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乡、会试诗命题与唐诗的接受
- 刘美艳
- 1907字
- 2025-02-18 09:20:30
一 学术史回顾
目前学界对试律诗较为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明显地集中于对唐代试律的研究,清代试律关注较少。如朱栋的《唐代试律诗用典研究》[1]从用典的角度对唐代试律做了研究,就诗题用典与唐代社会思想文化风尚及正文用典做了分析,对本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清代试律现存文献多,试律诗学、试律诗作、试律诗题文献大量保存下来,但缺乏整理,且工作量都比较大。目前有关清代试律的成果较少,且较为零散,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律诗理论方面的研究
徐美秋的《纪昀评点诗歌研究》[2]中设有“纪昀评点试律诗”一章,涉及对试律理论著作,试律的写作技法等,论述详细,考证严谨;梁梅的《清代试律诗学研究》[3]分阶段对清代试律诗学理论做了重点综合研究,为清代试律诗学方面有价值的研究,其《毛奇龄试律诗理论及影响》[4]以毛奇龄《唐人试帖》为对象,对试律诗创作方法的概括、审美原则的总结及理论框架做了研究,并论述其在清代试律诗理论方面的建设性意义。蒋寅的《纪晓岚试律诗学述论》[5]主要就纪昀的试律诗学做了探讨。
(二)对清代试律诗选本的研究
贺严的《清代唐诗选本研究》[6]及韩胜的《清代唐诗选本研究》[7],这两本专著对唐诗选本的研究中,都涉及试律诗选本的研究,对清代所选唐人试律诗选本做了宏观概述。单篇论文有代表性的为薛亚军的《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简说》[8],此文对清代试律选本的刊刻背景、选本的材料来源及编次、试律的评选笺注及其价值做了综合论述,便于对清代的唐试律选本做总体概观;陈伯海的《清人选唐试帖诗概说》[9]对试律选本及试律做法进行了一番探究,宏观简洁;贺严的《清代唐试帖诗选对诗法的分析》[10]从试帖诗选本所注重的诗题、限韵、结构、对仗等几方面做了简单介绍。
(三)对试律诗、试诗制度及社会风气的宏观研究
张丽丽的《清代科举与诗歌》[11]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论述科举与诗歌的关系,与传统文学的写法无异,其中忽略了科举与普通诗歌的桥梁——试律诗。单篇论文方面,杨春俏《清代科场加试试帖诗之始末及原因探析》[12]对清代会试、乡试、童试等加试诗歌的过程及始末做了详细论述;陈志扬的《清代对试律诗艺的探索》[13]从诠题、限韵、君权在场三个方面谈试律的性质特征,并就时文之法、普通诗歌与试律的关系做了简要阐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的另一篇论文《论清代试帖诗》[14],从试律诗制度的形成,清人研习的风气,清代试律诗的盛况及清人对试律诗的认可四个方面,对清代试律诗做了简要论述;刘和文、李媛的《法式善〈同馆试律汇抄〉与清人试律诗之研究》[15]概述了法式善《同馆试律汇抄》的编选目的,结合馆课试律谈清代试律对雅正诗学的追求,有一定可取之处;安东强的《乾隆帝、学政与试律诗》[16]从历史学的角度讨论乾隆朝加试试律的效果、学政对试律的推行及对抡才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究;蒋寅的《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17]对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的影响,功令试诗与试帖诗的编纂、出版,功令试诗与蒙学诗法的勃兴以及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等四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论述精辟,对清代试律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四)试律诗细部的研究
如郑天挺的《清代考试的文字——八股文和试帖诗》[18]中“试帖诗”部分对“赋得”体由来的解释及题目写作程式的论述,虽简洁明了,但颇有深度。杨春俏的《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19]对会试与乡试诗题中用韵进行了分析,虽对乡、会试诗题的统计并不完全,但其论述深入,数据翔实,有可取之处。詹杭伦的《试帖诗与律赋——读〈关中课士诗赋注〉》,对路德的《关中课士诗赋注》[20]做了研究,并举试帖诗例与律赋例,对路德的试律观念做了深入研究。蒋金星的《清代科举试帖诗“得×字”中“×”的位置》[21]与《再论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22]对韵脚字的位置做了研究,第二篇文章在第一篇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严谨,观点明确;宋巧燕的《清代科举试帖诗写作规范探析》[23]笼统地探讨了清代科考试诗的原因及试律诗的写作规范等。目前有关清代试律诗题的研究比较薄弱,杨春俏、吉新宏的《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24]以清代67科会试诗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题目出处及题目内容分类,与当时的文学风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风貌相结合,虽所涉诗题有限,但对本书的写作有启发意义。蒋金星的《〈清秘述闻再续〉乡试试帖诗试题补遗》[25]对光绪十四年到光绪二十七年的诗题进行了补录。综上所述,目前对清代试律的关注角度广,涉及试律的理论、试律选本、试诗制度与社会风气、试律本身的细部研究等,但总体来说,比较薄弱,现存大量的与试律相关的文献亟待解读。目前无论是试律理论,还是试律诗本身的解读都远远不够,甚至对于常科所试试律的科次及数量都没有确切的数字,亟待深入的挖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