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研究
- 唐曼萍等
- 1469字
- 2025-02-15 12:38:28
序
贫困是社会前进过程中一道十分醒目的伤疤,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巨大改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扶贫开发难度大,脱贫任务艰巨。四川作为西部地区农业大省,“面宽、量大、程度深”的贫困状况尚未彻底改变,致贫返贫多重因素叠加,稳定脱贫的基础仍很脆弱。贫困地区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藏区、彝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宗教文化、社会治理等因素相互交织,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四川省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直接关系到全国脱贫攻坚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新的贫困形势和精准扶贫背景下,探索出一套符合现实需求的精准脱贫监测机制,并运用监测结果评价精准脱贫成效,从而对脱贫攻坚工作起到良好的监督完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由唐曼萍博士主持完成的《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研究》一书应运而生。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扶贫的最新理论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和经验,对精准脱贫监测系统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构建。在对精准脱贫进行监测和考核评价时,除了考量收入因素,还综合考虑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资本等多个维度的脱贫程度。从多维精准脱贫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可以更加地科学地对精准脱贫成效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完善当前精准脱贫成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而论,《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研究》一书具体有六个方面学术和政策研究层面的主要贡献:其一,构建精准扶贫机制和监测系统,为四川下一步的精准扶贫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其二,搭建精准脱贫评价的理论体系,为四川省每年度的精准脱贫成效考核评价提供工作思路和决策参考;其三,建立专业化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为四川省各地政府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参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提供思路借鉴;其四,建立精准扶贫监测电子信息系统,为精准扶贫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其五,扩充和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确保贫困人口识别更精准、贫困项目及资金更明确;其六,提前谋划贫困退出后的扶贫转型,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具体思路。本书对四川省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监测与精准脱贫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美好的小康生活。然至今,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部分地区却积贫积弱,如影随形。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和一系列典型的中国式扶贫案例,为世界反贫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然而基本并非全面,要实现共同富裕,仍需继续攻坚。在这一过程中应具有“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敢于正视“弱”的现状,做出“先飞”的行动;摆脱贫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循序渐进,由量变引起质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扶贫工作亦是如此。新时代的扶贫思想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而《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研究》一书则是对中国特色减贫思想的系统阐释,是对四川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这方面极其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8年11月2日