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
- 王欣婷
- 3107字
- 2021-01-18 15:46:07
优质访谈的三个条件
谈论王欣婷的《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一书,需要先说说爱阅公益基金会。
自2010年成立以来,爱阅公益基金会在推动儿童阅读事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金会主要开展的项目有推动早期儿童阅读的“阅芽计划”、“书目研制”项目、“乡村儿童阅读资助”项目、“儿童阅读研究支持”项目以及资助设立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i Read爱阅人物奖。2017年,爱阅公益基金会启动了“爱阅童书100”项目,从当年首次出版的童书中,精选100本适合6—12岁儿童阅读的图书和10本教师图书。为了保证年度书目的评选具有高品质、权威性、公信力,基金会成立了由多位阅读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爱阅童书100”的评选工作采取跟踪式阅读、评选的方式:每季度一评,年末将四个季度的初选书目汇总进行终评。
作为终审评选委员会主席,我参与了2017年、2018年、2019年三个年度的“爱阅童书100”的评审工作。在2017年“爱阅童书100”的发布会上,我代表评委会做的演讲的题目是“像评奖一样评出的书目”,意在说明入选“爱阅童书100”的图书,都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大量的工作和专业的评审而选出的好书。
我想,正是因为爱阅公益基金会的“爱阅童书100”选出了这么多好书,作为爱阅公益基金会的一员,王欣婷才产生了要去采访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们的想法。
欣婷是个富有身体的行动力的年轻人。她曾经登上非洲和南美的最高峰,也曾用76天时间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她的这种身体的行动力,在兴趣和责任心的驱动下,转化成了精神的行动力——她用短短半年的时间,一口气采访了11位童书作家,把这本沉甸甸的《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摆在了读者面前。
我认为,优质的访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采访者在采访前需要做足功课。在某种程度上,访谈是可以敷衍了事,甚至偷工减料的一项工作。我本人也多次接受过访谈,有过面对那种对要采访的领域还没有登堂入室,对受访人的工作一知半解的采访人的经历。
因为怀着通过访谈“寻找童书的真生命”这一目的,欣婷是做好了充分的专业准备和案头工作的。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欣婷的勤奋、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她总是尽可能地通读受访人的全部作品,全面了解受访人的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精心构想采访内容,在此基础上才开始采访工作。
比如,她所采访的劳雷尔·斯奈德,只有《天鹅》这一本童书在国内出版,但是欣婷也阅读了斯奈德没有被引进的童书,并就这些作品与作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增进了中国读者对这位美国作家的了解。
比如,对左昡的访谈,偷懒的人就会只围绕《纸飞机》提出问题,但是,欣婷也与左昡深入地讨论了她的童话创作。欣婷还了解到,左昡在为孩子们做讲座之后,常常偷偷地把QQ号告诉孩子们,和他们成为QQ好友,聆听他们的秘密和心事。正是在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这样的阅读并了解其生活之后,欣婷才有了这样的重要体悟——“与孩子们心对心地交流,我想这是成为一个好的童书作者的重要条件”。
优质访谈的另一个条件是采访者要具备专业素质。采访童书作家,采访者需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喜爱童书的性情,需要具有发现优秀童书的鉴赏眼光。具有了这样的资质,其采访才能深入到童书艺术世界的深层,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启发和引导。
读欣婷书中的那些采访文字,我感到她的发问常常问到了童书创作的点子上。比如,她问左昡:“您的故事里,人物的名字常常有叠字,有些句子则像诗一样轻盈、梦幻。这是创造一种童话的感受的一部分吗?您会特别注意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写童话吗?”她问斯奈德:“我非常喜欢您书中的人物,从开始到结束,他们都会经历一些改变,都会有一定的成长。您能聊一聊您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吗?”她还这样问常怡:“其实我还有一点很好奇,是写作手法方面的问题。我看了《李看看的自习课之梦》系列里的两本书,一本是《环球旅行》,还有一本是《冥王星的孩子》。虽然都是讲幻想的,但是写作手法很不一样。在《环球旅行》里,李看看真的做了一个又一个梦,但在《冥王星的孩子》里,李看看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幻想,这些并不像梦一样和现实分隔。那么您在写作的时候,是如何思考和选择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的?”
欣婷自己出版过长篇小说,体悟过文学创作的个中三昧,欣婷也知道儿童文学是关怀、帮助儿童的心智成长的文学,所以,才能做出上述颇有专业水准的发问。
抓住每一个受访者的特质中的精彩之处,这是优质访谈的又一个重要条件。打个比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一个他们并不太了解的作家就像是一块蒙尘的玉石,而采访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玉石擦亮,并把玉石的精彩之处呈现在读者眼前。
对受访者的精彩之处,欣婷抓得很准。
与李淼谈他的科普文学,欣婷抓的是“跟孩子不要讲公式,要讲故事”。这句话虽然是李淼的体悟,但显然是欣婷想突出、强调的一个观点。欣婷抓住的这一点,触及了儿童科普文学的艺术根本。
她这样描述阿兰·塞尔:“阿兰·塞尔特别喜欢用感叹号。是的,他有对世界的渴求和期待,他有太多东西想要大声地表达出来。他的话句句振奋人心,句句说到了我的,我想也会是很多人的心坎儿里。”欣婷说:“当许多人认为孩子只需要简单、轻松的内容时,阿兰·塞尔却一次又一次在童书里谈论或许连大人们都觉得严肃的话题。他跟孩子们说:‘你们要知道属于自己的权利!’”
对黑鹤的动物文学,欣婷直指其关键之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下简称‘黑鹤’)的四岁到八岁是在草原上度过的。在他看来,这四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和珍贵的时光。正是这段儿时的草原生活,为他日后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比如多年以后他创作《鬼狗》,正是为了纪念童年时期陪伴他的牧羊犬。黑鹤说,他现在所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到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能有多深远,在与黑鹤交流前我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体会。”
对彭懿,欣婷直接就评价:“创作童书多年,彭懿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改变,不断尝试和创新,这是彭懿最大的特点。”
对梅思繁,欣婷很重视她的翻译工作。欣婷的问题,梅思繁的回应,都非常精彩。对于我这样也从事理论翻译、文学作品翻译的人来说,她们两位的交流,常常唤起我的同感和共鸣。
欣婷的访谈有着一种从容的姿态,这种从容给访谈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她常常与受访者“闲聊”一些创作之外的事情。比如,同样有着留学经历的她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问梅思繁:“您有很多兴趣爱好——潜水、瑜伽、跑步等等,这些也是到了法国以后才有更深入的接触吗?”梅思繁回应说:“对的,这是法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的文化特点——工作不是生活唯一的核心。……欧洲国家都非常鼓励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一方面让生活和工作更平衡,另一方面使人的心情愉悦、舒畅,工作效率也会提高。这也是我很赞同的生活哲理。”让中国的大人们知道生活的这个根本道理是多么必要啊,这样,大人们就不会用工作、挣钱把自己的生活填满,也就同样不会用应试学习把自己孩子的童年填满。
如果说这本访谈集有稍嫌不足之处,就是欣婷对受访者的创作以及受访时的话语,还缺少“审视”的目光。在整本访谈集里,我似乎没有读到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商榷性讨论。该商榷还是要商榷的。比如,李淼说:“从来都是经济先上去之后才是科技。……所以说,中国经济体量这么大,未来肯定能变成科技强国。” 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的科技,李淼并没有说到点子上,甚至可以说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从人类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任何国家都肯定是科技发展在先,在此基础上,才会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和长远发展。
欣婷的《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是一本有着多方面价值的好书。她的第二本访谈录已在创作之中,我想也一定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佳作。
2020年6月6日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