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把妻子当帽子
- (英)奥利弗·萨克斯
- 1458字
- 2024-07-23 15:13:35
萨克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人类到太空行走并登上月球;携带人类信息的飞船飞出太阳系和银河系并正飞向宇宙深处;“蛟龙”号潜入最深的海底……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结果。但如果要问,人类是如何进行思维和认知的,或者说,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指导我们的行为的,这个问题可比上天入地要复杂得多!对这个问题的追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探索和研究认知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由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学科构成,新世纪以来,将教育学也纳入到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之中,形成“6+1”的学科框架。2015年以来,作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负责人,我相继提出“心智进化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使认知科学从交叉学科转变为单一学科。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一百多所大学开设了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认知科学的目标是探索并最终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认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无人机、智能语言和教育……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面貌。
英国出生的美国神经科学家、科普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一系列与神经科学有关的科普读物、游记、回忆录式的非虚构作品,以及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包括奥利弗·萨克斯这本由博集天卷出版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其实也是引人入胜的认知科学读物,因为他所讲的故事,都是与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有关的经典案例。
与大多数的科普作品一样,萨克斯讲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负责记录和描述现象和事件,提出问题,但不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位科学大师和聪明的科普作家,他更愿意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
萨克斯的每一本书都是非常精彩的认知神经科学经典读物。例如,本书的第一篇,讲述了一位音乐家P博士的故事。P博士有视觉功能缺陷,他分辨脸孔、景物的能力严重受损,只是辨别事物轮廓的能力依然存在,当他起身寻找帽子时,伸出手抓住妻子的头,想把她的头拿起来戴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了帽子!他还会轻拍消防栓或停车计时器的“脑袋”,把它们当成小孩子的头;在家里他会亲切地跟家具上的雕花把手聊天。当萨克斯对患者进行测试时,发现他连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手套也不认识,却能够识别出那是用来装东西的“五个小袋子”。他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吃饭、穿衣、洗澡……把每件事都化成了歌曲。若不能把每件事变成歌曲,他就做不了任何事。
很多读者恐怕难以理解P博士的故事,而多半只会把他当成一个行为怪异的病人。但如果你稍微懂得一点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你就会知道,P博士其实是一个右脑受到损伤而左脑仍然正常的病人。他能够正常辨别物体的形态并进行逻辑判断——这是左脑的功能;但不能将这些事物与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是右脑的功能。他为何做每件事都要唱歌?因为音乐和歌唱能够启动他的右脑功能,这样他受损伤的右脑认知能力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激活!
萨克斯不仅是一位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萨克斯的案例通过奇闻逸事讲出来,生动有趣,即使是一般的科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也可以读懂,正如我们能够读懂科学大师霍金介绍相对论的科普作品《时间简史》一样。本书所提供的大量生动的案例,则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遨游太空。21世纪人类回到自身,探索自己肩上这几磅重的“宇宙中最复杂也最不可思议的物质”——人类的大脑。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来参与其中吧!
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