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R&D网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 洪进 洪嵩
- 4453字
- 2025-03-28 21:44:28
第2章
虚拟R&D组织的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2.1 虚拟R&D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过去的三十多年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以“创新”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变革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市场和竞争中急剧而不确定的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成了所有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就是一种为了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快速赢得市场机会而形成的非永久性的、柔性化的组织形式,是最具适应性的组织创新策略。
从其缘起来说,虚拟R&D组织应该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组织化进程的现实表现,它是植根于实践的逻辑之中的,但若要对这一生动具象的组织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必然需要探索和揭示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因此,这种研究就涉及一系列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若干重要的基础理论。
2.1.1 虚拟组织的概念缘起
如前所述,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组织形态尤其是企业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虚拟组织的快速发展就是这一组织变革的最重要表现,或者说,虚拟组织是解释新近组织变迁最有价值的概念工具[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组织的含义提出各种各样的表述,并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值得指出的是,在此研究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的出发点和语境略有不同,因此使用了一些不同但又类似或相近的术语,如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 VE)、虚拟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 VC)、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扩展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等,但他们所描述的基本上是同一类组织对象,即虚拟组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虚拟组织的含义和特征进行了研究。1991年,三位著名的美国学者罗杰·内格尔(Roger N. Nagel)、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iss)、史蒂文·L. 戈德曼(Steven L. Goldman)在他们共同合作编写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工业决定未来》的报告里首次提出“虚拟组织”的概念,并于1994年再次合作出版了《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一书,认为虚拟组织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组织方式,这标志着虚拟组织概念的形成。1992年,威廉·大卫多(William H·Davidow)和马隆(S·Malone)在其专著《虚拟企业》中,对虚拟组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Stuart Barnest等人(2000)把虚拟组织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虚拟企业,并将虚拟组织定义为:由多个组织围绕一个核心组织形成的、把多个成员的核心能力集中到一起,以较低的成本、高效率地满足客户需求的临时性联盟,而这种效果是无法仅仅依靠单个组织的努力来完成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虚拟组织的定义很多(见表2-1),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的定义(Eva C. Kasper-Fuehrer & Neal M. Ashkanasy,2003),即组织内虚拟组织(Intra-Organizational Form)和组织间虚拟组织(Inter-Organizational Form)。所谓组织内虚拟组织是指在一个组织中若干业务单位的合作形式,它要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并形成一个团队或一个整合的盈利中心。重要的是,组织内虚拟组织并不能替代传统的组织结构,而是可以整合进传统的组织设计中,但组织内虚拟组织的边界则会变得模糊。所谓组织间虚拟组织是指由不同组织的业务单位组成的合作型组织形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一方面,这两种类型的虚拟组织在组织成员的独立性、组织文化、治理机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存在共同的特征,如它们都具有网络式结构,各个成员都具有核心能力等。
表2-1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组织的定义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赵春明(1999)在其著作《虚拟企业》中,总结了虚拟组织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是功能特点专长化、存在形式离散化、动作方式合作化。吴贵生、汪涛(2000)认为虚拟组织指的是由多个分别独立的企业或企业的部门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依据自愿原则结合到一起的打破了传统组织的层次和界限的一种松散的项目联盟。陈剑等人(2002)认为虚拟组织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组织与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推动的三大背景下产生的。郝宇、罗永泰(2004)对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式虚拟研发团队组织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将虚拟研发团队的生命周期分为酝酿期、组建期、合作期和解散期四个阶段。
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将虚拟组织定义为:虚拟组织就是由相互独立或非独立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利用各自的核心优势,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而组成的临时的、动态的、虚拟性质的联盟。
2.1.2 虚拟R&D组织的概念
从理论逻辑来看,虚拟R&D组织是由虚拟组织概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虚拟组织是虚拟R&D组织产生的基础。该概念渗透于研发机构就形成了一种R&D新模式或新的创新组织,即虚拟R&D组织。关于虚拟R&D组织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分歧,一是单个R&D组织的无形化,即某机构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把自己分散在不同地点的技术资源联结起来形成的特殊研发组织,如虚拟实验室;二是多个独立企业的R&D资源围绕特定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工具、以关系契约为基础连接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动态R&D网络,成员企业从而可以打破时间、地域和组织的限制,实现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的互利共享。这种R&D组织形式的“虚拟性”不仅表现在各个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这根无形的纽带联结起来,更重要的是,它们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合同、协议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实现组织间集成,只是并没有积聚到一个典型的单一企业的程度。
虚拟R&D组织彻底改变了传统研发组织的概念、界限和形式,带来技术创新组织的一场深刻变革,及其相应的管理挑战。虚拟R&D组织与传统R&D机构的区别见表2-2。
表2-2 虚拟R&D组织和传统R&D机构的区别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虚拟R&D组织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比较早的、有影响的虚拟R&D组织定义是由金周英(1998)提出的,她更多地从基础研究(R)而非发展研究(D)的角度指出:虚拟研究所的特点是围绕某一研究目标和内容,及时把所需各种研究资源和必要的组织功能整合在一个新的“柔性研究所”中,建立一个较紧密的、跨越时空的合作联盟。它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研究人员、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是各类用户组成,也可以是跨地区、跨国性的,其范围和规模可根据需要而进行调整和变化。刘漩华等(2002)对金周英的定义做了一些修正,认为虚拟研究中心是一种不需改变各成员隶属关系和生活空间就能实现研发合作与交流的新型研发组织,它与传统的研发组织有着极大的不同。
汪应洛(1998)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指出:虚拟研究开发中心是一种较为完整的网络组织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时限内,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研究开发某个新产品),由若干独立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等联合组成的一个动态联盟,是组织、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有效集成。
方世建等人(2000)认为,虚拟研发组织是虚拟组织概念渗透于科研机构所形成的一种R&D新模式,它围绕特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工具,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和研究所连接起来,从而打破地域的限制,加强这些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系统软硬件、试验检测设备、加工设备、人才等资源的互利共享。这一定义影响比较大,随后的定义大多延续该定义的思路。
骆品亮等人(2004)从描述其特点的角度对虚拟研发组织加以解释,他们认为,虚拟研发组织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研发组织原有的概念、界定和形式。与以往RJV和COD的研发形式相比,虚拟研发突破了空间、地域、对象乃至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RJV结构相对固化、静止,COD联盟较为松散的缺点,便于引入多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助于加强研发工作的柔性,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最大化研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虚拟研发组织也非临时性的,它可以根据共同的信任和对共同目标的追求,来实现长远而稳固的联盟。
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况来看,对虚拟R&D组织的理解大多也是将虚拟组织的概念应用于R&D领域之中,并结合R&D国际化和合作研发等方面加以阐述。James A. Hazlett & Elias G. Carayannis(1998)从企业和大学间的合作研发角度出发,认为虚拟R&D团队也是一种虚拟组织,但它主要是旨在改善从概念到研究,再到设计、生产、市场这一流程的效率。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虚拟R&D团队可以提升行动效果,缩短研发周期和投放市场的时间,还可以将迥然不同的组织成员包容其中,并实现系统功能的整合与优化。
Fiona Czerniawska & Gavin Porter(1998)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R&D活动从实体领域进入虚拟世界,并使虚拟R&D部门成为现实。而这种虚拟R&D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比以前更快更系统的方式交换信息,因而大大缩短了科技创新的时间,并且使无效研究最小化;使每个单独的成员个体都能得到更多的信息;确保所获得的信息更具有时效性;运用计算机系统和虚拟现实——而不是运用笨重的传统实体测试——提供了调查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使用户一开始就能参与研发和设计过程,因而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Oliver Gassmann and Maximilian Von Zedtwitz(2003)认为,虚拟R&D团队是这样一组通过相互依赖的任务来互动的组织成员,他们由相同的、但跨越时空和组织边界的目标和任务来引导,并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交通技术来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虚拟R&D组织中,组织成员并非从不面对面沟通,但主要依靠技术手段来沟通;他们虽然必须为共同目标做出贡献,但各自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的。
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和我们自己的思考,本书将虚拟R&D组织定义如下:虚拟研发组织是由相互独立或非独立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以某一核心组织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动态研发组织,虚拟研发组织是虚拟组织的一种特殊形态。
2.1.3 虚拟R&D组织的特征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研发组织概念的表述以及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对这个概念所表述的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关于虚拟研发组织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研发组织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正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才为不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并使他们之间快速、流畅的沟通成为可能。因此,虚拟研发组织比传统的合作形式工作效率高、费用省、合作面广,并可以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第二,虚拟研发组织以组织内各成员的核心优势为依托。组织中的各成员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他们在合作时可以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并可以使各自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得到整合,从而弥补了某一单一组织所不具备的资源的欠缺,实现了“1+1>2”的效应。
第三,虚拟研发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由于虚拟研发组织的成员多为异地分布,也就是说各成员可能分布在世界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成员可以较快地掌握当地的市场动态、了解客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服务。当市场机遇出现时,组织中的各成员能够迅速地组建虚拟R&D组织并在其中分享各自的利益,增强了在市场中的竞争性。
第四,虚拟研发组织是动态的。首先,虚拟研发组织的合作时间是动态的,即合作时间的长短随着市场机会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机会消失时,虚拟研发组织即解散。其次,合作方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是契约式的合作,也可以是股权式的合作。最后,进入虚拟研发组织的方式也是可以变化的,包括节点的数目、节点本身以及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