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班氏危局

张远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图书馆的日光灯在头顶发出细微的嗡鸣。

案头摊开的《后汉书》已翻阅多时,那些记载东汉名将班超事迹的文字他早已烂熟于心。可今日重读,却总觉得字里行间藏着未尽之意。

“使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他轻声念着,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

窗外暮色渐沉,张远却浑然不觉。他的目光忽然被一段文字牢牢吸引:“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

奇怪的是,这些字迹竟渐渐模糊,仿佛被水洇湿。他下意识伸手去擦,却惊觉自己的手指正在变得透明。

“这是——”

话音未落,一阵天旋地转。

再睁眼时,映入眼帘的是雕花木梁,鼻端萦绕着淡淡药香。张远想要起身,却觉浑身酸软。

他抬起手,看到的是一双年轻有力的手掌,指节分明,布满厚茧。

“仲弟!你可算醒了!”

一个身着青色深衣的男子快步走来,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书卷气。

张远只觉此人眼熟至极,却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见过。

“阿兄.....”他下意识开口,嗓音沙哑。

那人眼眶蓦地红了:“你从马背摔下,昏迷整整三日,可把为兄和阿姆吓坏了......”

记忆如潮水涌来,他终于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其兄长,未来的史学家班固。而自己,竟重生成了那个“投笔从戎“的班超!

“大汉......我竟回到了大汉,还成了班超班定远?”

“这不科学!”班超心中仍难以置信。

“仲兄可吓坏阿姆和大兄了!”一个稚嫩的女声响起。

班超循声望去,是个七八岁的女童,正是妹妹班昭。

班超正欲开口,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仲弟!”班固急忙上前扶住他,脸上写满关切。

“我儿可好些了?”一位老妇人声音从门外传来。

班超强忍咳嗽回道:“儿子不孝,让母亲担忧了。”

“我儿平安就好。”班母端来一碗肉粥,“我儿想是饿了,先用些粥食。”

“多谢阿姆!”

班超确实饥肠辘辘,道谢后接过粥碗。见他饮食如常,众人神色稍霁。

待班超用完粥,班母温声道:“我儿好生将养。”

又对其他人道:“都随我出去,莫扰了超儿休息。”

......

独处时,班超开始梳理自己两世的记忆。

“如今竟已是中元二年......“班超眉头紧锁。

“若按原定轨迹,刘秀不久将驾崩,我难道要如原本的那般蹉跎至不惑之年?”

他辗转难眠,思索着自己的前程,如今入仕唯二途径乃是举孝廉或投军。

但举孝廉之路已被豪强把持,可班家如今已经没落,只能勉强算寒门,欲走此路必倚窦氏。

然窦氏权势过盛,皇室早有忌惮,往后恐怕...

这时班超却是想到了班固的结局,正是因为受窦氏牵连方才丢了性命,《汉书》还是妹妹班昭最终续写完成。

至于投军,光武帝刚完成兵制改革,大规模裁军后想要投军亦非易事。

“献书!”

“对,还可以献书!”

灵光乍现,班超想到后世著名的《武经总要》。

《武汉总要》有两本一本是宋朝的一本是明朝的,乃是这两朝武举的教科书。而这两本自己读书时为了装13而背诵过。

《武经总要》文字内容不多,实用性很强,只要删掉不合时宜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自前汉起,朝廷对献书者赏赐丰厚,尤重兵书。

“若能进献兵书,至少可谋个入仕之机。”

他暗自盘算,“如今边疆未靖,若得从军,必能建功立业。”

“不过要想把《武经总要》整理出来也是不易,慢慢来吧!”

......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三月过去,这期间,再造大汉的光武帝刘秀驾崩,新皇刘庄于月前登基称帝。

这夜,班超正在灯下誊写《武经总要》。烛火摇曳间,他正待誊完最后一卷便歇息。忽然,一阵急促的砸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开门!”

“怎么回事?”班超心头一紧。

他快步出门,却见大门已被撞开。一名披甲武士领着全副武装的士卒闯入院中,身后跟着一群衙役打扮之人。这些人来势汹汹,直扑班固的院落。

“那人就是班固!”一个衙役尖声叫道。两名士卒当即如狼似虎地将班固按倒在地。

班超见状怒喝:“尔等何人?擅闯民宅,意欲何为?”

说着就挡在了班固屋前。

领头的军官看向班超:“你便是班超?“

“正是!”

班超双目如电,“你们是什么人,还不速速放了我兄长!”

军官亮出令牌:“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诽谤朝廷。某奉陛下与京兆尹之命捉拿要犯,还不退下!”

“耿军侯,何必与这些刁民多费唇舌?明府还等着回话呢!”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

“郭恂!”班家众人循声望去,无不震惊失色。

这位东观令与班家比邻而居,素来与班固交好,谁能想到竟会是他带着人上门?

“郭令吏!我儿待你如手足,你为何要害他?”班母颤声质问。

郭恂轻蔑地扫了老人一眼:“休得胡言!本官堂堂东观令,岂会与逆贼为伍?”

转头又对班超冷笑道:“再不让开,连你一并下狱!”

耿军侯闻言皱了邹眉,却是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