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343”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重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三种模式”坚持全时段覆盖,注重“四个结合”体现科学化设计,实现“三个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逐渐摸索出一条“343”社会实践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一)依托“三种模式”,坚持全时段覆盖
社会实践的教育环节应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与连续性。在当前大学生校园生活日益丰富多样、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北师大历史学院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突破社会实践一般利用寒暑期进行的传统观念,创新构建起社会实践教育的“三种模式”,即“课余经常性实践、周末重点性实践、寒暑假集中性实践”,充分整合运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社会实践教育覆盖学生成长全时段,达到以实践涵育价值观的目的。
“课余经常性实践”方式主要包括个人勤工助学以及社团在校园内外进行的各类非固定性活动;“周末重点性实践”主要依托党团学生组织,定期赴京内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寒暑假集中性实践”则以支教和调研为主,实践队伍悉心准备,学院充分保障,已经形成了多个特色品牌项目。
(二)注重“四个结合”,体现科学化设计
在实践主题的选择与设计上,北师大历史学院将社会实践与时事热点、服务社会、专业学习以及就业能力提升四个重点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贯穿其中,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紧扣时代需要,紧贴学生需求,紧随正确方向,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并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实践主题紧跟时事热点。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北师大历史学院举办“抗战纪念主题年”系列活动,采用“听、看、谈、思、寻、忆、念”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方式,对广大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一是选派实践队伍,走访抗战老兵,调研抗战遗迹,引导学生缅怀抗战英烈,畅抒爱国情怀;二是主办“为了正义与和平”文艺晚会,以七十年前的抗战历史进程为线索,通过视频、合唱、情景剧、朗诵、集体讲述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盛赞晚会承载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是历史学者传递历史使命的最好见证。此外,历史学院的“形势与政策”小组定期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国际交流月、环球论坛、使馆参观等活动,与外交部、各国使馆合作,结合时事热点,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民生的重要通道,实践主题彰显公民价值。一是打造学院志愿讲解队精品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学生志愿精神为目的,七年来累计服务校内外社会公众四万余人次,锻炼培育了大量敬业奉献的志愿者,繁荣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二是打造创新、实干、奉献的支教队伍,多年来,历史学院一直关注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多个支教实践基地,每年派出多支支教队伍,推进实践项目向常态化、长期化推进。其中,贵州岩口支教队坚持支教七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实践主题体现专业特色。春秋学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史学读书沙龙、专业参观实践,以兴趣促学习;《春秋人文报》每年组织学生赴商务印书馆、光明日报以及三联书店等著名出版、媒体单位进行访问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视域;志愿讲解队在恭王府、校史馆等实践基地进行志愿讲解,并将合作扩展到学术科研领域,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平台。此外,学院也积极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如2015届本科生黄阳榕同学对新四军老战士及后人进行口述历史专题采访,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四军二代’传承新四军革命精神调查——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为中心”。
与提升就业能力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前体验工作、提高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机会,实践主题引导就业方向。为促进学生就业,北师大历史学院将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择业紧密结合。学校、出版社、政府部门以及文博单位是历史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业方向,学院以此为导向,力求将实践内容覆盖到全部类别。《春秋人文报》每月发行一期,并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培养学生从事出版行业必需的各项能力;“形势与政策”小组通过培训会、使馆交流等,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高政治敏感度,锻炼沟通交流与组织能力;志愿讲解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等处的志愿讲解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迁徙知识的能力。在这些实践中,学生逐步确定了职业兴趣,提升了就业能力,许多学生毕业后走上了实践中接触过的就业岗位。
(三)实现“三个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7],点明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与效力。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落到明确的目标之上——在“覆盖全时段,设计科学化”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探索,北师大历史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意在实现“三个传播”,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阵地。
传播社会正能量,彰显青年新形象。有影响力的实践活动能够服务社会,引发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学院在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组织与个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参考消息》及路透社等十余家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了“形势与政策”小组事迹;多支实践队被当地媒体报道,展现了当代学子的良好风貌;2014级博士生廖靖靖曾为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讲解服务,得到中央及相关部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认可。
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下,实践队员们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历史典故、普及文化精髓,带领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们已经将网络作为其思想表达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我院专门建立了ihistory历史学工官方公众号及六大学生组织公众号,通过新媒体手段传递好故事、好声音。
传播正确历史观,前事能为后事师。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科社会作用的发挥。学院鼓励学生通过采访、调研等方式,进行口述史的记录与研究。《春秋人文报》发起举办了首都高校大学生家史征文大赛,引领首都高校学子记录家史,保存珍贵史料。此外,学院创新载体,利用学问人文社科问答社区及“学问60秒”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新媒体教学,拓宽学业辅导路径。学院鼓励学生应用历史学知识,用史料说话,将正确的历史观传播给社会民众,借以铭记过往,理性看待历史与现实,积极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