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朱棣为何胜出?

“对于父王而言,得到皇位之后,终究还是要传给儿子,他又不傻,何苦跟自己的儿子争抢?”朱高爔巧妙地反问道。

老皇帝满意地微微颔首,这也正是他所期待的局面,“他若能帮你坐稳位子,便是大功一件”。

“父王定不辱使命”,朱高爔代替便宜爹答道。

“接着跟爷爷说说,建文帝还犯了哪些错?”老皇帝催促道,他想一次性了解所有的隐患。

“建文帝让江阴侯吴高镇守辽东,为牵制燕兵,配合李景隆北征,吴高与杨文出师围攻永平。

吴高自知不是父王的对手,并不急于交战,父王一到,他便撤围而去,退保山海关。

等父王走后,吴高再次袭扰北平。

反复多次,令父王深感头疼。

吴高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心思缜密,用兵谨慎,他频繁去而复返,不断骚扰,不得不防,使父王无法放心地离开北平。

为彻底解决掉这个大麻烦,父王决心施行离间计。

湘王在建文帝的逼迫下引火自焚,湘王妃吴氏一同赴死。

吴氏,是靖海侯吴祯的女儿,而吴祯是吴高的亲叔叔。

堂妹被逼自尽,虽然吴高忠心依旧,但建文帝却疑虑重重,不敢信任。

父王利用建文帝的猜疑,给吴高和杨文各写了封亲笔信,对吴高情真意切,极尽赞美,对杨文却极尽诋毁,然后派人将信给二人,却故意调换,假装送错。

吴高收到的信,对杨文盛毁辱之。

杨文手中的信,对吴高盛赞誉之。

建文帝见到书信后,对吴高疑心更重,下旨削夺其爵位,将其流放至广西。

辽东二将,杨文勇猛,吴高善谋,二人配合得当,能充分发挥战斗力。

没了吴高的谋略,杨文不敢轻易出兵,父王从此解决了后顾之忧。

杨文之所以一心自保不出兵,除了失去最佳搭档外,建文帝的多疑,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建文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乱阵脚,自毁根基,想不败都难。

朱高爔见老皇帝陷入沉思之中,于是停下来,不再继续往下说。

“你爹起兵,宁王在干什么?他向着谁?”老皇帝探究地问道。

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乃边塞重镇,位于喜峰口外,连接辽左和宣府,地处女真、蒙古交接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正是因为此处乃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受宁王节制的大宁兵马,在所有藩王中,实力最强。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老皇帝有此一问,实属情理之中。

朱高爔缓缓开口,“父王起兵后,建文帝下旨令北方诸藩回京,辽王因道路受阻,泛海回京,谷王也返回京师,宁王迟迟没有动身,而且宁王曾经上疏,为燕王求情,建文帝一怒之下,削夺其三护卫。

父王击退吴高后,取道刘家口,走小路直奔大宁,见到宁王后,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宁王跟着你爹起兵了?”老皇帝神情复杂地问道。

朱高爔思索了片刻,“半推半就,宁王已经遭到建文帝怀疑,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如此,加入燕兵后,时常起草檄文”。

燕王曾向朱权承诺,“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高爔特意略过此节不提。

“喜峰口是谁驻守?”老皇帝愤而不解地问道,“大宁被搬空,他们在干嘛?怎么不派兵救援?”

“都督刘贞、都督佥事陈亨、都指挥卜万统领十万大宁兵马驻守喜峰口”,朱高爔言简意赅地回答。

“他们全都降了你爹?”老皇帝意味不明地问道。

“父王施行反间计,除掉了卜万”,朱高爔尽可能减少信息量,以免激怒老皇帝。

“陈亨曾在燕山左卫任职,他肯定降了”,老皇帝看人很准,语气肯定。

朱高爔点点头,表示老皇帝猜得没错。

“刘贞呢?难道也降了?”老皇帝追问道。

“逃了”,朱高爔拿起牛奶,猛喝了两口,老皇帝伸手在他后背轻轻拍了几下。

“十万大宁兵马都归了你爹,从此你爹将如虎添翼”,老皇帝感概万分。

允炆只懂得运用手中的权力去压制,让对方服从,却不知如何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难道咱真的看错了?

设法将各方力量聚合到一起,知人善用,而不是玩弄权术,是为人君的基本功。

允炆显然不擅此道。

老皇帝重重地叹口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咱得知错就改。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朱高爔感觉老皇帝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不动声色地吃东西,见缝插针地补充体力。

“李景隆败得有多惨?”老皇帝鼓足勇气,终于问出了他最不想面对的那部分。

“曹国公统帅五十万兵马围攻北平,而城内只有两万老弱残兵,硬是坚持了数日,直到父王带兵回援”,朱高爔放下杯子,擦干净嘴,而后说道。

“你的嫡母是个将门虎女,不好惹,单凭你那个大哥,连走路都费劲,是很难守住的”,老皇帝相信自己的判断。

朱高爔没有出声,老将顾成投降帮朱高炽驻守北平,还有姚广孝出谋划策,这些事儿,没必要悉数告诉老皇帝,谁知道他在盛怒之下会不会责罚,还是少透露些细节更为保险。

他又不是二傻子,便宜爹的实力暴露得越多,他们的处境越被动。

虽然老皇帝的内心此刻已经大大倾向于咱,但是只要未到最后一刻,一切变化皆有可能,决不能掉以轻心。

朱高爔不是不相信自己的祖父,他是不敢过多押注一位冷血帝王对亲情的看重。

总得为自己留足退路,才能进退自如,而不至于被逼入绝境,举步维艰。

他不太习惯指望着别人的善良而活。

敌人肯放自己一码,那当然是好事,若是对手执意下死手,也得有应对之策,才能平稳度过危机,迎来最后的胜利。

历史上,燕王朱棣九死一生,最后能胜出,不是靠着谁的善意,而是誓死拼搏,牺牲了众多部下,挣扎着坚持到最后。

老皇帝见大孙子若有所思,轻声问道:“爔儿在想什么?”

“爷爷,孙儿希望历史不再重演,靖难不必发生,每个皇室子孙都能善终,发挥自身所长,为大明的富强共同努力”,朱高爔言辞恳切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