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不特殊论者”

看过万维钢老师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本书用理工科的思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看似反常、实则靠谱的真实世界,教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下面第一部分是我的笔记,第二部分是我的点滴思考。


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里。所有好故事里都有一个英雄,有一个历经奋斗而战胜敌人的主题。虽然中间会有些冲突,但总会有个完美的结局。我们付出了努力,做出了牺牲,所以我们应该收获很好的回报,这样的结局才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想。但是真实世界不是故事,真实世界没有主角。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事实上大多数热爱生活的人之所以热爱生活,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小日子和小故事里,他们处理不了真相。因为了解真实世界,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一个人如果学习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方法,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除了聪明和能干之外,他还会拥有一些优良品质,其中一个品质就是不特殊论。历史上的科学进步有一个主题,就是人类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不特殊”。中国人曾说,人是世间万物之灵长;西方人曾说,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人;古人认为人是特殊的。

人的确是高级动物,但并不特殊。其实我们之所以高级,也不是因为天命所归,主要是因为运气好。读过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你就知道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运气有关。

现在很多的成功人士,不管有多厉害也没有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姿态来,那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一种智识上的谦逊。他们就是不特殊论者。

不特殊论者首先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世界不是因你而存在的,不管你做了多少贡献,世界的运行也基本上跟你没有关系。

不特殊论者的反义词是“巨婴”,他们认为地球是围绕着他们转的。如果巨婴始终不长见识,就永远不会成为不特殊论者——他们可能会变成“弃婴”。弃婴认为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会完全失去信心,也不再对世界提出什么要求了,甘愿做个边缘人物。

相比于以上两种,不特殊论者有一个竞争优势:他能从别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不特殊论者有一个原则,就是把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再进一步,还会把这个世界的运行状况和自己的计划联系在一起通盘考虑。


思考: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本书中的理论甚至可以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一个不特殊论者的教师,会让自己在工作过程中身心更加愉快。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为自己教得很辛苦,孩子仍然不认真而生气时,不如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内容难度太大,孩子听不懂,还是太浅显,孩子觉得没意思?抑或是孩子注意力强度或时间已经达到了极限?这时候可以运用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学校的屋顶农场被两位学生破坏了,刚刚种下菜种的两块菜地被挖成了一个“小池塘”,负责管理菜地的科学老师通过监控系统查到了这两位学生,他们的一举一动被看得清清楚楚。我问这位老师:“你生气了吗?”“非常生气。”是呀,师生一起辛苦挖地播种,结果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喜欢玩水、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行为,他们是情不自禁的啊。”我笑着说。还真是这样。视频里可以看到两个学生一开始是在认认真真地浇水,浇着浇着,突然就玩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理解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和处罚他们,要让他们自己反思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认识到错误后将菜地修整并补种。老师不必生气,但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特殊论者的老师不会凭着一己的情绪来处理问题,他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实施教育行为。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