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当甄别成为寻亲救助关键

甄别,顾名思义,是对一个个细节实施推敲与分析,以确定来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与救助管理的寻亲有紧密的联系。甄别是达到寻亲目的的重要方法。

2011年之前,每年因各种原因暂时找不到家而滞留在上海的150名左右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十几名能够回家,已经是非常有效的成绩了。但自从推行寻亲甄别制度之后,成功率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中,各地经济实力都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尤其在上海,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因故滞留后向其予以救助,在经济上的承受力一般不会是大问题。

但是,即便救助站提供再好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家也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向往,家是能够自由活动的地方,是一个爱的港湾,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归宿。

所以,甄别是寻亲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件涉及人生的大事。

此路不走,何谈救助?此路不通,何以寻亲?

显然,甄别与寻亲是帮助流浪生活无着人员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基本工作内容。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自从把寻亲列为救助管理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加以奖励措施,这使原来停留在一年7%左右的寻亲成功率,增加到15%以上,有了明显提高。

甄别,既是寻亲工作的最初阶段,也是贯穿于整个救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谁能想到,有的流浪受助人员平时对工作人员很抵触,但是一个一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的午觉,几句不经意的梦话,竟成了寻亲甄别的重要线索?同时,流浪者人员广泛,情况极其复杂也是令工作人员感到头疼和棘手之事。人们要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理出有价值的头绪。

在接触的流浪受助人员和临时求助人员中,他们往往具有典型的两重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首先是不确定性随处可见,往往会使原本有价值的线索,瞬间变成无价值可言的信息。同时,他们何时提出回家,或者他要去的地方是不是他真实的家;或者今天说回家,明天他不想回了,都是需要费神解决的问题。最令人头晕的是,有些患有精神和智力障碍疾病的人,会随着别人的提示和回答,回答与其毫不相干的同样的地址,几乎就是让人绕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洞穴。

其次是复杂性,特别是地域的复杂性。这些流浪生活无着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包括我国的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甚至于国外。人员来自各民族,语言不相通,还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这导致寻亲出现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难以想象。

客观面对流浪生活无着人员的两重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不盲目回避和忽视现实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寻亲工作的重要部分。寻亲回避不了的是要经历一个甄别过程,而这个甄别过程就是让不确定的信息确定下来,使复杂的情况变得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