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文化主题教育49课
- 姚瑜洁
- 6186字
- 2025-03-31 19:47:47
第6课 巧手度乞巧
【活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2+15分钟(2分钟预备时间)
【活动背景】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象,经历史演变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被视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有切磋女红、乞文乞巧的习俗。
三年级学生对这类传统节日的了解比较少,而且由于七夕被视为中国情人节,似乎与小学生距离甚远,学生对七夕节的由来、传说都不熟悉。从“乞巧”方面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孩子们参与手工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手工意识比较淡薄,也就无法深刻理解“乞巧”的意义。
【活动目标】
1.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别称、习俗。
2.了解七夕节乞巧的习俗活动,体验乞巧的过程。
3.体会传统手工艺之美,感受巧手和巧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制作板贴,准备穿针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天象,听故事
(一)七夕观星乞巧
1.师:同学们,夏天马上就要到了,夏季的夜晚晴朗无云,是观星的好季节,浩瀚的银河真是神秘又美丽。今天,虽然我们不能眺望星空,但我们可以跟着三(7)班的贝贝小朋友一起上网冲浪,去中国天文科普网学习天文知识、探索星空的奥秘!
播放音频《贝贝探七夕》。
贝贝:你们好!看,天文科普网里有许多有趣的内容,比如科普大舞台、天之文论坛等,我可是这里的常客呢!咦?网站又有新上线的活动了——“七夕观星乞巧”,让我点进去一探究竟!
2.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七夕”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生1:我听说过七夕节,它是一个节日。
生2:七夕节好像与牛郎织女有关系。
3.师:你们说得对,“七夕”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但大家对于七夕节了解得并不深入。没关系,让我们跟着贝贝在网上继续冲浪,一定会有许多惊喜和发现!
播放音频《贝贝探七夕》。
贝贝:哇,好漂亮的银河!咦?你们是谁呀?
板贴:牵牛星、织女星形象图片
4.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1:这是银河系中的星星。
生2:我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星星。
生3:我知道北斗七星,但这两颗星星叫什么呢?
播放音频《牵牛织女星的自述》。
织女星:小朋友们好!我是织女星,位于银河的西岸,夏天的夜晚,我全身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因为我身边的四颗小星就好像一个织衣服的梭子,所以人们把我称为“织女星”。
牵牛星:你们好!我是牵牛星,在银河的东岸,与织女星遥遥相对,因为我所处的牛宿星系形状像一头牛,所以被称为“牵牛星”,人们把我和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5.师:真有意思,我们好像乘上了宇宙飞船,在和星星对话呢!同学们,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生:牵牛星,织女星,你们好!
设计意图:七夕节最早起源于古人观星象,“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源自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因此,从学生比较喜欢的天文知识入手,用网上冲浪的形式,再通过牵牛星、织女星两个卡通人物来引出主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天文诗中游
1.师:你们知道吗?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了,并产生了源远流长的观星文化。
播放音频《古诗引传说》。
牵牛星:是的,他们不但发现了我们,还为我们写过不少诗句呢。
贝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我学过《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一首诗,原来说的就是你们呀!
织女星:没错,这首诗里藏着一个人们赋予牵牛织女星的爱情故事,由此诞生了纪念牛郎织女的七夕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美好的传说吧!
播放视频《七夕节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个聪明又勤劳的小男孩,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可是嫂嫂对他很不好,总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让他上山放牛,时间久了,人们都叫他牛郎了。他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和老牛一起睡在破茅屋里,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牛郎赶着老牛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森林,走啊走,牛郎就看见了一条河。牛郎觉得累了,就决定在岸边休息一下。突然,一群踩着云的仙女来到河边,她们说说笑笑,一落到地上,便将五彩的衣裳脱下放在河边,进入水里玩耍起来,这里边最小的那个仙女长得漂亮极了!这时候,那头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她,是织女,只要你拿走她的衣服,她就会做你的妻子。”他真的很想娶织女做妻子,于是便听了老黄牛的话拿走了织女的衣服。
美丽的仙女们洗完澡以后,一个接一个地从河里出来穿衣服,这时候只有织女怎么找都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她急得嘤嘤哭了起来。这时候,牛郎拿着织女的衣服走了出来,“我很喜欢你,请你做我的妻子吧!”善良的织女看着忠厚老实的牛郎,害羞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牛郎和织女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几年以后,织女为牛郎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牛郎幸福极了。可就在这时,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嫁给凡人的事情,她非常生气,决心要狠狠地惩罚牛郎和织女。七月初七这天,天兵天将们奉命来抓织女。“我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请放过我吧!”两个孩子哇哇大哭,十分可怜。可织女还是被狠心的天兵天将们带走了。
牛郎回到家里,他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老黄牛又说话了:“织女是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它还让牛郎用它的皮做箩筐,担着孩子去追织女,牛郎只好含泪听从了它。就这样,牛郎用箩筐担着两个孩子一路追赶,眼看就要追上时却被王母发现了。王母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中一划,突然就出现了一条宽宽的天河,挡住了牛郎。伤心的织女和牛郎就在河的两边,一边哭一边呼喊着对方的名字。两个孩子也在箩筐里哇哇大哭:“妈妈,妈妈,我要妈妈!”这哭声感动了一大群喜鹊,它们争先恐后地飞来,架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踩着鹊桥,终于相会了。王母娘娘没办法,只好同意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可以在鹊桥上相见。
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伟大的爱情,每到七月初七,人们都会把水果和糕点摆上桌子,庆祝牛郎和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渐渐地,这种习俗就变成了七夕节。
2.师:听了这个故事,老师被牛郎和织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打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婚姻和家庭,因此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才会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祈愿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你们看,网页上写着:快来完成挑战,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吧!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刚才的视频故事里,大家赶紧举手来抢答吧!
出示PPT:
(1)“七夕节”是每年的哪一天?
生:农历七月初七。
(2)人们一开始是如何庆祝七夕节的?
生:在桌上摆上瓜果和糕点。
(3)七夕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生: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伟大的爱情。
(4)哪种动物为牛郎、织女相见搭起了桥?
生:喜鹊。
板贴:鹊桥图片
3.师:你们真棒,4道题都答对了,看!飞来了4只喜鹊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呢!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架起一座完整的鹊桥,帮助牛郎织女相会!
出示PPT:喜鹊图。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比较陌生,通过视频动画和简单通俗的语言,学生能够快速了解七夕节的由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接着运用问题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并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提升趣味性。
二、知习俗,懂乞巧
(一)观视频了解习俗
1.师:我们了解了七夕节的由来,知道了它的传说故事,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七夕节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个网站的活动叫“七夕观星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板贴:乞巧
2.师:你们真厉害,有一双雷达一般的眼睛!可为什么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呢?
播放音频《探乞巧习俗》。
织女星:哈哈,让我来告诉你!七夕节的习俗越来越多,因为人们特别羡慕织女的一双巧手,所以在七夕节时还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就成了七夕节里大家最重视的一项习俗,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牵牛星:小朋友们,考考你们,七夕节到底有哪些“乞巧”的活动?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七夕节的习俗》。
在民间传说里,织女是掌管纺织女工的仙女,因此未出阁的少女都要在七夕这一天会用各种方式向织女祈祷,希望能够变得像织女一样擅长女红。这些活动,被统称为“乞巧”。在乞巧活动中“得巧”的姑娘,就被认为将来会变得心灵手巧。

最早的乞巧形式,是从汉代开始的穿针乞巧:少女们要对着月亮,用一根丝线一口气穿过七根绣花针,如果穿针成功,就被认为是“乞”到了“巧”。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有了喜蛛乞巧的风俗:在七夕当天,女孩们要抓一只小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打开来看蜘蛛结了多少网,然后根据网的疏密程度判断乞到了多少“巧”。
明代以后,又有了投针验巧的风俗:在七夕的正午时分,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等水面上结了薄薄的一层膜时,放一根绣花针到水面上。如果绣花针的影子变成了云朵、鲜花、动物的样子,就是得了“巧”;如果绣花针的影子像棒槌,那就是没有得“巧”。
今年七夕,你要不要也来试着乞个巧呢?
3.师:看!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在刚刚的视频中,出现了许多七夕节的乞巧活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活动分别是在哪个朝代产生的,并上台来将正确的朝代与习俗名称一一对应连线,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穿针乞巧——汉代。
生:喜蛛应巧——南北朝。
生:投针验巧——明代。
板书:穿针 喜蛛 投针
4.师:太好了,你们成功完成了连线,鹊桥上又多了三只喜鹊!七夕节乞巧的形式真是多种多样、新鲜有趣!
出示PPT:喜鹊图。
设计意图:七夕节不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节日,也被称作“乞巧节”,是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学生对乞巧活动比较陌生,通过生动的视频动画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乞巧的活动过程,并运用连线答题的形式强化了学生对乞巧习俗的发展历程的认知。
(二)动手挑战体验乞巧
出示PPT:想要有更多的喜鹊来搭桥吗?快来完成计时穿针乞巧挑战吧!
1.师:好机会,你们也能来体验一把乞巧活动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挑战!挑战规则如下: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进行1分钟计时穿7针挑战,将线依次从7根针的针眼穿过去就算成功,能完成挑战的同学就能让一只喜鹊飞向鹊桥。
(学生运用安全的道具——海绵泡沫、塑料针、棉线,体验穿针活动)
2.师:时间到!老师想来采访采访你们,穿针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虽然挑战成功了,但差一点儿就要超时了,这个任务很难!
生2:有时候眼看线就要穿进去了,可手一抖又掉了出来,到后来我都快没耐心了。
生3:我本来以为这任务很简单,没想到真不容易!
3.师:是啊,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可真是费劲!不过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克服了困难。看,因为你们的出色表现,喜鹊们飞来了,鹊桥又变得更完整啦!
出示PPT:喜鹊图。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穿针活动,学生能感悟到看似简单的穿针引线其实是不容易的,想要有一双巧手就意味着要有耐心和细心,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三、想一想,议一议
播放音频《议乞巧》。
贝贝:想拥有一双巧手可真是不容易,光是穿针引线就要好好练习呢!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那么重视一双巧手呢?
1.师: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们。瞧,这里有“天之文论坛”,我们去论坛上交流想法,畅所欲言吧!
生1:有了巧手能织出漂亮的衣服。
生2:古代没有先进的机器,大家都是自己盖房、种地的,所以巧手很重要。
生3:古人还能用自己做出的东西卖钱来养家糊口。
2.师:是啊,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只有勤劳的人们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子孙后代延续下去。所以,一双巧手和一颗巧心可真是太重要啦!
播放音频《赏传统工艺品》。
牵牛星:可是现在,不仅是女性要有一双巧手,许多能工巧匠都是男性,男女分工没有那么明确了,大家都喜欢亲手制作各种工艺品。你们瞧,这些刺绣、剪纸、面塑就是七夕乞巧活动的延伸。
3.师:牵牛星说得没错,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一直传承发展至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民间艺术家们的作品吧!
(出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图片,学生欣赏)
4.师:这些手工艺品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生1:它们的做工都很精美,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生2:我觉得这些作品制作起来一定花了很多时间,真了不起!
生3:那些面塑栩栩如生,就好像真的小动物一样。
5.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七夕节的由来,知道了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活动,同学们还完成了穿针挑战,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心灵手巧的人。今天的网上冲浪时间快要结束了,可贝贝似乎还有一些疑惑,我们一起来听听,帮帮她吧。
播放音频《贝贝的疑惑》:今天的活动真是让人获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七夕节的知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农耕、织布这些事早就由先进的机器承包了,我们还需要像古人一样去乞求一双巧手吗?
生1:我觉得巧手很重要,如果我在教师节能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老师,老师一定能感受到我的心意,这是店里所买不到的。
生2:再先进的机器也是人们发明制造的,如果没有心灵手巧的人们,社会怎么发展呢?
生3:我觉得,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如果什么事都让机器代替完成了,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6.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巧手代表着用心、耐心、恒心,无论到了什么时代,都是我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好帮手。看,因为大家共同的努力,鹊桥终于搭好啦!
出示PPT:喜鹊图。
播放音频《织女星的祝福》。
织女星:同学们,今天你们都了解七夕节了吗?记得在七夕节那天抬头望望星空,找到我们噢!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双巧手、一颗巧心!
设计意图: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学生实际的生活,让学生思考、讨论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化了学生对节日和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

【点评】
主题内涵巧挖掘
准确灵活地挖掘主题内涵的最佳角度,无外乎以下四点: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角度、时空距离最近的角度和读者最容易接受的角度。那么,一节好的主题教育课的主题内涵如何挖掘,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统筹考虑的头等大事。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是学生了解但不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如何挖掘乞巧节的主题内涵,很有挑战性。这节课的精彩呈现,就是沈老师对主题内涵精准提炼的成功再现,是老师对节日文化深度的挖掘,体现了老师的用心和智慧。
1.“天象”里学问多
七夕节起源于古人观天象,他们发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并赋予它们一个美好的传说。学生虽然对“七夕”不甚了解,但对天文知识比较感兴趣,沈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从天象说起,再自然过渡到古诗,让学生在熟悉的诗词和好听的故事中对七夕节的由来、时间界定和节日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引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巧用“情人节”概念
说到七夕节,我们往往会想到这是有情人之间的节日,似乎与学生关系不大,但沈老师并未刻意回避这一点,而是娓娓道来,让学生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歌颂的。这无疑又让七夕节的内涵更全面、更深入了。
3.“乞巧”知多少
后半节课,沈老师对于“乞巧”的深度挖掘,是这节课的情感升华。七夕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就是“乞巧”,沈老师设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去了解什么是“乞巧”、如何“乞巧”、为什么要“乞巧”,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深入思考在当今社会“乞巧”的意义何在。由表象到本质,把这节课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引导学生知晓乞巧节的形式和习俗后,把中心聚焦到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上,让学生知道要乞求一双巧手、一颗巧心,努力成为一个更“巧”的人。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 孙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