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益基金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 宋胜菊 胡波 刘学华
- 2742字
- 2025-02-17 11:43:48
一 研究背景
(一)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基金会最早发轫于西方社会。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具有基金会功能的社会组织,例如,隋朝的义仓、宋朝的义庄和义田。义庄是靠捐献和购买田产形成的公益田庄,其收益一般用于兴办学堂、自助科举赴考等公益活动。这可以算是中国传统家族公益慈善领域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7月,我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这是由全国妇联、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等17个全国性社团和单位发起设立的。1982年,宋庆龄基金会成立。1984年,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随后我国出现了以基金会为主体的公益组织大发展的时期。
从2004年至今的10余年,可以说是我国基金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基金会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整体来看,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以来,除2005年基金会数量年增长率为9.19%以外,其他年份全国基金会数量增长率均保持在16%左右。我国基金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慈善领域,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加快了组织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
1.基金会总体数量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基金会4117个,比上年增加568个,增长16%,其中:公募基金会1470个,非公募基金会2610个,涉外基金会9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28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含涉外基金会)227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374.3亿元。[2]
2.基金会的财务状况[3]
(1)资产
截至2012年底,我国基金会资产总额为92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7%,其中:公募基金会资产为481亿元,占52%,非公募基金会资产为442亿元,占48%。平均每家基金会资产为3303万元。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也在大幅增长。非公募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增长迅猛,平均年增长率高达42%,大有赶超公募基金会之势。
(2)净资产
我国基金会净资产总额为868亿元,占总资产的94%,基金会总体的负债不多。
(3)收入
2013年,全国基金会收入总额为519.6亿元,同比增长19.06%。平均每家基金会年收入约为1633.97万元,同比增长4.6%。公募基金会收入总额占全国基金会收入总额的63.46%。有2212家基金会收入并不高,主要集中在500万元以内。
基金会的收入主要包括捐赠收入、提供服务和商品销售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2012年数据显示,基金会的收入大多来自捐赠收入,占83.54%。
(4)支出
2013年全国基金会支出总额为389.54亿元,同比增长19.76%。其中:公益支出总额为377.81亿元,平均每家基金会的公益支出为1190.32万元。基金会的支出主要包括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包括筹资费用)。公益支出占比为96.99%,管理费用和人员工资福利分别占1%左右。
(5)工作人员
2012年,我国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有10647人,增长率为2.91%,平均每家基金会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3名,专职人员数量偏少。
(二)我国基金会的发展态势
1.“快速发展”态势
(1)数量上增长迅速
2004~2013年,平均每年增长259家。但基金会数量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仍然是那些基金会基数大的地区新成立的基金会也较多。
(2)支出规模迅速扩大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基金会的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公益领域。相对于公募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增长状况,非公募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3)收入增长变缓
在没有重灾和特大型基金会出现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捐赠额度通常稳定。在基金会数量和资产规模均大幅增长的同时,公众有更多的捐款对象可以选择,但是捐赠数量并没有发生大幅增长。目前,非公募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增长明显。
(4)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持续迅速增长
在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没有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区别。2005年底,非公募基金会仅有253家,而2013年底则发展到1907家,后者是前者的7倍多。相较于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增长,公募基金会虽然有增加,但显然无法与非公募基金会相比。到了2013年底,非公募基金会占了基金会总数的六成左右。[4]
2.“多元化发展”态势
(1)基金会的服务领域多样
截至2015年7月30日,从全国来看,4000多家基金会的服务领域如下。[5]教育(2010家)、环境(137家)、扶贫助困(336家)、卫生保健(122家)、科学研究(336家)、文化(400家)、医疗救助(378家)、见义勇为(212家)、老年人(262家)、儿童(225家)、安全救灾(216家)、残疾(210家)、公共服务(162家)、青少年(158家)、公共安全(126家)、艺术(131家)、动物保护(11家)、法律实施(29家)、就业创业(90家)、三农(72家)、妇女(62家)、国际事务(50家)、公民权利与人权(2家)、社区发展(99家)、志愿服务(43家)、体育(53家)、侨务(19家)、心理健康(19家)、少数民族(23家)、公益事业发展(65家)。
由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基金会服务领域集中于教育、扶贫助困、科学研究、文化、医疗救助领域,但是心理健康、少数民族和社区发展等服务领域也有所涉及,基金会的关注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基金会运作类型开始分化
我国基金会以运作型为主,资助型基金会数量较少。以北京市为例,大部分项目是基金会自行开展,少部分是以资助或者其他方式,例如联合开展。未来随着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选择以资助方式开展项目。
(3)地域特色显现
各个地区的基金会开始逐渐分化,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比较典型的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基金会。例如,北京的文化艺术、研究类基金会很多,江苏有很多村一级的基金会,上海基金会擅长资产运作等。这些地域特色和当地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4)“项目运作的专业化”:基金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基金会运作项目时,往往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基金会所关注行业的专业知识,涉足该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专长;二是基金会自身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国新兴的基金会在这两方面还需要成长,不断增强项目运作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技术和水平。
(三)我国基金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基金会有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很短,经验不足,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法律法规、信息披露、内部治理、组织建设、资金筹集、项目运作、公益资源使用的效率、公信力的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与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基金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观念、沟通协同等外部原因。
未来我国基金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二是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包括非货币资产价值的认定等方面;三是改进基金会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果;四是提高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信息披露要求,以此获取社会公众的信任。目前,国内各界人士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改善了基金会的社会形象,但是未来发展道路仍然漫长,仍然需要“上下而求索”,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