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国演义9:黄巾军树倒猢狲散死

书接张维,张飞提出要擒贼先擒王,理论是对的,可是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张飞在关下,董卓在关上,张飞叫飞,他不是会飞,他够不着啊。关上一阵乱箭飞时,张三也再勇也顶不住,只好后撤,三爷的二次杀董计划无疾而终。不管怎么说吧,三兄弟这次是露了大脸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其实这话不全对,光有准备是不够的,关键要有实力,不然天上掉馅饼,被砸死的也有不少。友情提示啊,风险与收益成正相关关系,刘备三兄弟是出头了,可别忘了断首的武安国,还有倒霉的方岳和穆顺。话说,八路诸侯同请三人,贺宫使人去袁绍寨中。总结起来,为什么这次能赢呢?主要是搅屎棍袁绍不在,他要是在,还不知道能整出什么幺蛾子呢。袁绍知道前方大胜,按理说是不是得表彰一番呢?但是他没有,而是把战报给了孙坚,让他出兵。您说气人不气人?你不让你让孙坚上,你袁绍是来干嘛的呀?孙坚得到战报,转身就去找袁术,而且他还不是空手去的,他带着根手杖,当然也可以叫棒子。孙坚以杖画地狱,袁术,你他娘的太不是东西了。董卓与我本无仇隙,我为了什么呀?今我奋不顾身,秦冒失使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子说斗。无敌,我还是为了你们家呀,你怎么对我的呢?将军缺听谗言,不发粮草,至奸败绩。将军和安,你看看今天什么局面,功劳都是人家的,你们有什么?你说怎么办吧?袁术惶恐无言,咱也不知道他是后悔还是被孙坚手里的棒子给吓到了,命斩进谗之人,以谢孙杰。但问题是人杀了,可是两个人的隔阂已经产生了,信任破坏容易建立难。袁家兄弟今日这所作所为,都是给自己未来挖的坑。忽然有人来报户牢官来客,要见孙杰。孙坚辞别袁术回到本寨。来者何人?乃董卓爱将李珏,李觉可不是空手来的,他带来了董卓满满的诚意。丞相所敬着为将军,而今特使我来结亲。丞相有女玉佩,将军之子董卓佩服孙杰,他一点儿都不佩服打败吕布的刘备三兄弟。现在老董应该特后悔,如果当日高看刘备一眼,收了刘备做女婿,那他不就无敌了?现在他想拉拢老孙,孙坚怎么可能同意啊?你现在是臭狗屎啊,你女儿也是臭狗屎啊,我儿子一朵鲜花怎么能插在狗屎上?再说你一个女儿能值什么呀?一点实惠都没有。孙坚也不是傻子,董卓绝对是想空手套白狼,再说报信儿者也不会办事儿,怎么可以在袁术眼前说虎牢关来人了呢?现在袁术都知道董卓来拉拢了,孙坚就算有心也不可能答应。啊,孙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当复往日,吾欲移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你给我滚,早早献官,饶你性命,倘若耻辱,粉身碎骨,李逵抱头鼠窜,回见董卓,说孙坚何等无礼?董卓很生气,但是也没有办法,还得问李儒,好女婿呀,好女婿,我给你找个妹夫,人家不同意怎么办呢?然后李儒就出了一条绝户计,正是这条计毁掉了大汉的根基呀,什么计策如此具有破坏性呢?迁都,李儒的迁都理由有二,第一,温侯新败,兵无战心,咱们打不过,早晚得输。所以咱们。还是跑吧,迁都其实就是逃跑,只是给逃跑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近日皆是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路走入长安,方可无私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望于西都长安,传12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望于东都洛阳,今一传12弟,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咱们不是跑,是为了应天命,汉朝每12个皇帝一个循环,咱们刚好赶上了。首先,童谣总得有个出处,您说这是谁编的呢?这里咱们先挖个坑,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为什么例如要建议董卓迁都呢?为什么他就不能鼓励董卓和诸侯们战斗到底呢?因为李儒太懂董卓了,如果换成别人,比如曹操,例如绝对不会出这个主意,例如知道董卓进攻没有战略决心,逃跑没有撤退能力,他要是劝董卓打,打输了他,李儒就得背锅。再说,当年董卓打黄巾就是一路逃窜,老董可是老牌的逃跑将军啦,就算李儒不如董卓,早晚也得跑。既然早晚都得跑,为什么不现在就跑呢?跑的越早,能捞到的好处越多。迁都这个主意虽然馊,但他是最适合董卓的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计谋都是量身定做的,什么样的主公选择什么样的谋臣,什么样的谋臣又出什么样的主意。有的谋臣在解决问题,而更多的谋臣只在迎合主公的先散,所以看起来很蠢的计策之所以能够实行,本质还是迎合了领袖的想法,所以谋士和主公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诸葛亮的伟大归根到底离不开刘备的支持和信任。作为谋士,生在三国,或许没有比拥有一个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主公更幸福的事情了。李儒和董卓其实是三国中很好的一对组合,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迁都之计说到底就是李儒预判了董卓的预判,而且这个预判非常准确,正好说到了董卓的心眼里,董卓大喜,非入也,50不误,老董果然要跑吧?所以董卓找李儒出主意啊,从一开始就是让李。找一个逃跑的理由不得不说,例如就是董卓的贴心小棉袄,这个女婿找的太值啦,可迁都是说迁就迁的,必然要面对巨大的阻力,那么董卓是如何克服的?最终能迁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