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以一主多翼、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持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在重构,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依靠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显示出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中高端制造环节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印度、越南、墨西哥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承接地。

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优势逐渐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须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七大任务之首,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是制造强国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旨在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瞄准制造业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及共性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最终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撑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建设要求、1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进展,以及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美国、英国制造业创新载体建设的思路、进展和经验做法。希冀通过本书,使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的最新趋势,了解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其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