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代乡、会试命题概况

一 清代乡、会试命题机制

清代乡、会试,按统一时间进行,考试内容严格遵照朝廷的规定,顺治三年即规定考试内容为“第一场,四子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第二场,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通,判五条;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38]。乾隆四十七年将试律诗提到第一场后,考试内容固定为:“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39]在具体命题中,会试及顺天乡试诗题为钦命,其余各省由考官出题,题目虽各有不同,但执行统一的命题标准。

乡、会试考官分为内帘官与外帘官两类,内帘官即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内提调、内监视、内收掌等,主要负责命题及衡文;外帘官主要管理考场事务,具体包括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主考官主要负责命题及阅卷录取工作,并审阅同考官所阅试卷及核定考生名次。清代乡、会试考官皆由钦命,选拔京官出任,其中对考官的资历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会试考官的名额、任职者的身份、品级等都异于乡试。清初,进士、举人皆可出任考官,雍正三年,将考官出身限定为进士出身之人“用进士出身之人,不用由举人出身之人”[40],此后成为定制。会试总裁,由礼部开列合格的人员中选任。乡试考官,据乾隆四十四年奏准:“国子监监丞、助教等,凡系进士出身者,一体考试试差,至别项人员,不得援以为例。”[41]宗人府主事、翰林院讲读、学士以下,詹事府左右庶子以下,内阁侍读学士以下,及各部院郎中、员外郎、主事,各衙门中书、评事、博士、监丞、助教等官,是为照常开列官员;以及六部侍郎、内阁学士、京堂、科道,及上述官员中出任过乡试主考及会试同考官者,都属于简任考官之列。其中顺天乡试考官的职衔高于各省主考。清前期主考官的差遣方式不固定,乾隆十二年谕令“考试与保举并行,内有保举而考列优等者,固可简任文衡,即未经保举而文艺入选者,亦一并简用,则人材不致屈抑,而众心亦当允服矣”[42]。此后,考试逐渐成为简任考官的程式,保举与否,都得参加考试,以考试为准。

乡、会试命题,在清代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最初都由主考官拟定,顺治十五年,命题方式有所改变,如《会试及顺天乡试钦命题目之始》条所载:“国初凡乡、会试三场,俱由主考出题。自顺治十五年后,会试及顺天乡试头场《四书》三题,由钦命密封,送内帘官刊印颁发。”[43]《清实录》也有相关记载,据顺治十五年二月甲申谕旨:“第一场《四书》题目,候朕颁发,余着考试官照例出题。”[44]此例并未形成定制,时有变化,至康熙二十四年会试及顺天乡试《四书》题目钦定,《五经》题目及二、三场题目,由考官拟出。但是钦命方式并未形成定制,仍在逐渐改变。雍正元年定:“第一场《四书》题,考官密拟,乡试交顺天府,会试交礼部,均于初七日赍捧进呈,恭候钦定。”[45]考题实则还是由考官拟定。后考题用内造折匣锁封,乾隆四年奏准:“四书题目,由考官恭拟密奏,用内造折匣锁封,乡试交顺天府,会试交礼部代奏,恭候钦定,仍锁封发出,转交内帘。”[46]会试钦命方式大致相同,考题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嘉庆四年又恢复康熙时旧制,“顺天乡试、会试头场题目,俱由钦命,毋庸进呈”[47]。乾隆二十二年科场加试诗歌之后,试帖诗起初列在二场,乾隆四十七年诗题列入头场,会试及顺天乡试诗题也由钦命。据记载:“顺天乡试及会试,第一场《四书》题、诗题,均由钦命。”[48]咸丰十一年,因新皇登基,太后垂帘听政,因而议准:“顺天乡试、会试以及凡在贡院考试,向系钦命诗文各题,均拟援照外省乡试之例,请由考官出题。”[49]同治元年谕:“本年会试首场诗文题,著礼部堂官于三月初八日黎明至乾清门领取书籍,赍交该考官拆封,于折角篇页内出题考试。”[50]将钦命诗题的方式做了改动,由王大臣代替皇帝将书籍出题篇页折角,主考官在折角页中选定考题。光绪初,因皇帝年幼,钦命考试题目多由孙家鼐代拟,等到皇帝年长后,才由皇帝钦命。而二三场题目,由考官拟定,据记载:“因思顺天乡试及会试文场每届命题,惟头场《四书》、诗题,系由钦命,其二、三场题目由正副考官公同拟出。”[51]

顺天之外的各省乡试考题,由同考官协助拟定,主考官掣签决定。乾隆二十三年,这一命题方式发生改变,以《五经》题“向例令同考官拟定,主考书签掣用,嗣后应将此例停止,令主考官自拟经题,以重关防。”[52]其后又定:“策题考官亲出,不得假手房考。”[53]至此,考题由主考官来出,由正副考官共同拟定,同考官不再参与命题。

二 清代乡、会试诗命题及唐人作品的重视

清代乡试原在十六省举行,包括顺天、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光绪元年陕甘分闱,陕西、甘肃分别命题,乡试省份变为十七省,据记载:“甘肃、陕西两省现在分闱考试,甘肃路途较远,所有请派考官,著礼部于陕西之前,具题办理。”[54]

清代乡试诗题主要保存在《清秘述闻三种》及《清代朱卷集成》中,其中《清秘述闻》中收入304例考题,《清秘述闻续》中收常科乡试考题应为620例,宗室乡试考题为40例,《清秘述闻再续》中所收考题应为107例,有清一代,乡试诗题总计应为1071例。但由于考题保存不完整,部分乡试缺题,如嘉庆年间缺4例考题,分别为嘉庆九年甲子科云南考题、嘉庆十二年湖北考题、嘉庆十三年湖南考题、嘉庆二十四年湖北考题;光绪年间缺题31例。因而,《清秘述闻三种》中实际收入的诗题数量为1036例。此外,《清代朱卷集成》中补入23例考题,现存清代乡试诗题共计1059例。就所行科数而言,乾隆二十四年到嘉庆三年,共举行19科乡试;嘉庆五年到道光二十九年,外加补行乡试,共举行45科;光绪十四年到光绪二十七年共举行7科。常科乡试共计71科,宗室乡试40科,清代乡试共计111科考试中试诗。

清代试律命题不同于唐代,考题多有出处,据清人商衍鎏所述:

出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如“馌彼南亩”之用《诗经》,“同声相应”之用《易经》,“射使人端”之用《淮南子》,“十日一雨”之用《京房易候》,“扪虱而言”之用《晋书·苻坚载记》,荷盖、苔钱、松针之用《格物总论》,“春城无处不飞花”之用韩翃《寒食》诗句,举例一端,可概其余。[55]

清代乡、会试诗命题大抵如此,大部分考题依经据典。现存考题依经、史、子、集分为四类,经部考题共计122例,史部49例,子部33例,渊源于集部的考题最多,共计832例,另有23例考题出处不明(包括随意命题以及即景之题)。四部分类中明显以出自集部的考题为主,可见,清人在乡试诗的命题中,以文学类作品为重,尤其偏重于诗歌。具体到集部,出自唐之前作品的考题有173例,其中包括出自《文选》的135例考题,及零散的38例;出自唐人作品的考题有441例,包括唐诗所出的422例,及唐文的19例考题;此外,宋代作品出题186例,金、元、明、清四朝作品出题32例,现存出处明确的1036例考题,唐人作品出题约占43%,很明显,清代乡试诗命题以唐人作品为重,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以唐诗为重。

会试诗题包括常科会试诗题67例,宗室会试40例,共计107例考题。常科会试有一题为随意命题,如乾隆四十年乙未科考题《赋得灯右观书(得风字)》,其余考题皆有出处,出自经部的16例,史部的5例,子部的10例,集部的35例;集部中又包括出自《文选》的考题8例,唐代文人作品的16例,宋人作品的9例,元人作品的2例,综合常科会试出题情况,四部分类中明显重视集部,集部又以唐人作品为重。尤以唐诗出题为重。宗室会试考题出题分布,经部12例,史部1例,集部25例,以集部为重;集部中《文选》出题7例,唐人作品出题13例,宋人作品出题5例。综合会试出题情况,唐人作品,尤其是唐诗出题占明显的优势,占所有考题比例约为27%,同时出自经部的考题也较多,占所有考题的约26%,显然,清人会试命题中以出自唐人作品的考题数量居首。

综合清代乡、会试出题的总体情况,无论是乡试诗命题,还是会试诗命题,都明显以唐人作品为重,而会试考题多为钦命,统治者在命题中有明显的崇唐倾向;乡试考题多出自考官之手,考题也以唐人作品为主要出处,唐人作品,尤其是唐诗所出考题在所有考题中所占的比重高于会试。可见,乡试考官在命题中也贯彻官方崇唐的倾向,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从命题的角度入手,研究唐诗与清代乡、会试命题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清代官方的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