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儿推拿手法补泻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助气血、津液等人体基本物质和增强人体生理活动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诸如补气、补血等。“泻”是泻其有余,凡能祛除邪气和抑制邪气亢盛的治疗方法,即为“泻”,如泻火清热、通下导滞等。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推拿治疗的补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经历代医者的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提出了许多补泻方法,特别是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补泻。小儿推拿的补泻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轻重补泻法

轻重是指医者在患者体表穴位上操作时用力的大小而言。轻手法治疗为补法,重手法治疗为泻法。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病证虚实、部位深浅、标本缓急等灵活使用。

2.快慢补泻法

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穴位上操作的速度,即频率。一般而言,快手法治疗为泻法,慢手法治疗为补法。正如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所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如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治疗,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实证,为泻法;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治疗,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为补法。

3.方向补泻法

方向补泻,在小儿特定穴中常用,主要用于手部穴位与腹部穴位。

手部特定穴位补泻:

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上做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如心经、肝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等穴,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唯肾经相反。

腹部穴位补泻:

在小儿腹部操作时,如摩腹、揉脐,向左摩、揉为补法,向右摩、揉为泻法。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摩揉腹部,有健脾止泻作用,故为补法;从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摩揉腹部,能通便消食助运化,故为泻法。

4.次数补泻法

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数的多少,这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适当的次数能使疾病很快痊愈,若次数少则起不到治疗作用;次数过多则无益,甚至有害。一般而言,次数多、时间长而轻柔的手法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而较重的手法为泻法。

以上补泻方法在临床运用时,应仔细辨证,并根据患者病证虚实,综合运用,以达扶正祛邪、补虚泻实之目的。夏禹铸《幼科铁镜》云:“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后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以上充分说明了推拿补泻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