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更容易出成绩

01 最怕你整天忙碌,却只换回一身疲惫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善于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换回来的就是财富和成功;如果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换回来的就是一身的疲惫。有些人辛苦忙碌了一整天,却因方法不当,能力不行,效率低下,结果什么成绩也没有做出来,还累得不行;有些人轻轻松松地干了一天,却由于方法得当、能力过硬、效率很高,所以做出了很亮眼的成绩,受到了奖励和赞赏。

在某企业里,有两名员工,我们不妨称之为员工甲和员工乙。企业提供给这两名员工每个月的经营成本都是5万元,然后每个月还给他们提供3千元的基本工资,提成则按毛利润的5%领取。员工甲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整天看起来都是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然而一个月下来,他做出来的业绩是4万元。换言之,连成本都还没有收回来!他自己只能领到基本工资,而拿不到提成,因为提成是从利润里按比例领取的。企业方更亏,因为除了要亏损1万元,还要支付给他3千元工资。

员工乙利用企业提供的经营成本,也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由于方法得当、能力很强,懂得怎么去经营,所以一个月下来,做出来的总业绩是35万元。这个月员工乙除了能领到3千元工资,还能获得提成,具体金额是毛利润的5%,也就是30万元乘以5%,等于1.5万元。

两名员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差不多,但忙忙碌碌一个月,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员工甲辛辛苦苦一个月,除了基本工资3千元,就只剩下一身疲惫。更可怕的是,如果连续几个月都不能为公司赚到钱,他还要面临被解雇的命运。要知道,即使你是老板,也一定愿意雇佣员工乙这样的人来为自己工作,而尽可能避免雇佣员工甲。

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这个情况。员工甲住得离公司很远,所以每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从家里出发,然后在路上花费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公司;员工乙住在公司附近,5分钟之内就能轻轻松松到达公司。难道因为员工甲比员工乙在上班路上要辛苦得多,所以员工甲应该比员工乙领更多的薪水,更应该得到晋升的机会?正常人显然都不会这样认为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认为:“勤奋现在已经无关紧要了,劳而无功算不上是美德。”也就是说,即使你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看起来似乎无比勤奋,但得到的业绩却很低,那么这种“劳而无功”就等于没有“劳”。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就等于什么都白白付出了。

在某公司里有一位财务总监,从入职以来,勤勤恳恳付出了10多年。而公司也把他从一个普通的财务人员晋升为了财务总监。虽然他坐上了财务总监的位置,可他的能力跟初进企业时相比其实没有提高很多。然而,他却经常认为自己资历最老,所以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然自己在公司里无甚作为,却从来没有过危机感。

后来,公司招聘了一批新人。财务部也进来了一名新员工,一位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女生,能力很强。公司有一项规定,老员工要帮助新员工更快地融入公司。所以作为财务总监,他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新同事。在相处过程中,他发现新来的女同事不但精通财务,外语和营销能力也都强过自己很多,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威胁与危机感。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被他抛诸脑后了。

新来的女同事执行起工作来迅速、精准、到位,由她经手的账目准确清晰,一目了然。而他身为财务总监,经手的账目可能由于粗心大意,结果频频出错,害得公司损失了好几家客户。出了这样的事,他却还是没有开始深刻反省自己。在他看来,不管这个女同事有多么出色,做出了多少的成绩,但她在资历上还是远远比不上自己的,所以对自己的位置还形成不了什么威胁。可惜他想错了,公司其实早就想提拔这位新来的女同事,然后让他提前退休了,只是没找到机会而已。

又过了一年,那位女同事在工作上表现得越来越出色,而他呢,虽然也很忙碌地工作,却还是小错不断。最后,老板终于忍无可忍,便把那位女同事提拔为了公司新的财务总监,他则被安排提前退休了。

在职场里,不是整天忙忙碌碌就可以的,而是必须提供良好的业绩,做出优秀的成绩。如果你是一位员工,要想不被裁员,想要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不能把苦劳当成功劳,而应该想方设法做出实实在在的功劳。因为只有功劳、业绩,才能让你远离淘汰的命运。

最怕你整天忙碌,却只换回一身疲惫。总之,就时间和精力的利用来说,如果做一件事情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就等于做了无用功,时间和精力都白白付出了。所以,不要试图用“苦劳”来为自己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开脱了,也不要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这样的表现成为低效乃至无效的华丽外衣,只有实实在在的“功劳、业绩、成果”才是你最应该做出来。

02 别再“盲碌”:事情规划好了,再投入精力

有位商业精英有这样一个习惯,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他都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情分成三类:第一类,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为了维持现有的状况,或使现有状态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类,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他绝不会开始第二类工作。而在完成全部第二类工作之前,他绝对不会着手进行第三类工作。他还给自己规定,必须在中午12点之前将第一类工作尽可能全部完成。因为他觉得每天上午对他来说是最清醒、最能进行具有建设性思考的时间段。

他还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几个小时、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内完成,总之,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拖延下去。也正是因为你把事情都预先规划好了,然后再投入精力去落实,你就一定能顺利地完成一件又一件工作,收获一次又一次良好的回报。

如果事先没有规划好,然后就随心所欲地做事,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也整天忙忙碌碌的,但其实只是一种“盲碌”,低效甚至无效地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很多,回报却收效甚微。你做了很多无用功,但很多应该尽快完成或者早就应该完成的重要的事,现在都还没有开始去做!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很能说明学会规划的重要性。有一位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上课。只见专家拿出了一个一加仑容量的广口瓶放在了桌上,然后对大家说:“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说完,他取出了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然后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放进了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才停了下来。这时,他问大家:“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道:“满了。”他反问道:“真的满了吗?”说完,只见他从桌子底下取出来了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左右摇晃广口瓶,以便使那些砾石能填满石块之间的空隙。

等砾石填满了石块之间的空隙后,专家又问学生们:“现在这个瓶子填满了吗?”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于是有些人不是很自信地答道:“可能还没有。”还有一些人则直接说道:“没有!”

“回答正确!确实还没有填满。”只见他一边说一边伸手从桌子底下又拿出了一桶沙子,然后把沙子慢慢地倒进了玻璃瓶里。当沙子填满了石块之间的所有空隙后,他又一次问学生们:“这一次瓶子被填满了吗?”“没有!”学生们大声回答道。然后,专家拿过来一壶水,然后倒进了玻璃瓶里,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倒完水后,他看着大家,问道:“谁能告诉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时,一个学生举手发言道:“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无论你要做的事情再多,无论你再忙,只要你愿意挤出时间,也还是能挤得出来的。就跟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是一个意思。”

“你的这个理解,也有一些道理,但我想要说明的道理并不是这个。”专家说,“这个实验其实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所以,我想问一问大家,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所谓‘大石块’其实就是对你特别重要的一些东西,每个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你的‘大石块’是什么,都应切记,要首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你将遗憾终生。”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的道理,除了专家所说的之外,笔者想得更多的是,规划的重要性。这个实验里专家先放置石块,然后填进砾石,接着填进沙子,最后倒进水,这样的操作顺序,就是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果专家不是事先规划好,而是随心所欲地往玻璃瓶里放东西,很可能就放不了那么多东西进这个瓶子里。例如,先放进砾石和沙子,然后再放进石块,能放进去的石块会大大减少。但这个实验的寓意里,石块比喻的是对我们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事。可见,事先规划好一切,这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盲碌”的困境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规划我们的工作,并且每一天都给自己制订好一套详细可行的工作落实计划。无论我们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都必须学会规划、善于计划,才有可能高效地达成目标。

在一天的工作开始之前,先要有个详细的“每日工作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被临时的变故打乱这种计划,所以你要留够一定的机动时间。在每日计划的基础上,你还要制定每周、每月的工作计划,合理控制自己的工作进度。这样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还做了无用功。

在工作计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我们要关注好时间与质量,并尽可能提前完成工作。因为,任何事情都难免会出现意外。当应该提交的任务与临时的事项冲突时,就很容易陷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被动状态,这与计划的弹性原则是同一个道理。

总之,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一定要学会规划我们的人生,规划我们的事业,规划我们的工作,规划好我们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然后把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优先落实,这样我们就绝不会陷入“盲碌”之中,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03 精力再充沛,也别浪费在不值得做的事上

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苏一,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硕士。进入职场后,他受聘于一家大企业。凭借着自己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苏一很快就做出了成绩。在入职后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苏一就开发出了一套很受市场欢迎的应用软件。苏一的工作成果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的能力也深得公司老板的赏识,于是,他很快便得到了提拔与重用,迅速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了项目主管。

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出色、业绩优异,他被提拔为了产品研发部的副经理。再后来,由于原来的产品研发部经理跳槽离开了,所以他被提升为了经理。苏一不但自身的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突出,还很富有领导魅力,所以深得下属们的尊敬和信赖。所以,产品研发部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做出优异的成绩,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老板坚信苏一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很值得培养成为公司的骨干栋梁,于是打算把他提拔到更高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价值。很快,老板将苏一调到了总公司,出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负责分担一些总公司高层才会去做的工作,主要是一些管理工作。

当同事们都在为他的高升感到高兴,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时,苏一自己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特长是技术而不是管理,如果去做纯粹的管理工作,不但无法使自己的技术特长得到发挥,还会让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渐荒废掉。更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做管理工作。可是,碍于老板的权威和面子,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对他来说根本不值得去做的职位。

果然,在来到新岗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苏一虽然在工作上尽心尽力、绞尽脑汁甚至废寝忘食,已经做出了尽可能大的努力,但所做出来的成绩却依然令老板很失望。苏一自己也感到压力巨大,为此,他耗费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的效益。老板也开始给他施加压力,使得他内心压抑,感觉越来越不想工作了。

有一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里,苏一跟老板详谈了自己的苦恼,然后申请回到产品研发部,哪怕是回去做一个普通的软件开发程序员,也毫无怨言。老板对苏一这段时间的表现当然是看在眼里的,知道自己要负主要责任,不应该把苏一放在完全不适合他的位置上。所以,老板最终同意苏一回归产品研发部,仍然担任该部门的经理。

对于职场里的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无论是加薪还是升职,都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但为什么这种事落到苏一头上时,他却不但不开心,还很苦恼、压抑呢?因为他被提拔到了一个自己毫无兴趣而且无法胜任的位置。对于苏一来说,当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是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当他硬着头皮接受了,然后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这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时,这份工作就变成了他的苦差事。虽然他已经很尽力了,但由于他没有做出什么好成绩,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收益,所以,他所有的努力都等于白费了。幸好他的技术实力非常过硬,所以老板还愿意把他安排回产品研发部,让他继续去做他最擅长也最喜欢做的工作。这对苏一来说,也算是一件幸事。

如果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他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或者不擅长的事,他往往很难做好。就像上面案例一样,晋升到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这个位置,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梦寐以求的事,很值得去追求和拥有。但对苏一来说,这个位置就是不值得去追求和拥有的,不是因为这个位置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坐到了这个位置后要负责去做的事情没有价值,而是因为苏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即使付出再多的时间和精力进去,也会做不好。最终事实也证明了,苏一往里面投入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但并没能做好。

除了上述这种不值得做的事外,还有一种不值得做的事,是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即使你去把这件事做得再好,也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好的变化,也不会让你的内心感到愉悦、满足。

精力再充沛、时间再充足,也别浪费在不值得做的事上面去。在管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不值得定律”,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不值得定律”告诉世人: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道出了人们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做的是一件自己觉得不值得做的事,这个人往往就会用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对待它,因此这件事很难被做好,而且即使做好了,也不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成就感。

那么,什么样的事又是值得做的呢?符合这样三个条件的事:一、“三观”正确且与我们的“三观”合拍(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适合我们特长、个性与气质;三、能让我们看得到希望、能实现我们的期待。

如果一项工作、一件事情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就是值得做的,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是值得的,因为它能把我们的付出转化为超值的回报。反之,则是不值得去做的,我们要果断放弃。如果让一个人去做一份与其特长、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事,这个人很难把这件事做好。这就好比一个喜欢和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人,偏偏让他待在化学实验室里天天做实验,他怎么受得了,怎么胜任得了?

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的标准,或者说依据,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还可以让自己的兴趣来评判。如果自己真的不喜欢,怎么勉强怎么尝试都还是不喜欢,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去做,因为做了也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人发出类似于这样的感慨:“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那些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人,大多其实也都忙忙碌碌,同时却也平平庸庸。他们耗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却都不曾取得过一些自己特别想要的成功。他们每天都看似很忙,也做成了很多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几乎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换言之,他们一辈子都在瞎忙。

当你确定你的工作对你来说很“不值得做”,请及早放弃!因为越早放弃,就能为你自己省下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然后,你可以将这些省下来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你确认是完全值得做的事情上。对每个人来说,如果能有所选择,还是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工作。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你的奋斗动力,并让你为之付出全部的时间与精力。

04 会用“四象限法则”,就不会胡乱消耗精力

每一天,沈皓都忙得团团转。最近,他经常向他妻子抱怨说:“我每天都太忙了,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只要到公司,就有很多事等着我;甚至我下班回来了,还有一堆事要我处理,简直没完没了。”妻子看他每天都这么烦恼,便问他:“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该怎么化解现在这个局面?或者说,你想过该怎么做事,才更合理、科学吗?”

沈皓一听不高兴了:“我怎么做事还用想啊?当然是集中精力,把所有事情都努力去做好,想办法解决啊。有一句话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奇怪的是,我这么尽心尽力地做事了,为什么工作还是做不好呢?”

妻子给他分析道:“你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依然没能把工作做好,根源是你在工作上目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并没有分出一个轻重缓急来。你应该在做事之前,先把所有的事情列一个表,然后从里面找出重要的事情先做,然后再去解决紧急的,至于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可以不做。我相信,你只要把重要的事情一件件做好了,你们老板就会重赏你了!”

沈皓听完妻子的一番分析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这样做了。没想到做事马上变得有条理、高效率了。按这套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沈皓成了公司里业绩最出色、工作成绩最优异的员工。

沈皓妻子给他分析问题后所提供的方法,其实在美国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里有详细介绍。这套方法在国内经过演变后,又简化为“四象限法则”。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我们先拿出一个象限,纵坐标代表“重要性”,从原点越往上代表越重要,从原点越往下代表越不重要;横坐标代表“紧急度”,从原点越往右代表越紧急,从原点越往左代表越不紧急。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代表“重要又紧急”的事情;第二象限代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第三象限代表“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第四象限代表“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

用“四象限法则”来给我们要面对的所有事情进行分类,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优先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做,哪些事情我们压根就没必要去做。熟练应用“四象限法则”的人都知道,当我们把所有事情分别归于不同象限后,这些工作落实的优先顺序往往如下:

首先应该做的是第一象限也就是“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这类事情应该马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做的是第二象限也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做完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后,就应该马上去做这一类事情,千万不要因为这些事情不紧急,就忽略了它们。其实他们和第一象限的事情同样重要!

至于第三象限也就是“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能不做就坚决不做。因为这一类事情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外,对你没有任何益处。

第四象限也就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你能够交代给别人做,就尽可能交代给别人做,尽可能不要自己亲自去做,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还要用在第一和第二象限里的事情,根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无论这类事情是紧急的还是不紧急的。

在你开始落实各项事情时,你可以自由地改变优先顺序,不断地重新检讨,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最该优先去做的工作。不该优先做的,就不要去做,能交代给别人去做是最好不过的了。

如果有一项重要的事情执行起来才发现,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时候你一定要学会寻找外力,让更擅长解决这种事情的人帮助你去完成。如果既解决不了这件事情,又不懂得去借力,而是一直在这件事情上打转,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外,对这件事情的最终解决毫无帮助。你甚至还会给自己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忧愁与焦虑。

当你需要拒绝执行一项“不重要”的事情时,很多时候是很不容易的。但该拒绝就拒绝,要干脆利落一点儿,直爽一点儿,不要犹犹豫豫,拖泥带水。

面对手头上的事情,如果不懂得按重要性与紧急度分类,然后规划好优先落实的顺序,以及借助他人之力去落实的计划,就可能会让自己烦恼痛苦不已,甚至把身体搞垮。

某天,一位男子最近感觉身体极度不适。他便来到了医院,但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完成。而这些事情总是折磨着他。令他特别难受的是,他好像从来没有时间去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最近这些天,他的身体终于出问题了,不但得了胃绞痛,晚上还常常失眠,白天又疲于奔命。因此,他现在情绪非常低落,感觉越来越沮丧悲观。

医生对男子进行了一番检查后,终于了解男子生病的根源在哪里了。这名男子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他在做事方法上出了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混淆了紧急的事与重要的事;二是办事效率低下,工作的时候习惯拖拖拉拉;三是他居然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重要的事情与紧急的事情是有较大区别的。我们将重要的事情拖延得越久,它们就会变得越紧急,同时我们会发现事情变得更糟糕。不仅重要的事情是这样,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也会这样。如果你不能及时去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次重要的事情,都会成为你的噩梦。

那些社会中的赢家之所以会成功,其中一个秘诀是,他们愿意主动承担生活与工作中重要的事情,并且能将其用最快的时间处理完毕。对于重要的事情,他们处理的原则是,能快则快、决不拖延。

其实不重要的事情也别拖延,否则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紧急且需要投入进去的时间与精力就越多。所以,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你可以不自己去做,但请以最快的速度安排给别人去做,落实的时间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四象限法则”告诉我们,想要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然后获得最佳的回报,那么在做事时一定要至少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永远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因此开始做事之前,一定要安排好事情的落实顺序。

(2)尽可能别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你的时间与精力。对于花了时间与精力去做好了,也对你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能交给别人去做就及早交给别人去做。

05 用好“二八法则”,把精力用于回报最高的事

当我们采用“四象限法则”将我们手头的事情分为“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既不重要又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这4类的时候,有一个从效率角度来说最大的缺陷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事情的价值。有些事情可能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做,但结果很可能却不理想,又或者得不到很大的回报;有些事情即使只需要花10分钟就能做好,但毫无价值可言……所以,当你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不分价值高低地去完成所有事情的时候,其实你宝贵的精力和时间都被浪费掉了。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出我们手头上的事情哪些是“毫无价值、低价值、价值对等”和“高价值”的事情。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个著名的法则——“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又叫80/20法则或者帕累托法则。这个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是:“在任何一组东西里,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在工作领域,二八法则被引申为了这样的内容:“有20%的工作能给人们带来80%的回报;剩余的80%的工作只能给人们带来20%的回报。”而在时间管理上,二八法则的引申内容则是这样的:“有些人懂得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20%的重要工作上,所以事半功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人却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80%的不重要的工作上,所以回报很低。”所以,我们要找出那些只占总数20%的重要的工作,然后对这些工作进行重点的关照。

当你把所有工作都按照“毫无价值、低价值、价值对等、高价值”来归类,你就明白自己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优先投入到哪些工作上了。相信当你把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价值”或“价值对等”的事情上后,你获得的回报将会倍增。

下面是笔者在运用二八法则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起很好的参考作用。

(1)找出最重要的事情,优先投入时间、精力去完成。

根据二八法则,如果一个人每天要完成10件事情的话,只需完成其中的20%(也就是两件事情),就可以产生80%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先找出这两件事情,将其标记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优先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快地完成它们。

(2)避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毫无价值和低价的事情上。

什么样的事情是会浪费我们大量时间、精力呢?为什么说它们是低价值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我们不妨看看下列这些:

毫无新意、例行公事的事。有些企业习惯于周一上午开例会,这本来是好事,但最后往往会流于形式,既不解决什么问题,又不产生什么效益,只会浪费全体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为别人而做的事。例如,替老板去参加一个礼仪性的会议,既不需要你发言,也不需要你带回什么有用的信息,只需要你(实际上是你的老板)出席即可。很多人以为这是老板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所以总是欣然接受。但其实除了浪费你的时间之外,并没有让你得到什么。

你不擅长的事。有些事情你并不擅长做,却还要勉为其难地去做,结果你做得并不好,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与其这样费时费力却不讨好,还不如学会委婉地拒绝呢。

别人也不感兴趣的事。例如,老板让你负责搞好企业的宣传橱窗,你尽心尽力地搜集有用的信息,花了很多心思把橱窗弄得你自己挺满意的。没想到你后来发现,同事们甚至老板都对此毫无兴趣,似乎都忘了这件事了。二八法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回报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只能是浪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不妨和老板商量一下,放弃吧。

把老板的询问当作命令。有一些工作狂老板是没有休息日的,或者说他的休息日是不固定的。所以,你在正常休息日接到他电话的概率就会很高。有的人在休息日接到老板询问工作进度的电话,尽管老板只是询问,他也会理解为是老板对他的工作进度不满意,从而做出放弃休息进行加班的决定。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确定已经保证了工作进度,就可以在休息日将类似的电话转接或者电话留言,保证自己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所花时间远远超出预期却还没有结果的事情。例如,和某个客户聊了很多次,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对方却还不肯下订单。这时候我们难免会对这个客户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放弃吧,但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坚持吧,又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才会下订单。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如果花费的时间超过了预期的一倍,那事情的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了。这时候考虑放弃是较优的选择,否则耗费的时间和收益将更加不平衡。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将时间花在低价值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事情,也只能取得20%的回报,甚至没有回报。对于那些低价值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即使你再出色地完成了,也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3)坚信自己的判断,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

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很有意义、价值很高的事,所以在别人眼中非常值得做。但是,如果感觉对你来说根本没有意义、价值很低甚至没有价值,那么你应该果断放弃。否则,你将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什么回报。

06 “ABC管理法”帮助你总在做重要的事

除了“四象限法则”“二八法则”能帮助我们做重要的事外,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总是在做重要的事。这种方法叫“ABC管理法”。

“ABC管理法”是一种工作计划的排序法,具体来说就是,每天下班前,又或者每天睡觉前,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以事务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分成ABC三个等级,并一一归好类;待第二天上班后,从A类事务开始做起,A类事务都完成了,然后再去做B类事务,B类事务都完成了,再去做C类事务。当日没能完成的工作,安排到第二天去做。当天下班前或者睡觉前,重新进行ABC三个等级的归类和按落实的优先顺序,把分好类的事务,按重要程度排好顺序。

“ABC管理法”能有效解决我们因日常事务异常繁多杂乱而感到手忙脚乱的状况,帮助我们在生活、工作或学习等方面的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我们总能在做重要的事,而不会出现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不重要的事上。

不妨先看一个案例。宋进是一位年轻教师。曾有一段时间,他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老师,很重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同时,他又打算趁着还年轻,考一个更高的学位。于是矛盾出现了:如果把学生们教好,让他们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那么他除了正常上课外,从学校回到家后,他还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怎么样能让学生们学习成绩更好。如果他更看重自己是否能考一个更高的学位,那么他下班回到家后,应该花更多精力到自己的学习上来。

很显然,在做出选择之前,他首先要为自己要做的事排一个先后次序。他更看重什么,要去做的事情的先后次序肯定会不一样。先后次序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冲突。意识到这一点,宋老师决定通过合理的排序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宋老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个规划,把未来可能要做的事情和要达成的目标写了下来。他要把这些事情都变成具体的行动。其次,他这个规划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可行的,有着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之分。最后,在确定一系列的规划后,他已经非常明确自己要做哪些事情,哪件事情应该什么时候做,以及怎么做。

在具体落实这些规划时,宋老师充分应用了“ABC管理法”。“A级”事务就是那些被规划为“重要的事”,这些都是必须落实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宋老师的短期目标里,最重要的是获得学位。为此,每天都会有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当天学习完和掌握好这些内容,就是当天“重要的事”甚至是“最重要的事”。

每天,宋老师先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快完成了“A级”事务,然后再去完成“B级”,例如,去批改学生们的作业,写教案等等。“B级”事务完成后,然后才是去做“C级”事务,如洗衣服、去超市买一袋大米回来之类杂事。当然,宋老师归为“B级”的一些事务,其实能在上班期间完成,就尽量在上班期间完成,这样就不会占用下班后的时间,例如批改学生们的作业。至于“C级”事务,能交给别人做就尽量交给别人。例如洗衣服可以让亲人或朋友用洗衣机帮忙洗一下,买什么东西如果可以送货上门,就要求送货上门。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不多的。为了能优先完成那些最重要的事,在进行了“ABC”三级分类后,还要把每一级的每一件事务按重要程度排好落实的顺序。例如,归到“A级”的事务,在重要程度上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总会有些特别重要,有些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还要对“A级”事务进一步细分。这样做,你就能总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

当然,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要程度很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件事情究竟应该归为“A级”“B级”还是“C级”其实都是你自己说了算,由你自己的感觉决定。我们为什么要运用“ABC管理法”,目的就是把我们可能要去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列一个落实的先后顺序而已。因为这样做,能帮助我们最有效地利用我们当前的时间,让我们总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那些价值很低甚至毫无价值的事情,就不怎么会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们的做事效率就变得越来越高,回报越来越大。

用“ABC管理法”为你第二天面临的所有事项分好类,列好落实的先后顺序,这是既省时又省力的一个方法。当你把所有事项分别列进了“A级”“B级”或者“C级”里,并排好了落实的先后顺序后,把它作为你的《每日任务清单》。

这份专属于你个人的《每日任务清单》,能时刻提醒你,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事可以找别人来替代你去完成,哪些事情你可以不必去做。这样你每天都会很有充实感与成就感。如此一来,你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其实都总能用在做重要的事上。于是,你的工作是高效的,你做出的成绩是出色的,你的回报是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