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157.人无远虑
-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国师篇
- 唯儿时多梦故
- 4088字
- 2022-02-10 06:00:10
铜庆玉家是早就接到巫二泉的家信,知道玉锦兮得了一个实缺的。高兴是自然的,只是想着官身不由己,又是个为皇宫提供服务的衙门,就有了他们今年没法回来过年的心理准备。
谁知道他们不但回来了,回来的时间还挺早,简直喜出望外,就算是听说玉锦兮还要回去值班,也不觉得遗憾了。
这一年玉锦兮虽然天南地北地跑,但是蜀中她是一直没回来的。诚然此地也有不少北方人喜欢的瓜果特产之类,但这里是玉家的根基,她不想在玉家的生意中插一手。
只是她既然还要回去,珍姐儿又是个常住的,就不适合住在外院的双泉院了。玉锦兮在询问过闺女的意见之后,把她托付给了三太太陈氏。
玉锦兮如今在玉家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再加上秦姨娘自己作,愣生生把个儿子给作到了三太太陈氏的名下。陈氏见了玉锦兮,就不是一般的高兴。
“你放心,珍姐儿在娘这儿一定吃得好睡得好。知道你不想给孩子裹脚,金桂院那边我也会看着的。”
玉锦兮谢过了她,投桃报李地问了问俩兄弟的科举大业,很遗憾地得到了仍然没能通过的消息。
这么难啊?!幸亏她走的不是科举的路子!
玉锦诚和玉锦智都有些愧疚,觉得对不住兄长在外头的奔波。
玉锦兮安慰他们:“这算什么?若是科举之路好走,铜庆也不会就这么几个举人了。”
玉鑫多:“你在家多歇几天吧?大老远的怪累的。”
玉锦兮道:“不了,后天就该轮到我值班了,好在也没有什么大事,隔几天我还是会回来一趟的。”
她在家只住了一天就走了,到底还是抽时间去看了一次秦姨娘。秦姨娘一见她就把她抓住了,语无伦次地说自己不是不想要她,是三太太从中作梗看她养了个好儿子眼馋什么的。
玉锦兮叹气,安慰了她半天,到最后还给她留了几百两银子,并再三保证以后每年都会给她足够的银子安身,秦姨娘终于安静了。
好吧,她也知道秦姨娘可怜,可是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也太明显,就这么相处着好了。每年不过是简短的会面和几百两银子的事儿,就当替原身尽孝吧。
离开玉家之后,她顺带着向南直飞,不出意外地发现国家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再阻挡她了。她给敏国公老夫人提供金丝楠木做寿材的事情已经在上层社会里传开,有的人家知道她能找到好木头,已经开始试探她的口风,问能不能弄到花梨木了。
她空间里倒是有一些,不过她准备留给珍姐儿打家具当嫁妆。说起来好笑,这还是她从别人口中得到的常识呢。
原来养女儿要操心的事情这么多,就连嫁妆都是要从小攒起来的,尤其是一些比较稀罕的东西。
那位托她买木头的人家还感叹,说是江南嫁女儿之风更甚,连床都是提前好几年就打的。
她当时都傻眼了,怎么可能?!
那人就给她举例,说是一张精心雕琢的架子床要耗费多少人工,最华丽繁复的花纹需要一个木匠花二十年才能完成。
玉锦兮这个土包子开了眼,江南的家具质量最好,她决定在江南找个好木匠,现在就开始给闺女打家具!
虽然说女方的家具要量了房子之后才知道什么样的尺寸合适,可她怕什么啊?她木头多,到时候多打几样不就成了?多余的她自己留在空间慢慢用。
如今她空间里的床,还是以前用粗笨木头打的呢。她一门心思地挣钱养空间,根本就没在意这个。啧啧,瞧瞧她这生活质量,还不如以前呢。
跑到热带原始森林里当了一天伐木工,也不过就是伐了一株巨树就不得不离开了,她没跟玉鑫多撒谎,又该轮到她值班了。
好在值班也不累,几个值班的小吏把她的值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儿都不用她动手。蕃育署如今闲得很,也没人上门,她这个值班,其实就是在衙署里偷闲。
玉锦兮在衙署里睡了半天觉养足了这几日因长途跋涉而耗费的精神,然后就把全部的精力又放到玉萃斋的生意上去了。
就这样一直忙活到年底,玉萃斋打烊之后盘点账目,嗯,非常好,又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一年!
玉锦兮大手笔地给每个人都发了个大红封,然后就带着一家子回了铜庆过年。半路上还拐了个弯儿去了洛邑一趟,除了送铺子的分红之外,还给郭家送了一大堆年货。然后就被不见外的郭明生给安排了个活儿,牧哲兄你回京的时候能不能顺便把我侄儿侄女他们带回去?
玉锦兮:对哦,他们的孝期满了,可以回京该当官儿的当官儿,该上学的上学了。
她欣然应允,多好,珍姐儿不用继续在家闲着了。
玉家的热闹比起去年来更甚,去年玉锦兮只是个散官,今年就是个七品的实职了。按照这个势头,明年还会升官儿也说不定啊!六少爷这么能干!
一大家子下人都跟着巫二泉他们几个喊她大人,喊得自己心里美滋滋的,看,我们玉家也有当官儿的了。
铜庆当地的知县甚至还亲自登门拜访,虽说两人的品级相同,但京官自动比地方官高半级不说,人家还不是一般的京官。
就跟现代社会许多人对于祖国首都有着天生的向往一样,大月的官员们心心念念的就是当京官。天子脚下啊,升官的机会比当地方官多多了。
玉锦兮再不愿意应酬,也得出来接待宾客,别人都没那资格。就连大老爷这个多年的监生,也不过就是敬陪末座的份儿。
玉老太爷觉得可提气了,早在珍姐儿回来说郭家的人因为老夫人去世都回老家丁忧守孝之后,便格外地注意起自己的身体健康来。
全家人都把玉锦兮当成了宝,巫二泉他爹,也就是玉家的老管家巫天富,恨不得一天往双泉院跑八趟,不是问新衣服合不合身要不要再改改,就是问今儿的菜式合不合口味,好在他不敢直接问玉锦兮,只逮住自家儿子孙子问。巫二泉和客路拿他没办法,只好轮流跟着他,免得他把一双老腿儿给跑坏了。
好不容易熬到大年初五,玉锦兮以初七就要上班为由,带着一家子跑了。对了,顺带着又带了俩十七八岁的男仆,不是说铺子里忙不过来么?
玉锦兮按照自己给下人起名的习惯,把这俩男仆起了帆悬和海生的名字,扔给巫二泉就不管了。
到了洛邑接了一大堆郭家的人,清一色的小辈儿,都把她跟郭明生一般称呼,立刻收获了一堆的世侄世侄女世孙世孙女,光过年的荷包就不知道发了多少出去。
珍姐儿也没少拿压岁钱,和她的一堆哥哥姐姐们几个月不见,立刻凑在了一起嘀咕起来,一直到吃完午饭该启程了,这才手牵着手来找玉锦兮了。
还对着爹爹咬耳朵,要把她的姐姐们都放在她那漂亮花屋子里的床上。
玉锦兮叹道:“珍姐儿啊,你那小床放不下那么多人。还有一些小的呢。”
珍姐儿才悻悻作罢,但还是在草地上铺了厚厚的毯子,然后才让玉锦兮收人进来。
她还嘟囔呢,说家里的床太少了,爹爹的床还在那个她都不能进去的地方用不上,害得她的姐姐们要睡草地。
玉锦兮立刻想起自己年前的决定来,嗯,随行的有郭敬良夫妇,她可以问问他们俩,这官宦人家的女儿,是怎么筹备嫁妆的。
不过这事儿也不用太着急,珍姐儿才刚虚岁七岁,她空间里的好木头是现成的。别的东西就是想现买,对她来说也容易。
过完年之后的生意就冷清不少了,玉锦兮得以更多的清闲时间,加上珍姐儿和她的同窗们许久没见,恨不得天天缠在一起。又加上郭敬良百般邀请,干脆就又搬到了大长公主府的客院里去住。
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除了郭明兴兄弟俩还得需要到九月才能回京之外,别的都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冬天格外长,都到了二月了,田野里还是一片土黄色,好在冬小麦比较抗冻,还能保留着一些绿色。
光禄寺今年长了个心眼儿,生怕跟去年似的,上林苑猛不丁地就撂挑子,害得他们年底的时候抓瞎。今年的单子比起往年同期来,少了三成。而且十分有规律,保持着三天来一趟的节奏,几乎每回的单子都是一样的,除非是遇到了大宴的时候。
也不知道是从别处补齐了,还是收敛了。玉锦兮倾向于后者,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前任光禄寺卿的下场可不怎么好,年前就带着一家子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了,连宅子都卖了。
玉锦兮当时太忙,竟没抢到,十分可惜。那宅子地理位置不错,玉锦兮想着买过来当库房的。大运河那边人蛇混杂,她不想要那儿的破仓库了。
她嘱咐巫二泉关注着本坊有没有要卖宅子的,反正是要当库房的,大小都不拘,应该不难买到。
巫二泉十分上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上头,居然还真让他找到一户。一看那院子还不错,房主要价也合理,当场付了银子,把房子买下来了。
玉锦兮狠狠地夸了他一顿,房间当库房,院子正好拿来打家具。闺女说的对,空间里的家具也该安排安排了。
巫二泉见她一件一件地安排下差事来,十分高兴,又到处给她找木匠。这个不太好找,不过玉锦兮说了,不着急,慢慢找。
岸阔如今最高兴,因为他又开始跟着大人在衙署里混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吃的又好,他的力气长了不少,再也不用华子善帮着去提食盒了。
华子善立刻感觉到了莫大的威胁,以莫大的热情投入到差事中去,生怕玉锦兮说不用他了。
玉锦兮对他们的小心思一点儿都不在意,她忙着呢。自己接手之后才发现,原来衙署里头管的事儿还是比较杂的。
外头小吏来报:下头的农户来告状了。
看吧,她哪是管给皇家供家禽的啊,连县太爷的差事都兼任了。
可她还不得不管,蕃育署下辖的这些农户,不管什么事儿,都是归她这个典署管的。说她是县太爷,也没太大毛病。
玉锦兮就把那人招来询问,那人头一回见这么大的官儿,进门就跪在了当地,头也不敢抬。
玉锦兮暗叹了一口气,温声道:“你有什么事儿啊?慢慢说,站起来说吧。”
那人感激涕零地磕了个头,慢慢爬起来,飞快地瞥了玉锦兮一眼,意外地发现这位大人好年轻。
呃,说正事,说正事。
农户就磕磕绊绊地把事儿说了,玉锦兮耐着性子听完了,懂了。
“你是说,地里的麦子被南苑猎场的麋鹿啃了是吧?”
农户点头:“对,对,就是。”
玉锦兮皱起眉头:“你怎么知道那是南苑猎场的鹿?”
农户道:“我家就挨着南苑猎场,他们那儿的鹿,耳朵上都有记号,小人认得的。”
“那鹿有人看着吗?”
农户委屈极了:“有人看着啊,大人,好几个呢,骑着高头大马,可厉害了。小人就喊了几声,他们就拿鞭子抽我,把我的棉袄都抽破了。大人,我家就这一件棉袄……”
说到后来,眼泪就吧嗒吧嗒地掉落了下来。
玉锦兮叹息,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全家人就一件棉袄,谁出门谁穿的情况并不罕见。今年冬天又冷,棉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了。
“来人,备马。”
这事儿得管,不但有棉袄,还有麦子的事儿呢,那可是老百姓的口粮。
大冬天的骑马不是一个美好的体验,但对于只能跑着的农民来说,还是舒服多了。玉锦兮本来是要给他也弄匹马骑着的,可是他不会,只能跟着小跑,还说这样好,跑起来暖和。
玉锦兮只好随他,不过她实在不想这么挪过去,问清楚了方向,打马带着几个小吏跟班儿跑了。
其实要是不讲究排场,她自个儿去才合适呢,那个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