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怀:只拣儿童多处行
- 《情怀:只拣儿童多处行》编写组编著
- 8118字
- 2025-02-16 08:07:51
万紫千红春满园——聊城小学教育的发展
2000年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2年冯明才任聊城市小学教研室主任,自此,他开始了献身聊城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事业的奋斗历程,聊城小学教育的发展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一、教学改革
冯明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地革除旧的、吸纳新的,教学才有活力,课堂才有生命力。教学改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除旧不是全盘否定,纳新也不是全部吸收。既要有包容的姿态,也要有自己的定力、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能见样学样地跟风,要求真理、务实效,课堂教学改革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一)课标教材教法培训
教学改革首先要从吃透新课标、新教材、掌握新教法的培训开始。于是,从2002年暑期开始的大规模、高频次、密集型的新课标、新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培训分为“走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专家培训和自我培训。“走出去”培训是指每年市教研室与各有关出版社、各学科专业理事会、各教研教科研机构联系,争取名额、争取机会,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全国参加多种形式的新课标、新教材教法培训交流活动,让教师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请进来”培训是指把课标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请到聊城,面对面、手把手地逐条解读、逐课剖析,示范展示,使更多的普通教师得到提高。专家培训是指想方设法邀请吴正宪、于永正、高林生、李静纯、应飞等全国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做客聊城,做学术报告,执教示范课,与老师们互动交流。自我培训是指利用聊城小学自己的名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近20年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超过500场次,培训教师近10万人次,这是在聊城小学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对新教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整体大幅提高,为全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迅猛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课堂教学改革
培训是充电,是提高,目的是学以致用、破旧立新、改革自己。随着大培训的深入,聊城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悄然开始。莘县实验小学的“先学后导、自主互助”教学模式,不仅凸显了“自学、互助、展示、反馈、拓展延伸”,还探索出了分组学习、捆绑式评价。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自学互助、展示交流,个个神采飞扬,人人口若悬河。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单元整合,多课渐进”主题语文课程体系把每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自主预习课、基础过关课、语文精读课、课文略读课、读写结合课、拓展阅读课、高效阅读课、主题习作课、习作讲读课、综合训练课等多种循序渐进课型的组合,在学生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单元整合节省出课时让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变课外阅读为课内有效“悦读”,让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阳谷县实验小学的“英语点读技术应用”让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口语水平飞速提升,有效促进了教和学的和谐发展。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创意课程”把课程还给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与生活携手,落实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关注和积极实践。数学实验课——让思维看得见,数学文化课——让数学多点儿文化味儿,数学实践课——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创意课程的设计既有对教材知识的深度挖掘,又有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让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三)优秀课例研磨
教学改革需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设计最具概念性的产品。课堂教学也需要最优秀的教师示范最先进的课堂,引领广大普通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实践到教学中,以达到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于是,冯明才便费尽心思联络各种国家级、省级教学赛事和研讨展示会议,极力推荐聊城的优秀教师参赛。他常说:“参赛的是一个老师,提升的是一个团队,受益的是一个地区。”自2002年以来,全市先后有侯文明、何仲秋、雷玉芳、任敬、邱凤春、王占霞等50多位青年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组织举办的讲课、说课、课例展示等赛事活动,以优异成绩凯旋,磨炼和成就了一大批教学专家,研磨了一大批最前沿、最先进的课堂教学案例,并通过送教送课、示范展示在全市大力推广,推动了全市小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课程建设
冯明才主张“课程结构决定着人的素质结构”,一个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开好国家课程,夯实启智养习,面向全体,花开满园才是春;创新校本课程,激趣挖潜扬长,因材施教,一枝红杏出墙来。”他的主张在全市各小学全面实施、大力推进,如今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振兴阅读工程
2009年,冯明才主持制定了《全市振兴阅读工程实施方案》,拉开了振兴阅读的大幕。基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他特别提出了“四百”(400首唐诗、宋词)工程和“五名”(名著、名篇、名剧、名曲、名画)工程。先确定东昌府区阳光小学为实验学校,通过近半年的打造,奉献了一场充满书香的文化盛宴,从读的书目种类、读的方式方法到如何展示读书成果、如何评价读书效果,为全市小学开展振兴阅读工程提供可借鉴和操作的范例;接下来的几年又连续发力,分别在茌平实验小学、临清武训实验小学、高唐实验小学、阳谷实验小学等召开现场会,进一步推动和巩固振兴阅读工程的成果。全市各小学上至城区学校,下至镇小村小、教学点,书香校园建设蔚然成风,以至于影响到家庭阅读和全民阅读。学生链接名著,享受文化;徜徉诗海,积淀文化;诵读韵文,涵养文化。依托教材,把古典名著、诗词曲赋、经典韵文、习作表达融成一个整体,学生在课内的阅读量低年级达到了60万字以上,中年级80万字以上,高年级120万字以上,达成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迁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目前,这项工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市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意义已经显现。
(二)“4312”艺体活动
过去的艺体课仅限于课堂教学和多种艺体比赛活动,并没有人着眼于长远去思考和规划,而艺体素养恰恰是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素养的关键。自2008年起,冯明才在全市小学强力推进“4312”艺体活动,即“4操、3球、1跑、2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10多年过去了,聊城小学的艺体教育可以说是“校校有特色,生生有技能”,由此而兴起的阳光大课间活动,更是成为全市各小学靓丽的风景。长年累月地训练,坚持不懈地练习,学生的艺体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在教学改革成果显现后,冯明才又主持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课表化,大力提倡因校制宜,积极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2013年,首先在中国教科院的指导下引进“益智课堂”课程建设,选取了东昌府区文苑小学、光明小学、阳谷县铜谷小学、冠县实验小学等作为实验校分门别类地开设益智课程,随后在全市有条件的小学推广开来。在益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2016年,又在全市小学推广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类别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建设,涵盖益智类、艺术类、体育类、手工类、文学类、语言类、棋艺类、人工智能类等10多种门类。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或组建社团,或走班选课,或老师一专多能兼职指导,或引进社会专业人员,师师各尽其能,生生各取所需。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真正构建起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学校发展
冯明才主张,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他提出:一是自我发展,充分发掘学校的现有资源,激活内部活力,以内驱力进行推动,主动进行自我革命;二是借力发展,学校之间、县(市)、区之间要建立联盟,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是区域内要走均衡发展之路,特别要关注农村学校的发展,要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让农村学校成为飘扬在田野上文化旗帜。
(一)实验小学的聚合与发展
2002年以前,各县(市)、区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是各套各的牛,各犁各的地,没有研讨和交流。2003年冯明才首先将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校长聚合在一起,建成工作上的共同体,以此来推动实验小学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带动全市城区小学的发展。各实验小学定期作为主场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和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目的。经过几年的时间,各县(市)、区实验小学脱颖而出,迅速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成为全市小学教育的排头兵和示范校,均第一批进入省级教学示范学校行列,为后来全市小学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长培训与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总设计师、掌舵人、引领人。学校要提升发展,校长必须先提升。冯明才又看准了关键点,抓住了牛鼻子。他每学期都要组织部分校长到北京、成都、重庆、海口、上海等地名校参观学习、交流访问,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借鉴先进管理方式,从学校文化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考核评价、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等观摩学习。校长都大开眼界,知道了名校的样子,找到了与名校的差距在哪里、发展出路在哪里。每次回来后,校长对照名校标准,摆问题、找差距、定规划、抓落实。冯明才又采取倒逼的工作方式,定期开展全市重点小学校际间观摩活动,督促各学校迅速发展、加快提升。全市重点小学改革热火朝天,城区学校的校长更是比学赶帮超,不待扬鞭自奋蹄。
(三)农村小学教育的春天
城区学校队伍发展起来后,冯明才又关注到了农村学校。他提出了“要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于是,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2010年,在冯明才的主持下,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第一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茌平县温陈政法希望小学召开,这标志着全市农村小学的发展和提升正式拉开序幕。会前半年多的时间,冯明才带着“农村学校怎么办?农村教师怎么教?农村孩子怎么学?”的问题,带领全市专家组多次到政法希望小学指导,按照名校的标准全方位进行打造,为全市农村小学树立了标杆和样板,真正实现了他提出的“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以此为契机,全市范围内农村小学掀起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升的高潮。随后,每年选定一所学校,召开一次“全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以此推动全市农村教育的发展。截至2021年,我市开了10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场会,打造了茌平区温陈政法希望小学、临清市大辛庄中心小学、开发区顾官屯中心小学、阳谷县李台中心小学、冠县东古城中心小学等20多处农村教育的典型和农村省级示范校。
(四)名校培植与建设
全市小学名校培植与建设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3年至2012年,通过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的创建为依托,着力建设一批高质量办学的学校;第二个阶段自2012年至今,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校。
2003年首批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启动后,每两年创建几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一批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的创建,重点关注过程,关注发展和提升,合格一所验收一所,宁缺不补。各学校为了达到示范学校标准,倾尽全力,全方位整改提高,研磨提升,每所学校验收之后,较之前,无论办学思想和理念、管理模式和方式,特别是教学质量和效益,都有质的变化和飞跃,全市小学办学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在全体学校全面发展后,冯明才又盯上了几所极具发展潜力的学校,以全国名校为标准进行重点打造。
《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山东青年报》以及齐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莘县实验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全国各地知名学校和教育机构等,上万人次到该校参观、考察,国家级、省级教育专家,如吴正宪、苏红艳、高林生、李嘉骏等多次来调研。冯明才借用众多参观者的话告诉记者:“莘县实验小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新课改10年来,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莘县实验小学找到答案。”
四、教师提升
冯明才经常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否有后劲,是否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取决于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他告诉我们,所有学校的顶层设计、所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有改革创新项目最终都要靠老师去落地,去实践,去总结提升。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把教师素质提升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一)名师打造
“名校出名师,名师带名校。”从某种意义上讲,名师的级别高低和数量多少代表着一个地区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过去聊城几乎没有省级以上名师,甚至市级学科带头人也寥寥无几。如何培养聊城的名师,让名师带动学校发展,成为冯明才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首先做好省级教学能手这篇文章,于是,每届省级教学能手评选,他总是亲自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亲自组织骨干力量集中研讨磨课,亲自带队参加省评选活动。每届评选聊城的选手都是名列前茅、载誉而归,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也带动了全市小学教育教学的提升。仅有省级教学能手,冯明才还是不满足,他又通过自己在小学教育界的影响力,联系全国各种赛事,极力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国级赛课,以锤炼打造国家级名师。从2003年的“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开始,到“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大赛”,再到“‘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课堂教学大赛”“‘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等,几乎全国的赛事都能看到聊城教师的风采,特等奖、一等奖捷报频传。韩晓、刘志国、王玉静……多位青年优秀教师频频亮相全国大赛舞台。冯明才终于如愿以偿,建立起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聊城小学名师队伍。
(二)名师带徒工程
为推动聊城市小学教育的发展,成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于2002年、2003年分别启动了全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培养活动,聘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吴正宪、李静纯、应飞到聊城担任相应学科的辅导老师,开展名师带徒工程。每学期都要邀请这些名师到聊城带徒指导,执教示范课,做学术报告。全市近万名教师目睹大师风范,聆听大师教诲。大批青年教师在这些国家级名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成熟起来,成为聊城小学教育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农村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作为具有教育大胸襟、大情怀的冯明才,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提升一直是他牵挂的。2012年他又启动了“全市小学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工程”,重点面向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利用聊城的名师进行带徒培养,从教育教学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再到教育教学艺术和智慧,全方位培训培养。每届两年,3届下来,省市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在全市特别是农村学校遍地开花,这些青年骨干教师像燎原之火,将全市小学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冯明才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快速发展的脚步仿佛永远不会停止,他又把目光转向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2014年他启动了全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综合素养大赛,每年一届;2017年他启动了“全市小学教师艺术素养展示”,每年一届。两项活动的启动和开展推动了广大教师一专多能、大练学科基本功、兼修艺术基本能力,塑造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新时代教师。
五、学生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其实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教师能力提升,冯明才最关心的还是学生,他心心挂记的是学生,口口提念的是学生,这些年来,在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的是学生,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多年后,小学阶段给学生留下的可能只有习惯,习惯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冯明才深谙此道,于是他提出“聊城市小学生双十习惯”,其中,“叠好被、扫好地、洗好手、排好队、吃好饭、读好书、写好字、健好体、学好艺、做好人”,成为各学校日常规范抓手。他还提出一年级新生入校至少要拿出两周的时间进行习惯养成训练。习惯养成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细节,要反复抓、抓反复。在他坚持不懈督导下,各学校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当作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制定规范,狠抓落实。如今走到哪所学校,人们都会感受到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风貌。
(二)基本功的夯实
学生基本功包括很多,听、说、读、写、算……在小学阶段都应该夯实,尤其是写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将是受益终生的事。对此,冯明才狠抓不放:一是要求各学校一定开好写字课,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好毛笔书法课;二是要想方设法配齐书法教师,加强写字指导;三是利用开现场会的机会,大力展示师生的书法作品;四是定期举办学生书法比赛。他大会大讲、小会特讲,在他的督促下,各学校各学科把写字作为常规教学重要内容,持续不断地抓,一抓就是十几年。目前,全市小学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提高。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
冯明才是数学名师,但他对语文情有独钟,特别是阅读。他曾经有个论断——一个人的素养差距不在于数理化,而在于他书读的多与少。他要求全市各小学要把阅读课上课表,让学生背诵传统文化经典,读中外名著,读整本书。把阅读作为学校永远的课题坚持不懈研究下去,努力构建不同类型的阅读课堂模式,于是自主阅读课(素读课)、绘本阅读课、诵读课、创编课、阅读赏析课(聊书)、成果汇报课、迁移拓展课、比较阅读课、专题阅读课、读写结合课、好书推荐课……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随之诞生,学生整日徜徉在书的海洋,享受着阅读的滋养,阅读能力整体提升。
(四)英语听说能力培养
2012年,冯明才敏锐地察觉,英语必须加强听和说的能力培养,这将决定着未来学生在外语方面是否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他还提出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听地道的英语、说标准的英语。他与外研社联合为各学校引进了英语点读技术,解决了部分英语教师口语水平不高的问题。2016年他又与外研社联合开始了“自然拼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让学生“听音能写,见词会读”。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大幅提高。
(五)艺术素养提升
“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冯明才提出要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会唱歌、会跳舞、会两种以上器乐、会画画、会制作、会审美。他要求各学校设立“艺术节”,给每个学生舞台,让每个学生展示,让艺术使学生变得自信、阳光、快乐,让艺术改变学生气质,提高学生涵养。如今,无论哪个学校都能呈现一台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汇演,学生也许成不了艺术家,但艺术的启蒙和熏陶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六)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6年冯明才提出,各学校要重视科学课,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要创建“创客实验室”,要让学生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融合起来。目前,各城区小学和有条件的农村小学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创客实验室,以社团的形式开始了小学创客创新教育。很多学校在国家级、省级机器人大赛、动漫设计大赛、3D设计大赛、创意编程大赛、算法竞赛、创客大赛……屡获佳绩,培养一大批“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小小程序设计师”“3D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小小红客达人”……特别是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STEM”实验室,建设仅仅3年的时间,就有40多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大奖,部分学生还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同台竞技,并位居前列。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这批学生中,一定会出科学家、工程师。
回首聊城20年来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感慨万千,聊城由一个“教育落后地区”蜕变成“教育强市”,这破茧成蝶的历程,饱含着冯明才的心血。20年的小学教育发展学校受益、教师受益,最受益的是全市几十万小学生。
冯明才每次活动结束时总是带领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诵念:“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宽广的气度、真诚的情感、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以及对母校和老师的深深眷恋。”这是如水的大爱,也是他对教育的真情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