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全家改制旧衣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进堂屋,陈超被一阵轻微的“哒哒“声唤醒。他揉了揉眼睛,发现炕上已经空了,林小满不知何时已经起床。那有节奏的缝纫机声响从堂屋传来,像一首勤劳的晨曲。

陈超披衣起身,轻手轻脚地走到堂屋门口,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得驻足——林小满正全神贯注地踩着缝纫机,纤细的手指灵巧地引导着布料,额前的碎发被汗水微微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她的嘴角噙着一丝满足的微笑,仿佛正在进行的不是枯燥的缝纫工作,而是一场令人愉悦的艺术创作。

“醒啦?“林小满头也不抬,却能感觉到陈超的存在,“锅里热着粥,你先吃吧。“

陈超没有动,反而走到她身边坐下:“这么早就开始干活?“

“嗯,昨天接了王婶家三条裤子,说好今天上午来取的。“林小满终于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我算过了,这三条裤子能挣九毛钱呢!“

陈超看着她眼下的淡淡青影,心疼地说:“你昨晚做到几点?别太累了。“

“不累。“林小满摇摇头,声音轻快,“我喜欢做这个。“

正说着,刘玉英从灶房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粥:“超儿,先吃饭。“

陈超接过碗,注意到母亲的眼睛一直往缝纫机上瞟,眼神中混合着好奇和渴望。他突然想起什么,放下碗走到母亲身边:“妈,您想试试吗?“

刘玉英像被看穿心思的小姑娘一样,慌乱地摆手:“我哪会这个...老眼昏花的...“

“很简单的,我教您。“陈超不由分说地拉着母亲坐下,“小满,让妈试试?“

林小满立刻会意,起身让出位置:“阿姨,您试试看,我刚开始也不会,学了两天就上手了。“

刘玉英半推半就地坐在缝纫机前,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光滑的金属机身,眼中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这...这得多少钱啊...“

“妈,别想钱的事,“陈超蹲在母亲身边,耐心地解释,“这是咱家的了,您想用随时可以用。“

他拿起一块碎布,示范着如何穿线、如何踩踏板、如何控制布料走向。刘玉英学得很认真,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子般专注的神情。

“这样?“她试探性地踩下踏板,缝纫机发出“哒哒“的声响,针头上下跳动,在布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线迹。

“对,就这样!“陈超鼓励道,“再试试,手稳住布料,慢慢往前送。“

刘玉英又试了几次,线迹逐渐变得整齐起来。她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紧张变成了惊喜,最后定格在一种近乎虔诚的喜悦上。

“真神了...“老太太喃喃自语,“这比手缝快十倍不止...“

林小满在一旁微笑看着,突然提议:“阿姨,要不您今天帮我把这些裤边都缝了?我正好去趟自留地摘点菜。“

刘玉英眼睛一亮,随即又犹豫起来:“我...我能行吗?“

“当然行!“陈超斩钉截铁地说,“妈您的手艺全村闻名,这缝纫机就是工具,关键还得看用的人。“

就这样,林小满去自留地干活,陈超则留下来继续教母亲使用缝纫机。令他惊讶的是,刘玉英学得极快,不到一小时就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直线缝合了。

“妈,您真厉害,“陈超由衷地赞叹,“比我学得快多了。“

刘玉英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像个被表扬的小姑娘:“瞎说...我就是瞎捣鼓...“

但她的眼睛却一直没离开缝纫机,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陈超注意到,母亲的眼神中焕发出一种久违的光彩——那是一种重新找到自我价值的喜悦。

中午时分,林小满挎着一篮子青菜回来,惊讶地发现刘玉英已经完成了两条裤子的缝边工作,针脚细密均匀,丝毫不比她做的差。

“阿姨,您太厉害了!“林小满由衷地赞叹,“这针脚比我的还整齐!“

刘玉英不好意思地笑了:“哪有...就是随便缝缝...“

午饭时,刘玉英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不停地念叨着缝纫机的好处:“这机器真神,一条裤子半袋烟功夫就做好了...要搁以前,得熬上大半天...“

陈超和林小满相视一笑,都为母亲的开心而感到欣慰。尤其是陈超,他已经很久没看到母亲这样精神焕发的样子了。

饭后,林小满继续赶制订单,刘玉英则主动请缨帮忙处理一些简单的缝补工作。婆媳俩配合默契,缝纫机的“哒哒“声几乎没停过。陈超坐在一旁看着,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台缝纫机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下午,王婶来取裤子时,对做工赞不绝口:“这针脚真密实!比县里裁缝铺做的还好!“

刘玉英站在一旁,脸上写满了骄傲。当王婶问是谁做的时候,老太太竟然主动承认:“我帮着缝的边...“

“哎哟!刘大姐还有这手艺呢!“王婶惊讶地说,“以后我家衣服都找你们做了!“

送走王婶后,刘玉英像是年轻了十岁,精神抖擞地回到缝纫机前,主动要求做更多工作。林小满乐得轻松,专心处理一些需要技巧的精细活。

傍晚,陈超从地里回来,发现堂屋里的景象变了——缝纫机被擦得锃亮,旁边多了个小竹筐,里面整齐地放着各种颜色的线轴和剪刀、顶针等工具。母亲正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在一块蓝布上画线,林小满则在旁边指导。

“这是要做什么?“陈超好奇地问。

刘玉英抬起头,神秘地笑了:“给你做件新褂子。“

陈超愣住了。记忆中,母亲已经很多年没给他做过新衣服了。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没有余钱买布料。现在,这台缝纫机似乎重新点燃了母亲持家的热情。

晚饭后,刘玉英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休息,而是继续在灯下忙碌。陈超劝她别太累,老太太却执拗地不肯停下:“就差几针了...明天你就能穿上...“

夜深了,陈超躺在床上,听着堂屋里传来的“哒哒“声,心中五味杂陈。那声音持续到很晚,直到月亮西斜才渐渐停息。

第二天一早,陈超刚睁开眼睛,就看到一件崭新的蓝布褂子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枕边。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来,布料散发着淡淡的阳光味道,针脚细密均匀,领口和袖口还细心地做了加固处理。

“妈熬到半夜做的。“林小满轻声说,眼中满是感动,“连我帮忙都不让,说一定要亲手给你做一件。“

陈超穿上新褂子,大小正合适,布料挺括又不失柔软。他走到院子里,看到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背影瘦小却挺拔。

“妈...“陈超的声音有些哽咽。

刘玉英转过身,看到儿子穿着新衣服的样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合身吗?“

“合身,特别合身。“陈超转了个圈,“妈的手艺真好。“

刘玉英满足地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有了那机器,做衣服快多了...我寻思着,把家里的旧衣服都改改,还能再穿几年...“

当天,刘玉英像是找到了人生新目标,翻箱倒柜地找出所有破旧衣物,分类整理,计划着如何改制。林小满看婆婆这么有干劲,主动让出了缝纫机,自己去处理一些手缝的活计。

陈超下地干活前,回头看了一眼堂屋——母亲戴着老花镜,专注地踩着缝纫机,身旁堆满了各色布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傍晚回家时,陈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院子里晾满了改制的衣物:兰花的旧裙子加了一圈新花边,林小满的衬衫换了新领子,连那些破得不成样子的旧床单也被拼凑成了几个崭新的枕套。

“这都是妈一天做的?“陈超难以置信地问林小满。

林小满点点头,眼中满是敬佩:“阿姨中午都没休息,就啃了个窝头...我从来没见过谁学缝纫机这么快...“

晚饭时,刘玉英兴奋地向全家展示她的“战果“——不仅改好了所有旧衣服,还用碎布头拼凑出了两个围裙和几个布袋。

“这些布头以前都扔了,现在拼一拼还能用...“老太太骄傲地说,“我算过了,光这些改制,就省下了做新衣服的钱...“

陈超看着母亲脸上久违的自信和满足,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台缝纫机不仅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更让操劳半生的母亲重新找回了持家的成就感和尊严。

夜深了,全家人却都没有睡意。刘玉英在灯下继续她的“改制工程“,林小满在一旁帮忙,兰花则好奇地摆弄着各种颜色的线轴。陈超坐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到所爱的人眼中闪烁的光芒。

“超儿,你来试试这个。“刘玉英突然招呼他,手里拿着一件用旧军装改制的新褂子,“我看赵铁柱穿的这个样式挺精神...“

陈超顺从地走过去,任由母亲在他身上比划。在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注意到母亲的手虽然粗糙却异常灵巧,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精准。

这一刻,陈超突然意识到,这台缝纫机唤醒的不只是母亲的持家才能,更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希望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夜深人静时,缝纫机的“哒哒“声依然偶尔响起,伴随着刘玉英满足的轻哼。陈超躺在床上,听着这美妙的声音,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个家将会变得更好——不是因为有了多少新东西,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