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 裴建主编
- 1571字
- 2025-04-11 04:07:07
第二节 眩晕
【概述】
眩晕(vertigo)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可缓解,重者旋转起伏不定,难以站立,恶心呕吐。西医学属高血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颈性眩晕等范畴。
【主要病因病机】
眩晕多与忧郁恼怒、肆食厚味、劳伤过度及外伤跌扑、头脑外伤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暴怒,肝阳上亢,或好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过度劳伤,肾精亏耗,以及外伤跌扑、头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眩晕。
【辨证注意点】
1.诊断要点
详细问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程度、有无诱发、缓解、加重因素等现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十分重要。
(1)症状: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辅助检查:
血压,血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测试,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头颅CT/MRI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须与中风、厥证、痫证相鉴别。须区分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
3.辨证要点
区分实证与虚证,分辨脏腑。实证可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窍、痰湿中阻,虚证可分为气血亏虚与肾精不足。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以辨病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即耳石症,是由于椭圆囊斑中的碳酸钙颗粒脱落进入半规管导致。发病率在眩晕中占17%~30%。表现为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位置诱发试验可在70%以上的患者中发现与症状同步发生的眼球震颤,眼震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相对应的眼外肌的作用方向相一致。诊断时需注意与前庭性偏头痛及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相鉴别。手法复位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2.梅尼埃病
在眩晕中占4.4%~10%,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膜迷路积水。诊断标准为:①自发性眩晕发作至少2次,持续20min~12h;②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低到中频感音性聋;③患侧耳聋、耳鸣或耳胀满感呈波动性;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3.颈性眩晕
由于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大部分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造成。类似于颈椎病诊断中的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诊断标准为:①多于40岁以上发病;②发病常与体位改变相关;③发病时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颤;④扭颈试验阳性,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颈椎X线片/MRI示颈椎退行性变。
二、区别实证、虚证,辨别具体证型

三、治疗时分清标本缓急
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者治病求本。
【病例思维示范】
吴某,35岁,女,某年某月某日就诊。头晕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1周。1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曾先后多次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查头颅MR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颈椎CT、经颅彩色多普勒均未见明显异常,多次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佳,平时血压低,80~85/55~60mmHg。每到夏季三伏天眩晕症状加重,1周前因家中琐事而突然出现头晕症状加重,时有恶心,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故就诊于我科。刻下症见:头晕发作,时有视物旋转,恶心,面色苍白,不思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可诊断为眩晕。根据诱发因素、既往史、辅助检查可确诊为低血压性眩晕。
第二步:区分实证虚证。根据患者面色苍白,不思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可辨别为虚证眩晕之气血亏虚。故西医诊断:低血压;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证。
第三步:治疗。因辨证为气血亏虚,拟当益气活血,清利头目。
主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配穴:脾俞、气海;
操作:脾俞、气海用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
【常用针灸处方、经验穴及操作要点】
1.头针法
选顶中线,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min。
2.三棱针法
眩晕剧烈时可选取印堂、太阳、百会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
3.耳针法
选肾上腺、皮质下、额。毫针刺或王不留行籽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