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为例
- 程丽香
- 2158字
- 2025-02-20 05:01:3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内市场化和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中国除了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或者说出现了一个中等收入群体。2002年,陆学艺研究团队的成果显示:中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2001年,龙永图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更是大胆地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人之多[1]。中间阶层作为一个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总是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浮现并发展壮大的,这在中国也不例外。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群体或阶层必然引起学界、商界、媒体乃至官方的关注与重视。国内学界对此多以“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表述,而官方则以“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阶层”表述。
无论表述如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国内学界首先对其投入了热情与关注。李春玲的研究显示[2],中国社会学家对中产阶级研究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6年之前,几乎没有讨论中产阶级问题的文章,80年代后期有一个中产阶级问题讨论的小高潮,90年代初期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进入低谷。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产阶级研究成为热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部门的统计分析专家开始采用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中国的中产阶级,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是陈述一些观点或介绍一些理论。同时,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中产阶级问题的讨论主题也变得多元化了,中产阶级的数量和构成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人们也开始讨论中产阶级的各种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而官方对此关注的轨迹则大致如下: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方针。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在谈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2010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无论学界还是官方,共同的心愿就是:构建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或中间阶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关键所在。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中间阶层在人口中占到40%以上规模时,政治和经济状况就会相对平稳,社会秩序会比较好,比较安定,社会也比较和谐[3]。
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体现在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规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们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间阶层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更多地依赖组织资源(即管理权力)和文化资源(即专业技能)来获取社会地位[4],它在社会利益调整中具有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及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的独特功能[5]。就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国情而言,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将承载“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功能”“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性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功能”等社会功能[6]。
当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除上述城市之外,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在中小城市乃至县域存在吗?如果存在,其规模有多大?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客观地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还在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之中,但是,一些具有阶层优势地位的群体已开始出现固化的趋势。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些群体的发育程度、构成特征、社会流动状况以及阶层意识等存在差异。东南沿海县域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县域而言,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转型速度较快,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较为急剧,一些优势地位群体的发育也相对较为成熟。因此,本课题选择东南沿海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况。首先,厘清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以及中产阶层等概念的内涵,明确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依据和规模。其次,探究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成机制与内在逻辑,考察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认同、阶层意识和社会心态等。再次,期待在政策层面上为进一步扩大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提供有启迪价值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