是要多少购置一些。

但因为地少,所以购地后依附的佃户、庄仆这些,就不是以种地为生了,而是大部分都会进入徽商家族中的各项产业做工,靠劳作赚钱养家,

虽然实际上已经是各家商人产业中的工人,但名义与称呼上却仍然是各家的佃户与庄仆,也有称作庄户、小户、伴当的。但意思差不多,也都是同一类人。

“这位是汪家的二老爷,你们快快过来见礼!”

向这些伐木工们点点头后,江河便指向肩舆上的汪汝谦介绍道。

“见过汪二老爷!”

这回所有人得了江河指点,又提前有了准备,倒是显得比较整齐划一,叫的称呼上也都统一。

汪汝谦见状,只是在肩舆上向所有人含笑点了下头,并没下轿,也未回礼与多说什么。

这些人又不是他汪家的下人与工人,他自然不需要有什么表示。如果是汪家人的话,他可能还会拱拱手,作一番礼贤下士的姿态。

“行了,你们先各自忙吧!”江河向众人摆了下手,然后向汪汝谦与王微拱手道:“汪世伯,王姑娘,我稍候还是随他们一起回去,咱们便在此道别吧!”

汪汝谦闻言,本想让江河跟他们先一起走,何必跟这些庄户苦力待在一起,但随后看了眼王微,却是立即改口地点头答应道:“也好,那咱们便就此分别吧!”

既然汪汝谦已经答应,王微也就没理由再提别的建议,当下也是在肩舆上欠身回了下礼,道:“那江公子保重,我们改日再会!”

“好,再会!”江河含笑答应一声,在马上与他们拱手作别。

汪汝谦也又向江河拱拱手,便命令抬肩舆的力夫继续前行。

江河目送他们远去后,将手中牵着的矮马缰绳交给旁边的书砚,翻身下马,然后走到旁边被锯断树干的一个树桩上坐下,向书砚道:“你去把江管事为我请来!”

这队伐木工人的管事也是姓江,叫江大中,同样出自江家,不过自然也不是江家嫡脉,而是很远的旁支,两人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亲属关系。

江家虽然不像汪家一样,是歙县最大的姓氏,号称十姓九家汪,但也同样是歙县的一支大姓。

距歙县城东约十五里外有座村落,叫做江村,那里便是江家自迁入徽州后的祖籍所在,村中的所有人全都姓江,也是支大族。如今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少说也有几千人。

古代社会,在乡村这种基层中,基本都是以宗族为单位聚居。

同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同一姓氏,甚至到后世的现代,这种情况也有保留下来,仍然存在一个村子里全是同姓的存在,是个大宗族。甚至在某些相对传统的地方,宗族势力也仍然很强,村里面所有人,全都得听族长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徽商在外行商,自然也是以宗族为单位,下面任用的人,以及各门生意里的大小头目与管事,也是优先考虑同宗同族的子弟。

不止徽商,晋商等其他商人,在这个时代也全都是家族企业,就包括眼下的西方国家,也是基本如此,优先考虑自家人,更得信任。

其余行业,乃至朝中的文臣武将们,也是如此。家中有人做了官后,都会开始扶持家里的他其人也做官,就算做不了官,也能充个什么职司,做个小吏之类的。

军中这种情况更严重,大部分武将的亲信都是同族子弟,辽东这些地方,更是形成了各种将门,代代相传。而朱元璋开国后所创立的卫所制度,本来也就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不断传承。

而到明末时期,军中还形成了种特色,就是各将领手下的精锐,都是自己身边的家丁队伍。

江河眼下从自家的木材产业里挑选自家伐木工来整训,其实也是类似的做法。这些伐木工虽然是他家的佃户、庄仆,但换个称呼,其实也可以算是他江家的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